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在美国带三个娃的故事(下)
2015/4/4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箭头指向蓝色“千人智库”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时,儿子小州7岁。后来她又生了女儿凯莉、儿子三猪。现在,他们一家住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仨孩子分别上高中、小学和幼儿园。

     蔡真妮大学念的是师范,在国内当过老师,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国生活后,异质文化的冲击,使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先前习以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拧了过来。

     经历过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后,蔡真妮真切地领悟到了中美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美式教育的“绝活”

     凯莉上的小学,一年开两次家长会。开会时,老师不是把全体家长召集到一块儿讲,而是单独谈,打开文件夹给家长看,孩子这学期,哪哪哪有进步。比如语文,以前能造俩句子,现在能造4个啦。人际交往上,知道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东西啦……

     “老师不但不告孩子的状,而且说的全是好话。照咱中国父母的思维,就想知道孩子有啥缺点,改正了才进步不是?开始,我直截了当地问,老师绝对不直接讲孩子哪里不好。”

     后来,再开家长会,蔡真妮转弯抹角地问老师:我家凯莉,有没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帮到她,让她做得更好?这么着,老师才会提到不足的地方:“在单词拼写上,凯莉要是再努力一点,可能会减少错误率。”呵,蔡真妮明白了凯莉拼写不太好。

     凯莉班上有个男孩,照蔡真妮看,智力肯定有问题,别人做对10道数学题,他能做对一道就不错了。就这样的,老师还不停地表扬他有进步。

     刚开始,蔡真妮捉摸:是不是就这一个老师这样?她留心观察后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老师全一样,这边的教师受到的基本训练就是如此,否则不够资格。

     蔡真妮悟出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最大特色,或者说“绝活”——鼓励。

     隔天,三猪的老师给了蔡真妮一张纸,说:“这个或许对你有帮助。”纸上打印的是,《101种表扬孩子的话》,蔡真妮看了大受启发。

     这里边的好多话,现在常挂在她的嘴边:Excellent!(太出色了);Great work!(做得太好了);Beautiful!(漂亮); Fantastic!(太奇妙了);Awesome!(真了不起);What a great imagination!(多妙的想象);Super work!(超级棒);Super!(极好); I'm proud of you!(我为你骄傲);You really tried!(你确实尽力了)……

     蔡真妮的体会是,常说这些表扬话,不光孩子受用,就是大人听了,也会感觉很好。“可以用在夫妻、朋友、同事、上下级等所有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用得恰当,一定比‘挺好’、‘不错’、‘对’这样普普通通的字眼效果好,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绝佳的润滑剂。”

     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学一门乐器,至于学什么,由学生自己选,老师负责教。因为小孩还在长,所用的乐器也是由小到大,不能固定。所以,乐器一般先不买,由家长到店里租。

     选乐器那天,教室里放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蔡真妮没料到凯莉选了中提琴,这琴她压根儿没怎么听过。老公想起他姐姐家就有一把小孩拉的小提琴,寄来就行。琴到了,蔡真妮得到琴店换弦,人工加琴弦要100多美元,她心里更别扭了。又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咱有现成的琴,要不你就学小提琴吧,都是拉,一样的。

     “不要!我不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太高,中提琴的声音好听。”凯莉坚持不换。

     有一天,凯莉高高兴兴地放学回来,告诉妈妈自己是下一周班上的“明星学生”。在一学年里,她们班上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做“明星学生”,每周谁来当,以抽签方式决定。成为“明星学生”的孩子,在一周里要做的事是:给全班同学读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把自己做的贴纸挂在教室里供大家浏览;给同学介绍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班做一次报告,向同学、老师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

     蔡真妮饶有兴趣地看着凯莉带回来的那张大硬纸,右上方凯莉贴上了自己的大照片,下面填上年龄、生日、住址、年级、老师的名字、家里有几口人等等信息。左下方罗列了一些她最喜欢的事物,如最喜欢的颜色、动物、食物、运动,最喜欢在学校做的事,最喜欢在家里做的事等等。蔡真妮瞅着瞅着,忍不住偷偷地乐:这不是那些大明星们才回答的问题嘛。贴纸最下边,是列举出三样自己超酷的事,凯莉第一条写的是她足球踢得好,第二条是她会说、会写中文,第三条是她数学好。最后一个问题是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凯莉回答是当老师。学校用这种方式,给每个孩子当“明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真实的自己。

     蔡真妮在当地学校做义工,学校会给每位申请当义工的家长发一本小册子,里面详细写了注意事项,其中有这么几点:

     ★学生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要尽最大努力去记住你要面对的那些学生们的名字,也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你的名字。

     ★通过向学生问问题,来表现你对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兴趣,然后——聆听。

     ★不断地指出学生们在学习、遵守纪律和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点滴进步,以此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即使在帮助孩子改正作业中的错误,或是提醒他注意纪律时,也要从他做的好的地方开始谈。

     ★只和老师谈论学生们的行为问题,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议论。

     ★如果要给学生留纸条,上面写的一定是鼓励和友好的话。

     ★要记住,学生们会模仿周围大人的言行,不管这个大人是老师还是义工。

     寥寥数语,蔡真妮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那就是鼓励和尊重。

     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更重要

     时至今日,蔡真妮仍感到对不起大儿子。“刚来美国时,我还是用国内那套对待小州,现在想想太粗暴了,心里很愧疚。但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这里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有爱心、负责任、善良勤劳的孩子。”

     在爷爷奶奶们的眼里,小州简直就是一个“模范孩子”。蔡真妮的妈妈说她:你真好命呵,现在就得儿子济了!

     从高中开始,小州就打工挣钱,除了在餐馆工作外,他还为周围的邻居夏天割草、冬天除雪。蔡真妮夸儿子特能干,说他现在即使不上大学,也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妈妈忙不过来时,只要喊他帮忙,小州二话不说,马上洗碗、吸地、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家里花园的活儿,他也全包了。“如果还在国内上学,小州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国内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要求只有学习好。

     小州今年上11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三。“美国的高中生很忙,课业很重,也有压力。他们没有班级,只有辅导员。你选了什么课,到时间自己去上,跟咱们的大学生一样。他们写的报告,就像写论文,要自己查资料。”

     小州带回家一份选课单,看得蔡真妮眼花缭乱,她仔细数了数,天哪!整个高中期间一共有120多门课可以选。

     “课分得特别细,像音乐课,就包括了:音乐理论、电子配乐、钢琴、古典吉他、爵士乐、声乐、交响乐等14门科目。英语部分,开设了大学英语、演讲、写作、新闻采访、语法、美国文学、世界文学、戏剧创作等26门课。就连家政这类课,也细分为烹饪科学、生活管理技能、室内设计、驾驶员教育等。”

     蔡真妮明显地感觉,美国的高中,不光是教学生文化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技能、自理自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上大学,除了要看高中成绩,要参加入学考试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看学生有什么特长爱好,组织参加过什么社团,做过哪些社会服务等等。

     小州的学校,学生社团有上百种,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队。每天下午两点多就放学,学生个个都要利用课后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啦、训练啦、比赛啦。还得忙着谈恋爱,开Party,打工去。

     “很疯狂、也很快乐!可以留下很多记忆。看我儿子的高中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让人羡慕。我真觉得,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蔡真妮在国内有个表姐,她女儿学习很好,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表姐特骄傲,同事也都羡慕。为了让孩子一心学习,表姐从小到大不用孩子干一点活,连鞋带都是出门前妈妈蹲地下给系好的。高考前三个月,表姐的女儿一人得了三项优秀学生奖,有同学妒嫉不服气,对她挖苦讽刺。本来不善跟人打交道,被人中伤又不知怎么处理,加上高考的巨大压力,表姐的女儿精神崩溃了:紧张焦虑,出现幻觉,只要一想到上学,就头疼得满地打滚。表姐领着女儿四处求医后,状况才好转。虽说最后几个月没看书,可这孩子高考成绩依然达到了重点大学录取线。但除了清华北大,别的学校她都不想上,觉得丢人,最后家里送她出国自费留学。

     “她就是会学习,在语言学校学了一年日语后,拿到日本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现在,在大学成绩还是名列前茅。但我知道,表姐俩口子每天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女儿的精神问题就像一颗炸弹,不知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会被什么东西再次引爆。”

     蔡真妮觉得这不能全怨孩子,表姐的育儿观念和方式都有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讲父母对孩子干什么,叫孩子干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读高中、上大学了,当爹妈的还不撒手,事事操心,样样干涉,代替孩子作选择,这实际上是让孩子为父母活,是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中国父母最喜欢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大了,你就明白了。其实根本不是那回儿事。”

     在美国,蔡真妮亲眼看见不少华人家庭,因为教育观念上的矛盾引发家庭大战。一方面,华人父母用传统观念和手段对待孩子,比如独断专行,过度关心、管教、干涉等等;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受到的是美式教育,强调个人独立意志的实现和自由。所以,双方免不了会强烈地冲突、碰撞。

     也许,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父母们,都要习惯一件事: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别对孩子为所欲为,别紧紧抓牢孩子不撒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相信你的孩子。

     来源: 冰点故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