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用60年才走出“十面霾伏”|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2015/12/4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蓝色“千人智库”

    

     首先,请跟我一起来回顾:

     从某一天开始,人们的生活常用词数据库里,突然挤进来一个曾经生僻拗口的专业词汇——雾霾。不久以后,它就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年度流行关键词TOP1。可以预见,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还将继续把持这项“殊荣”。

     雾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的时候,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人们尽量减少外出,只有医院在爆满,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大增,到处都是关于雾霾会导致可怕疾病甚至死亡的真真假假的传言。

    

     在雾霾的原因和来源尚未明确之前,各式各样让人不安的消息层出不穷,一些人相信如此严重的雾霾一定是“来自日本的化学武器攻击”。

     刚开始,政府官员对于治理雾霾的态度颇为敷衍,甚至把雾霾简单地归结于“逆温层”或“静稳天气”等气象因素。后来,民众的舆论攻势越来越猛烈,一些政府高级官员为了让民众的抗议和骂声尽快消失,不惜竞相在公开场合拍胸脯,承诺自己将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善雾霾状况(某市市长曾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将在4个月内永久性消除雾霾)——而这种过分乐观和不切实际的保证,果然也没有能够实现。

    

     民众对于政府治理雾霾不力的失望和抱怨,转化成了冷嘲热讽的吐槽。有人在报纸上发表了恶搞的招聘启事:诚征环保部门官员,不必掌握任何雾霾知识,只需会嚷嚷雾霾问题必将得以解决,唯一要求是脸皮厚。

     一些投资眼光独到的名人和商人们从中嗅出了商机的味道。有人发明了“雾霾罐头”,广告语是“罐头里装着大明星们呼吸的有毒空气!你有仇人吗?买一罐送给他吧!”

     显然,大气污染方面的科学研究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期望值。雾霾的来源在短时间内无法达成一个明确的结论,这让政府在决策时找不到方向。刚开始政府宣布雾霾来源于化工厂排出的有毒废气,他们迅速关闭了市内的一家化工厂;后来政府又宣布垃圾焚烧也是重要污染源,于是禁止了用焚烧来处理垃圾的方式。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减少雾霾,市民们抱怨雾霾似乎比以前还要更严重。

     一名外籍科学家分析了空气成分,宣布雾霾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碳被排放到空气中以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反应,生成了有毒的光化学烟雾。他的结论遭到汽车制造商和石油产业工程师们的一致反驳,他们宣称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会立刻在空气中消散得无影无踪,不可能导致雾霾。就连一些权威科研机构也质疑他的研究存在重大错误。

     经历数年争辩,这位科学家的结论逐渐被更多的研究成果所验证。相关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法规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但依然受到重重阻挠。一方面,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作为相关利益方,通过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手段,对禁止或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相关政策进行干扰。另一方面,对于治理污染所需增加的税收,以及诸如车辆限制行驶、强制年检等新增法规,民众又存在不理解的情绪和不配合的举动。很多人依然认为,治理雾霾仅仅需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督促政府有所作为,而不愿意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早已习惯的那种高耗能但很舒适的生活方式。

     各方力量相互掣肘,让雾霾的治理举步维艰。在工业飞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扩充、机动车急剧增长、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这座城市陷入了“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中。

     ……

     回顾完了。

     这段回顾,可以套在中国任何一个雾霾重灾区诸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里。但是,如果我把民众抱怨政府的另一个理由“两党之间互相攻击和嘲讽对方治理雾霾不力、雾霾很快变成了政治武器”写下来的话,你会意识到原来这不是一个中国的故事——尽管它的其余部分是如此熟悉。

     没错,这其实是洛杉矶1943-2008年抗霾史的一部分,两位美国的新闻记者奇普.雅各布和威廉.凯莉在《洛杉矶雾霾启示录》里记录了政治人物、科学家、普通民众乃至名媛、医生和好莱坞明星们,在这60年中面对洛杉矶雾霾的芸芸众生相,用丰富的细节和详实的资料,还原了洛杉矶居民对抗雾霾的历史全貌。

     60多年后的2013年,雾霾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由此引发的猜测、争论和抗议遍布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在国家工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雾霾(以及其他类似的环境污染)是否是无法避免的?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就现状而言,全球经济和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确实存在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关系。当政府和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时,势必会导致其效益的降低,从而带来工人收入的减少。各国都如此,中国也难以免俗。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既然有无数的前车之鉴,那为什么还要在“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上重蹈覆辙、义无反顾?!为什么不能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和经验,开辟一条尽量兼顾环境与效率的新路?

     ——对于这些争议,《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或许会给大家一些答案或者思考思路。

     尽管作者在书中重点强调“如果回过头去看,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治理雾霾)的,是普通民众”,但当我合上书本,我更倾向于认为,治理雾霾和其他一切环境污染,需要科学家、政府和民众的联手努力。

     科学家必须抵御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诱惑和干扰,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出产生污染的真正原因,发明新技术、发展新能源;政府必须有宏观长远的目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环保法案得以实施,还要推动环保知识的普及,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民众必须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治理污染,并不只是科学家和政府的事,而是所有普通人的共同事业,适当牺牲一些高耗能的生活方式,是现阶段大家都必须付出的代价。

     洛杉矶在60年的努力和抗争后,已经重现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而我们,在雾霾中若隐若现的路有该何去何从?

     来源:凤凰读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