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的悲歌
2023/3/25 23:00:00 美在高处

    

     死亡,是音乐家们笔下一个永远的主题。它作为生命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历史上有许多音乐家,都创作过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如巴赫、海顿、莫扎特、柏辽兹、李斯特、圣·桑、柴可夫斯基、马勒、巴托克等等。这其中,拉赫玛尼诺夫,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可以说,这种神秘的死亡情结,几乎伴随了他的大半生。

    

     拉赫玛尼诺夫如此钟爱死亡题材,是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1878 年,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和良好的音乐教育,12 岁便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

    

     学生时代的拉赫玛尼诺夫,便以《第一钢琴协奏曲》《青年交响曲》等作品备受瞩目。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已跻身于俄罗斯第一流青年作曲家之列。

     然而 1895 年,他满怀希望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在圣彼得堡的首演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是他平生遭受到的第一次无情的打击,几乎摧垮了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

    

     从此,他陷入了一次严重的创作危机。在随后的若干年内,几乎完全丧失了创作能力。最终还是在朋友的帮助下,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新世纪到来的 1900 年,以《第二钢琴协奏曲》打破了沉默。

     这是他早年最著名的作品,标志着他创作繁荣时期的开始。尽管如此,这场磨难无疑使他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一种悲观的情绪、深沉的气质和忧郁的风格,便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浓浓地流淌在他血液中。

    

     1905 年,俄国爆发了第一次革命。虽然作为正义知识分子的拉赫玛尼诺夫,痛恨沙皇统治下沉闷窒息的政治空气,但出生贵族的他,对革命同样无法理解。1906 年,他带着深深的不安和忧虑,迁居到德国的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的生活虽然平静,但这种矛盾的思想困扰着他,并开始影响他的创作。在德累斯顿的 3 年里,他陆续写下了《第二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根据瑞士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的同名油画,创作的交响诗《死亡岛》等作品。

    

     点击图片进入绘画解读

     《死亡岛》是他继《第一交响曲》以后的,又一部以死亡为主题的著名作品。从此,一股浓浓的死亡阴云,在他今后的创作中,便挥之不去了。

     1909 年,拉赫玛尼诺夫回到莫斯科。此时的社会状况继续恶化,沙皇的高压统治变本加厉。对前途的茫然和对现实的失望,使得拉赫玛尼诺夫更加感到压抑和悲观。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钢琴前奏曲集》,取材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诗作谱写的大合唱《钟声》。根据索洛库普和巴尔蒙特等,俄罗斯象征主义诗人的诗句,创作的最后一组浪漫曲等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他那种阴郁、悲观的情绪在进一步增长。

     尤其是《钟声》,结构庞大,以不同的生活场景,描绘出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充满神秘恐怖的气氛,更体现出作曲家对死亡,抱有的一种解脱的思想。

    

     1917 年,俄国又一次掀起革命高潮。同样,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坚决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但作为贵族,由于无产阶级的十月革命,彻底打破了旧的秩序,使他同样无法理解(他的家产也被革命政府扣押)。

     进退维谷中,他只有选择逃亡。于是,当人们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拉赫玛尼诺夫黯然地离开了祖国。先到瑞士,然后定居美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 25 年,从此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

    

     失去祖国,对他不啻是一种精神的毁灭。更糟糕的是,他的作品在苏联国内,遭到严厉批判并被全面禁演——他也成为国内不受欢迎的人。这种状况直到 1930 年代中期,才有所改观。

     这种打击对于一个深爱着祖国的艺术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从他与《音乐时报》记者的一次访谈中,我们就可窥测到他内心的沉痛 :

     “不管怎样,我有一副担子总像压在我双肩上。它比任何担子都沉重。

     我年轻的时候,不懂得这些,这副重担便是我没有祖国,我不得不离开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在那里我过了青春,在那里我挣扎、奋斗,而且经受了青年时代的一切痛苦,最后在那里我终于取得了成就。

     全世界在欢迎我,胜利到处等待着我。只有一个地方,把我置身于门外,那就是我的祖国。”

    

     这使他又一次面临创作危机,几乎 10 年时间,没有写一部作品,却狂热地投身于音乐会演出活动,只在 20 年代后期,才断续地写出《第四钢琴协奏曲》、《科列里主题钢琴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交响舞曲》。

     而这些作品,无一不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长年以来对死亡这一哲学命题的严肃思考。

    

     综观拉赫玛尼诺夫这一生,他几乎都是在矛盾、痛苦与彷徨中度过的。

     他与不公的社会抗争过,与自己的精神危机搏斗过,也在失去祖国和亲人的痛苦中煎熬过。所以,他如此热衷于对死亡的描写,也绝非偶然。

    

     而作为一位纯粹的浪漫主义音乐家,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将面对一个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 20 世纪。

     这个世纪对浪漫主义不再眷恋,他的创作也因此招来阵阵非议,甚至有人嘲笑他为不合时宜的浪漫主义遗老。

    

     这一切造就了他忧郁、悲观、深沉的性格。饱受俄罗斯悠久的文化熏陶、有着深厚文学艺术造诣的他,便不断地试图在他的创作中,去思考人生,并寻求答案。

     所以,拉赫玛尼诺夫有感于人生命运的脆弱和难以捉摸,只有死亡才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对死亡的描写,就是他内心世界的真诚展现。让我们和他一起,回味生命,思索死亡。

     本文插图为 Christof Yvore 作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美在高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