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杂志独家 | 物联网带来的医疗创新
2016/9/7 千人智库

     高效引才,科学决策!关注请点击蓝色“千人智库”

     导读物联网将开启的是更高阶段的医疗信息化时代,而这个更显“智慧”的医疗时代的到来,或将使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文:《千人》杂志记者 史磊蕾

     本文刊发于《千人》杂志2013年4月总第13期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世界各国着力开展医疗信息化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横空出世,给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突破创新的可能。

     如果我们把电子病历、网上预约系统等视为医疗信息化的初级阶段,那么物联网将开启的是更高阶段的医疗信息化时代,而这个更显“智慧”的医疗时代的到来,或将使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医疗管理新模式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先提出“物联网”这一概念,随后便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美国、欧盟等国家更是重磅投资深入探索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医疗卫生领域也较早地联姻了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早期即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er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结合,从而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不曾停歇,时至今日,“医疗物联网”已经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包括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医学传感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而将所有资源与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正是医疗互联网构建的初衷。

     作为物联网最关键的技术之一,RFID(也称电子标签)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领域极为广泛。以往我们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磁卡、IC卡、条形码、键盘录入等方式,当RFID面世之后,立即显露出其绝无仅有的优势。

     RFID是一种新型无源电子卡片,数据储存量大、无线无源、小巧轻便。借助RFID可以给医院的工作人员、医疗设备、药品、病人等几乎所有医疗资源提供身份标识,并且能够从流程上进行定位、跟踪。

     2004年2月,美国FDA就曾大力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比如在每种药品上贴上RFID标签,该标签的内容包含了从药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使用的各环节的信息,用户通过手持阅读器靠近标签便可以轻松读取上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患者对于假冒伪劣药品的担心。如果使用者一旦发现药品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RFID标签进行溯源,经过核对生产地、生产日期、配送流程及销售单位,即可知道该药品的问题出现在哪一个环节,从而进行有效的追溯。

     同时, RFID技术也用于设计的病人识别系统,即手腕式RFID标签,标签里面记录了病人的健康电子档案(即电子病历),医院人员通过读取手腕式RFID标签,就能够避免用错药、打错针等问题,有效防范因操作失误引发的医疗事故,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使得医院对住院病人的管理区域统一化、规范化。

     如今,RFID技术在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医院信息系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比如,为了保证儿科患者的睡眠质量,确保发烧患者温度测量的次数和准确性,香港仁安医院安装了RFID系统,包括戴在患者腹部的温度传感RFID标签,安装在墙壁上的RFID读写器和存储数据SmartSense软件。据悉,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护士的得力助手,极大地减少了护士的劳动量,而且改善了患者的护理体验。特别是晚上,患者可以得到正常的休息时间。

     2007年我国制定了卫生部IC卡及RFID应用规划草案,提出了RFID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发展方向。同时,为了推进物联网有序发展,建立标准化应用体系,中国RFID标准联盟已成立,卫生行业物联网与RFID标准工作组业早已开始工作。

     现在,已有不少医疗机构配合医改的深入以及卫生系统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逐步推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远程式医疗

     如果说RFID技术应用是管理模式上的一种创新,那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便称得上是就医疗模式的革命性创举了。

     众所周知,一对一的医学模式历史悠久,但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供需矛盾突出——倘若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医院壁垒、地域壁垒,充分实现医疗资源的高度共享,增强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那么一切不是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么?

     如今来看,这种想法并非天方夜谭,远程医疗业已走近现实。

     远程医疗这项全新的医疗服务,通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再通过数字、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远距离传送,以此来实现医护人员与病人、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护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

     据了解,世界上最早开展远程无线医疗研究的国家是美国,这项研究的初衷是用于对航天员进行无创伤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此后,医疗机构才开始应用无线医疗,并逐步开展了无线监护、无线会诊、无线电子查房、无线医学图像的传输、远程控制手术等项目。

     在无线医疗事业方面,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比如,2011年3月,艾威梯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人计划”专家高强带领的团队研发的“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就正式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投入使用,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胸痛急救物联网成功投入运营。

     如同高强此前在接受《千人》杂志专访时所说,医院急救流程复杂,急救120把患者送到急诊科后得先做各项检查,然后再分诊、准备手术,由于花费的时间长,导致很多患者在突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作后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在等待之中。

     事实上,如果是在远程医疗全面铺开的时代,这种悲剧是有可能避免的,就像胸痛急救物联网一样,它可以实现救护车和中心医院的有效连接,在运送患者的救护车还未到达医院之前,通过远程系统中特定的采集和传输设备,把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远程传输给中心医院的转接,由专家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做好术前准备,在抢救之中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急诊病人的救治,有时候会由于中心医院较远,便会把患者就近安排到地方医院救治,但一般情况下,地方医院技术水平条件非常有限,无法独立完成一些疑难病的救治,这时候远程医疗就能够解燃眉之急,通过急救物联网系统,将地方医院和中心医院连线起来,让地方医院共享到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节约患者的时间、金钱,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不仅如此,远程医疗还能够通过中心医院的专家团队与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医技培训、健康教育宣传等多方位、立体的深入合作,把中心医院的触角深入到基层,实现一个中心医院的优秀团队带动既是甚至上百个基层医疗团队的共同发展,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立体救治体系,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救治水平。

     据了解,目前,远程医疗已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逐渐开始推广,并且在心脏科、脑外科、精神病科、眼科、放射科及其它医学专科领域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远程医疗所采用的通信技术手段可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因素包括病人、医护人员、专家及其不同形式医学信息信号。这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方式,颠覆了人们对于治病看病的传统认知,作为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一个典例,它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疗移动化

     如果你觉得远程医疗太宏观、不具体,那么接下来的这个东西可能会让你感觉到更亲切。近来,国内外在无线监护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中,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不断凸显,一个新的概念“移动医疗”也逐渐浮出水面,让人眼前一亮。

     移动医疗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与传感器(植入式、便携式等)相结合,通过采集人类体内的理化指标、生命体征、疾病标志物等信息来实现健康管理、疾病早期诊断、术后跟踪、远程监控等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施奇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医疗模式中,病人只有得病了才会去医院,这是一种被动的医疗模式。“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近年来,在美国就兴起了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即P4医学(predictive, preventive, personalized and participatory medicine),它集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以及病人参与性于一体。在这种新型医疗模式下,医院的主要任务不再只是位于疾病末端的治疗,而是逐渐向上游延伸,提供包括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个体化治疗等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对健康的管理与咨询将成为医院的重要功能之一。

     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为例,这些疾病都需要定期监测某些生理参数并相应调整生活和治疗方式,搭载传感器的智能移动终端能够便捷的、随时随地的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在数值异常时给予警示。

     举例来说,美国药品管理局(FDA)近日通过了一款名为iBGStar的iPhone外接血糖仪的审核,以方便糖尿病人随时记录自己的血糖水平。iBGStar血糖仪,同时提供一个iPhone上免费下载的应用,连接到iPhone或iPod touch上之后,在使用血糖试纸测试血糖时,应用会自动记录糖尿病人的血糖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生成一份可以提供给医师准确判断的血糖报告。应用还能根据血糖水平,及时向病人提供建议。iBGStar目前已经获准上市,将在苹果官网、沃尔玛等大型商场开始出售。

     而目前,我国“扁鹊飞救”系统也在尝试为广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中老年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身体健康状况实时监测、跟踪查询、定位救助、健康管理咨询及指导等服务,让用户的健康状况处于24小时全天候的监控中,具体而言,就是患者可以自己在家里用配套无线医疗设备,实时测量学研、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测量结果会显示在特制的健康手机上,通过3G自动发送到绑定的亲友手机上,便于亲友及中心医院及时掌握用户健康状况,而各相关主体可以随时登陆网络平台查看用户健康档案,以便情况不对时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势必加剧,因此,对个人健康的有效管理,在早期实现对重大疾病的发现、干预,以及进一步持续有效的管理对医疗卫生体系提出了重大挑战,于公众而言,基于物联网、智能终端的移动医疗可能是疾病监控、预防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

     近年来,国家卫生部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无线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推广,并初步在一些三甲医院进行了试点。对于问题重重的中国传统医疗模式,技术的革新犹如一场及时雨。可以预见,在新一轮的医改浪潮中,医疗服务信息化将是必然的趋势,届时,无论是预防、就诊还是治疗、监控,物联网技术的影子将无处不在。

    

    

     施奇惠,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与临床诊断技术的研究,先后在PNAS、Nature Medicine、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杂志发表论文32篇,被引用超过1500次,拥有美国专利1项,并受邀担任2014年美国材料学会(MRS)春季年会微纳流控分会的共同主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千人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