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之父
2024/4/1 美在高处
在西方艺术史上,乔托·迪邦多内(Giotto,约 1266 - 1337 年),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极其罕见的艺术家。他自出道以来便受到极高赞誉,并且在身后数百年间依然光芒闪耀,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陈丹青在《局部》中讲到,乔托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他在 14 世纪的时候,就把《圣经》里的绘画表述,“从 2D 转换为 3D”。具体该怎么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乔托的时代看看。
乔托作品《犹大之吻》
01回到乔托前的 2D时代
说起“国中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梵蒂冈,因为梵蒂冈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而且梵蒂冈还是天主教的中心。其实在意大利还有一个国中国,只是它的名气没有梵蒂冈大,它就是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实在太小了,全国面积只有 60 平方公里。不过那里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教堂,它就是以基督教圣徒圣方济各命名的,圣方济各教堂。如今看来,圣方济各(St.Francis)对文艺复兴的艺术,以及西方人的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世纪《五饼二鱼》
在圣方济各之前,信仰天主的修道士们,大多将自己封闭在修道院内修行,较少和外人来往。为了维持这种专注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依靠世俗间的香火钱,来支撑日常开销。
可是时间久了,有些香火旺盛的修道院,悄悄积累了大额财富。于是内部的修士们,便开始过上了奢侈的生活。
中世纪作品《耶稣像》
圣方济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之一切。他主张修士应当追随基督十二使徒,去云游步道、积德行善。可圣方济各这种独树一帜的姿态,为他带来了更广泛的信众。于是香火钱更加源源不断的,捐到方济各会这里,并使其迅速扩张。
自 1209 年成立,到 1316 年间,方济各会下已经管辖了 1,400 座教堂了。为了能够切实帮助到穷人,很多教堂都选择修建在城市的边缘,而非中心城区。至于他们收上来的香火钱,也被用于委托创作大量的艺术品。
贝林吉耶里《圣方济各祭坛画》
来看看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在上面这幅《圣方济各祭坛画》中,无论是圣方济各的体态,还是表情,都显得颇为僵硬。在他身后的两位天使,也是摆出一模一样的姿势。所有形象,都是一脸呆滞地目视前方。
对于教会来说,他们或许是希望信众在观看这幅画时,不去关注创立教会的圣人是否帅美俊气,而是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圣方济各因世人尚未得救,而心事重重;天使们飞翔在他耳边,向他轻声传达需要帮助人的信息。
奇马布埃《宝座上的圣母》
02乔托的 3D时代
距离《圣方济各祭坛画》被创作出来的 31 年后,乔托出世了。相比此前延续多年的画风,乔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比如下面这幅《升座圣母》,乔托一改此前所有形象,目光直视的布局,而是让身边所有的天使和圣徒均面向圣母,从而增加了故事性。
同时,乔托在光影效果的运用上,也有独特之处。他让左右两侧人物的光影彼此相对,从而感觉光是从中央照射向四周的。乔托甚至画出了人物衣褶上,微妙的光线变化,使人物更加立体。
乔托《升座圣母》
不仅如此,这幅画的构思也十分巧妙。乔托在刻画圣母周边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每个形象都刻画完整,这样反倒给人一种“还有更多天使,在画外没能画进来”的印象,使得画面给人的震撼,要比一个完整的画面更加宏大。
再比如下面这幅《哀悼基督》,这幅画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乔托,毕生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在《圣经》当中,对于耶稣在十字架受难之后被放下来,圣母等人哀悼基督这件事的记载,是非常简略的。这个情节如何转换成绘画,都要靠艺术家的发挥。
乔托《哀悼基督》湿壁画
乔托在处理这个情景时,创作出了前所未有的一个令人信服的场景。他让画面的人物,在保持基本克制的前提下,抒发了每个人的情绪,并彼此产生共鸣。这是一幅今人看了,依然为之动容的《哀悼基督》。
在画中,圣母把耶稣紧紧地拥抱在怀中,她面露哭相,但表情并不扭曲,更像是悲伤到了极致,哭不出的感情。
乔托《哀悼基督》(局部)
在耶稣的脚部,和他关系亲密的女性信徒,抹大拉的玛利亚,正捧着耶稣的双脚,注视着他的伤口。和圣母的表情相比,抹大拉的玛利亚看起来更像抽泣;在她左上方张开双臂的圣约翰,则双臂大大张开,情绪激动,完全不能接受眼前的现实。
远方的天使在天空中,快速而混乱的飞舞,尤其是那位抬胸挺头的天使,活脱脱是嚎啕大哭。至于画面最右侧的两位门徒,和圣约翰相比更为淡定,这两个人物在画面的边缘,平衡了整体呈现出来的激烈而悲痛的气氛。
乔托《哀悼基督》(局部)
乔托就是这样,在他的笔下,众多的人物不再僵硬的排排坐,而是力求在平面上,再现立体空间的效果。他善于突出主体形象,具有抓住观众视觉的吸引力。
乔托的这种种艺术处理的方法,成为后来欧洲绘画的典范,也使他成为公认的,使西方艺术摆脱中世纪美术程式的第一人。两百年后,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一齐出现的时刻,就真正迎来了群星璀璨的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美在高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