1949年后的中南海,也曾经一度对普通老百姓开放参观 |
2016/2/23 短史记

    

     2月21日晚上,出了个大新闻。中央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要求“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份文件,对所有国人的生活,所造成或即将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文件已是定局。笔者忽而想起的,却是中南海也曾经有过一段打破封闭、对民众开放的特殊时光。

     据苏维民(杨尚昆秘书)讲,约在1980年前后:

     “胡耀邦到勤政殿办公不久,就想到‘文化大革命’以后许多老同志被整或靠边站,从那时起再也没有来过中南海。他们可能有许多话要向书记处的同志倾诉,就决定每逢星期日勤政殿敞开大门,欢迎老同志们来做客、谈心。一个月以后,为庆祝‘五一’劳动节,又正式以中央办公厅名义发出请柬,邀请在京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观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故居,以后逐步扩大范围,决定中南海每逢节假日对外开放,一下子消除了中南海在人民群众中的神秘感,拉近了党中央和群众的距离。”①

     1981年,有媒体如此描述春天里对民众开放的中南海:

     “赶上中南海开放参观的日子,这里更是充满着愉快和欢乐。人们川流不息地从‘毛泽东故居’走进走出,在湖边三五成群地漫步。一些男女青年,荡舟在碧波粼粼的湖上,阵阵笑语欢声在空中回荡。”②

     向群众开放中南海,难免影响到胡耀邦的日常作息。毛泽东中南海故居图书资料整理小组组长徐中远回忆:

     “胡耀邦同志爱散步,当年他每天沿着中南海边一般要走一万步。1984-1986年期间,因中南海对人民群众开放,他散步就改在毛主席丰泽园故居院内。”③

     中南海的对外开放,给了群众希望,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期待。1984年国庆节前夕,一封署名“华兴”的来信,被送到了胡耀邦的案头。信的作者希望政府能够拿出更大的自信,开放天安门城楼:

     “我是1954年从上海来北京的。30多年了,每次到天安门,仰望天安门城楼,我总梦想有一天能登上这‘祖国心脏的心脏’。我向周围的同志们说出我的愿望,有人说这是‘幻想’,‘白日做梦。但我深信,总有一天梦想会成为现实,以前谁想过可以进入中南海参观?现在不已经实现了吗?”④

     可惜的是,这种期待无果。随着胡耀邦的去世,中南海的对外开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划上了句号。

     注释

     ①苏维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南海》,收录于《中国共产党口述史料丛书》第一卷。②冯健、曾建徽,《中南海的春天》,1981年4月20日《暸望》创刊号。③徐中远,《我向胡耀邦汇报毛泽东爱读什么书》,《文史参考》2011年第1期。④金岸,《天安门广场风云录》,改革出版社,1997,P379-380。

     ◎长按二维码,关注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微信公众号(微信id:tengxun_lishi),或在微信中搜索“短史记”,可以获取更多靠谱的历史资讯。↓↓↓

    

    


     ◎往期推送文章(进入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历史消息”)

     ◆张学良到死也没回大陆,是因为觉得没脸回来吗?

     ◆宋美龄“牛奶洗澡”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文革中,竺可桢记录的“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

     ◆毛泽东为何对刘少奇说:现在就交班,你就做主席,做秦始皇!

     ◆毛岸英的委屈

     ◆张学良迷倒了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的女儿?

     ◆大清神总结:鸦片战争惨败只因带路党猖獗

     ◆音频:汪精卫的汉奸演讲

     ◆中国夜莺岛,为什么成了越南的白龙尾岛?

     ◆十三则真实的“林彪笔记”

     ◆学生上街请愿被枪杀,民国元首对尸体下跪?

     ◆女知青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需查处女膜?

     ◆音频:蒋介石发表“重要讲话”

     ◆让日军为之折服,立碑致敬的国军七勇士”

     ◆江青写给毛泽东的第一封情书

     ◆残暴的太平天国,造成了多少百姓死亡?

     ◆宋美龄少女时代的幽怨

     ◆丧心病狂的中国专家,发明“大粪喂猪”

     ◆曾经有一种尿素裤,只有中国干部穿得起

     ◆得知周恩来去世,毛泽东有什么反应

     ◆房子70年产权,是谁定的

     ◆芈月的性生活,为何那么开放?

     【编读往来】亲爱的读者朋友,对于以上内容,您怎么看?在本文右下方“写留言”可与编辑/作者直接交流,谢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若有希望了解的历史,也请不吝告知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历史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短史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