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人才交流需培养信任
2015/11/16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蓝色“千人智库”

     文/本刊记者许苏

     张骞、玄奘、马可?波罗……这些名字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为人类文化交流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交流的渠道日益丰富,交流范围也从政治、经济、文化拓展到各个领域。其中,人才交流是目前国家交流合作中的重点。“中国现在对人才非常苛求,希望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能够回国。我认为,中外人才交流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但要注意两点:第一是需要提倡,第二是切勿操之过急。”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托普索公司副总裁刘科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不久之前,刘科博士当选为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2015年唯一入选的外籍院士。身兼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外籍院士双重身份,使得刘科对中外人才交流机制颇有自己的看法,同时,作为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他也在积极践行和探索合作交流渠道,本期《千人》将与刘科博士对话,请他谈谈从对中外人才交流的思考。

     创新源于“科学巨人”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葛优饰演的黎叔在《天下无贼》里所说的经典对白,这句话在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得以深刻体现。

     1978年至今,是我国的第五代留学潮。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12月,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台,打开了自费留学之门。此后,自费留学逐步成为当代留学潮的主流,近几年比例均超过了90%。

     留学潮下,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顶尖院校学习深造,留学俨然成为了人才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庞大的留学群体中,刘科是其中的翘楚,作为活跃在世界能源化工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他曾先后供职埃克森-美孚、美国联合技术、通用电气公司(GE)等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其近20年的学术创新与工业研究生涯中,涉足石油化工、煤气化及IGCC、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等三大领域。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正是基于他在全球能源环保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据悉,该院外籍院士的评选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术水平必须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二是研究成果要对澳大利亚本国有所贡献。多年来,刘科和澳大利亚很多科研机构合作,他的一些专利和发明对澳大利亚这样一个资源型国家有重要作用。

     在大众的眼中,刘科就是“人才”。从人才的角度看人才培养,会有何不同?他结合他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中外人才培养上,最大的区别来源于文化上的差异:他的好友1992年一人独得诺贝尔化学奖的Ruddy Marcus教授的故事,对我们会有启发。谈及这段获奖经历,马库斯提到了他28岁时做博士后研究的那个暑假。当年,他的导师没有给马库斯布置任何任务,而是把实验室放开,让他自由支配,任其天马行空,也就是这个暑假所做工作的成果,在几十年后让马库斯日后一人独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件事主要体现了两个道理,第一,千万不能忽略年轻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来说,20~45岁期间,年轻的科学家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因此要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创新;统计表明,大部分重大的科学突破都是由这一年龄段的科学家完成的。第二是学术平等问题:谁的创新,荣誉就应该归于创新者本人,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刘科认为,我国一些高校的留校制度应该废止,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学术的近亲繁殖,长期浸淫在一个体系之下,创新的脚步就容易停滞不前。

     纵观科技发展史,真正的创新总是源于critical mind,也就是所谓的“科学巨人”。刘科认为,最初产生原创性思想的人无疑是最关键的,就像一座伟大的建筑,像凯旋门、埃菲尔铁塔,最终建成需要很多人给它添砖加瓦,但最初产生设计思想的人才是起关键性作用的,理应获得荣誉。我国如果要鼓励原始创新,就必须承认critical mind,让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业者+合伙人>2

     近年来,中外人才交流的途径日益拓宽,从“走出去”的机制已经慢慢转变为以“引进来”主导,人才回流成为一个大的趋势。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我国回国留学人员近80万左右,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3倍之多。2015年,中国留美学生回国工作的数量更是首次超过选择留在海外的数量。这些海归不仅散布于各大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中,随着国家创业政策利好,更多的海归选择了创业,期待梦想落地。刘科认为,当前海归创业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对于技术出身的海归来说,公司经营管理上是一大短板,如果他们不能认清自己,认清创业的本质和形势,很容易招致失败。

     “现在,很多千人专家下海创业,大包大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真正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从统计学角度来说,100个技术专家中,有90%都是不擅长做企业的。”因此,他建议,千人专家创业可以寻找对合伙人,把企业运营、人员管理、市场开发和政府关系等问题让合伙人去分担,千人专家只需要在技术上锐意创新,精益求精即可。这样分工明确,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得多。

     在选择合伙人时,标准是最为重要的。刘科表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找朋友一样,没有通用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合作愉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优势互补:技术专家的优势在于创新研发,相反,合伙人的优势就必须落脚在其他领域,包括企业管理、市场协调和人际沟通等方面。一个公司的成功,技术实际上只占了1/3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关注的主体是创业者本身,而不是技术。”

     既然分工合作如此重要,具体应该怎样实施呢?刘科提到一个案例,美国有一家公司叫做Idealab的私营企业孵化器。与传统孵化器的理念相比,Idealab把自身的利益与所服务企业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创业者们一起成长,它的一个特点是大部分的新项目、新企业,都是内部产生。为此,它还专门设立了一种名为ICP(Idea lab的资本合伙公司)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直接向创新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反观我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开发区、创业园,但它们在招商过程中,大多打出“政策利好”、“资金支持”等口号。其实大部分是建了一些楼房,给几间办公室甚至厂房,加一点资金支持,然后创业者自生自灭。这种配套房地产式的创业园模式相对滞后,并没有真正发挥孵化器的作用。真正有价值的创业孵化,应该和创业者一起创业,而不像通常我们看到的一些机构,将自己与服务对象分离,作为高高在上的利益毫不相干的外在组织,为创业者提供无关紧要且在其它地方都能轻易得到的服务和支持。

     人才交流依托信任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国际化一词在很多场合被提及。不单单是人才,很多企业在制订发展目标时,也着眼于走向国际,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的一些企业都在追求国际化,但表现得有些急功近利。不管是人才交流也好,企业发展也罢,国际化都需要稳重求进。”刘科认为,国家在寻求人才交流合作时,不能简单地派代表团走马观花地出去考察,而应该打通渠道,建立起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让人才回归更加顺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起信任机制,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最核心的理念还在于信任感。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对海外人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以及各地区的人才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国家建设注入了一大批新的活力。作为“千人计划”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千人计划”政府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刘科在竭力引进推荐新“千人”的同时,更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千人”活动,帮助国家完善人才引进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参与祖国的建设。“构建一个高端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并辅以一套完善的包含研究、放大、风投、产业联盟的体系,构建完善的机制,我相信,通过人才合力加上机制助力,给一些耐心和时间,将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产生。”刘科说。

     美国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聚集了全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人才。它利用其独特领先的教育体系,在全世界70亿人口中选才。中国短期之内还难达到在全世界70亿人口中选才的条件,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大量的留学生去世界各个国家留学,访问。目前国家条件好了,通过千人计划等引才计划,把一部分优秀的号外中国留学生吸引回国,对国家,民族和留学生个人都是好事。刘科说“据他本人观察,中国企业目前国际化, 走出去的最大瓶颈是真正国际化的人才不足”, 因此如何吸引更多国际化的人才来中国工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宏伟战略的实现,至关重要。

     据了解,在入选澳洲外籍院士之后,刘科还担任了卡内基-清华中心理事,致力于促进中美在清洁能源和环保方面的交流合作。“我从事的领域是做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别的方面可能不在行,至少可以在这个领域做文章。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中外在清洁能源和环保方面的合作,这也是我接受卡内基-清华中心理事一职的主要原因。”除了在能源环保上的合作,刘科还希望在中美之间建立双赢的竞争关系。他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坏事,没有竞争,世界就没有活力,但这种竞争应该是良性的。如今一大批千人专家回国,分布于各大学科领域,依托他们的海外背景,相信未来可以在其他领域拓宽交流合作渠道,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除了探索人才交流渠道之外,刘科也在为“碧水蓝天”的中国梦而努力。如今,他加盟托普索公司,继续在清洁能源环保这条道路上前行。他坦言,托普索最吸引他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技术。不管是在电厂的脱硝、脱硫,化工厂的脱硫,还是柴油机尾气的处理及油品加氢脱硫,托普索的技术都走在世界前沿,全球将近50%的超低油柴油都由它的技术生产。刘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技术落地中国,为雾霾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刘科,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拓普索公司副总裁,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

     来源:千人杂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