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归岫的云。
2024/4/1 美在高处
出岫本无心,归岫如有意。
从正月到岁末,几乎整个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都是在逃难与准备逃难中度过的。同样是为了躲避南下金兵的追击,孑然一身的米友仁却日日徜徉于新昌的明山秀水间,优游卒岁。
宋 米友仁 《云山图》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自去岁被攻讦去官,米友仁就脱离了流亡中的朝廷。他先是逃到金坛(今江苏常州市西),几番狼狈后又辗转向南来到新昌,借居在当地隐士蒋仲友家中,终于算是暂且安顿了下来。
米友仁落脚的并非今天的绍兴市新昌县,而是江苏常州市溧阳县西的新昌村。远离军旅往来、流民汇聚的城市,此地群山环抱,路险难至。所居其间既可躲避兵锋,又不乏游赏之资。
更让米友仁感到亲切可爱的是,这里河湖纵横,云遮雾绕,让他想起早岁随父亲米芾任长沙从事时,日夜所见的潇湘奇观。
米友仁的画坛处女作,大概就是这样的画。26 年前,父亲将友仁所作《楚江清晓图》进上,得徽宗御赐,擢为吏部员外郎。
《潇湘奇观图》卷后米友仁自跋
湖南古为荆楚之土,其地风光最著名者首属潇湘、洞庭。尤其是潇水、湘水汇流处烟云变幻万状的奇观,给幼年米友仁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的他即使身处异地,于晨晴晦雨间每每登山临水,落笔皆是潇湘。
“先公居镇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东高岗上,以海岳命名……此卷乃庵上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象,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就像他晚年这幅名为《潇湘奇观》的长卷,其实画的是少年时代他随父亲居镇江期间登海岳庵所见之景。
北宋末年,米友仁得徽宗赏识,先后任画学、书学博士,渐以艺名。不过他并不满足于做一名画师,欲在仕路上有一番作为。
米友仁《云山墨戏图》自跋:“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
然而靖康之变改写了那个时代里,所有人的命运。
米友仁被迫放弃大部分的收藏,随宋室南渡。流亡中的朝廷里依然是尔虞我诈,个性高傲的米友仁为同僚所难容,只能独自颠沛流离。在好友吴可于他避居金坛时寄来的诗中,就隐约可见各中曲折。
田庐寂寂近塘坳,仕路纷纷久绝交。多病未能从五柳,避喧端欲老三茅。白云那忍闲归岫,紫燕空惭漫累巢。闻道金坛有仙隐,梦回清月堕林梢。吴可《寄米元晖》
传北宋 李公麟 《归去来辞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诗在颈联后有“闻再落致仕”的小字,一个“再”字,尤有深意。如果说山是云的归宿,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表达的是自己的出世之心。吴可却说米友仁不会灰心丧气,甘心做一朵“归岫”的闲云,这是对落寞好友的劝慰和鼓舞。
不过米友仁好像并没有什么需要他人安慰的。
米友仁笔下出岫或归岫的云
“自古文人才士无不为世所妒忌,挤毁下石,无足怪者,百世之下方自有公论。仆己酉岁避兵火于金坛,继至新昌,隐君子蒋仲友馆仆于村舍者七阅月……因戏作小诗于画云:乱山深处是烟霞,雨暗晴辉日夕佳。要识先生曾到此,故留戏笔在君家。庚戌仲秋建炎纪岁初七日,元晖”(《珊瑚木难 · 米元晖画卷》)
这段题跋只见于文献记载,述说了去官的原因,以及来到新昌的经历。其中诗句与现今《云山图》中的题跋略有出入,不过并不影响对作者心境的理解。只是从“辟地新昌”来看,作《云山图》时的米友仁已开始营建自己的居所,有了常住的打算。
好山无数接天涯,烟霭阴晴日夕佳。要识先生曾到此,故留笔戏在君家。庚戌岁,辟地新昌作。元晖。
此地有好山连绵,不见其止。山间烟霭万状,无论阴晴晨夕,都令人醉心。脑海里哪里还有什么逃难与流亡,人生所至不都是到此一游而已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美在高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