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人,不在高声
2024/4/1 美在高处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短篇,出自汪曾祺的《人间戏剧》。书中记录了他 20 多年来,在北京市京剧团做编剧时,与戏曲打交道的见闻与思考。每一篇虽短小,但都透着理性、睿智和从容。

     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搞京剧,是想来和京剧闹一阵别扭的。简单地说,我想把京剧变成新文学。”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京剧的见地。

    

     动人不在高声

     文/汪曾祺

     《打渔杀家》萧恩过江时的 [ 哭头 ]“桂英儿呀”,是很特别的。不同于一般 [ 哭头 ] 的翻高,走了一个低腔。低腔的 [ 哭头 ] 在京剧里大概只此一个,它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悲怆心情。

     据徐兰沅先生说,这是谭鑫培从梆子的 [ 哭头 ] 变过来的。谭鑫培不愧是谭鑫培!这才叫“创腔”。

    

     《四郎探母》的唱腔,堪称一时独步。那么大一出戏,“西皮”到底。然而,就好像是菊花,粉白黛绿,各不相重。即以“见娘”来说,“[ 哭头 ] 老娘亲请上受儿 [ 回龙 ] 拜”(注:音频文件从 30 秒处开始),这句唱腔是任何一出戏里所没有的:

     [ 哭头 ] 之后,接一个回肠荡气的 [ 回龙 ] ;在“老娘亲”的高腔之后,“请上”走了一个很低的腔,犹如一倾瀑布从九天上跌落而下,真是哀婉情深。这才叫“创腔”。

    

     学唱梅派戏的人都知道,梅先生的每一出新戏,都有低腔。梅先生的低腔最难学,也最好听。近来安腔,大都往高里走,自有“样板戏”以来,此风尤甚。高,且怪。好像下定决心,非要把演员的嗓子唱坏了不可。

     其实,动人不在高声。

     本文插图为林风眠作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美在高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