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 120 万,需要「私人订制」的抗癌神药,未来会大幅降价吗?
2021/9/18 10:47:45 偶尔治愈

     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大健康,作者辛颖、孔欣慰

    

     在「120 万元一针的抗癌药,可清零癌细胞」这一信息登上热搜之后,找许彭鹏来咨询 CAR-T 治疗的人多了三四倍。

     2021 年 6 月,复星凯特拿到了阿基仑赛注射液药物的批件。该药目前只能用于治疗一种血液瘤,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

     「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 CAR-T 治疗,要在病人的病情、副作用,还有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之间权衡。」许彭鹏说。

     尽管如此,这也是患者期盼已久的希望。

     120 万元一针。

     这就是中国首个获批的 CAR-T 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的售价。

     「120 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开出 CAR-T 处方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主任医师许彭鹏,很谨慎地和患者陈女士及家属做沟通。

     CAR-T 细胞治疗产品,是通过基因修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识别能力,让T细胞准确发现癌细胞,启动自身免疫来「清除」癌细胞。2021 年 6 月,复星凯特拿到了阿基仑赛注射液药物的批件。

     在获批不到 3 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十几位患者使用了」。一位复星凯特负责人告诉《财经·大健康》。

     该药目前只能用于治疗一种血液瘤,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 CAR-T 治疗,要在病人的病情、副作用,还有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之间权衡。」许彭鹏说。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医师应志涛自 2013 年开始,对 CAR-T 临床试验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他发现,仅「30%~40% 的对症患者能够长期获益,大多数的患者在用 CAR-T 后可能只是短期内检测不出癌细胞,后期还是会复发进展」。

     尽管如此,这也是患者期盼已久的希望。

     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两款 CAR-T 产品上市,另一款由药明巨诺生产的 CAR-T 尚未公布定价,但这两家均是引进国际已上市的 CAR-T 产品技术。同时,还有有七款国产 CAR-T 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未来,CAR-T 产品是否会降价,让更多癌种的患者获得治愈的希望呢?

    

     天价药为「私人定制」

     120 万元,之所以如此贵,原因这是一款「私人定制」药品。

     CAR-T 治疗产品,制备所需的原料是取自每位患者自身的细胞,因此不会因为销量增加而逐渐摊薄成本。兼之,长期的研发成本还要摊到每一针里。

     在 2021 年 6 月为一位陈姓女患者确定了 CAR-T 治疗方案后,瑞金医院这位患者家属在认证的特药药店付款下了订单。

     治疗的第一步是为陈女士采血。一套专用的冷包会被送到医院,医护人员采集陈女士体内的淋巴细胞后,再通过冷链运输到实验室。

     送达的患者免疫细胞在实验室「加工」,一方面是通过基因修饰,使其具备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大量扩增 CAR-T 细胞数量。制备成功后冷链运输回医院。

     医院收到细胞后,要对 CAR-T 细胞产品进行复融,使细胞们复苏,回输到陈女士体内。

     从采血到回输,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周左右。「部分患者的病情发展非常快,可能等不了三周」,因此即便是药品适应症范围内的患者,许彭鹏也会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再考虑是否建议患者进行 CAR-T 治疗。

     「还有一些患者的肿瘤块太大,这种情况把癌细胞清理干净的概率比较低。或者本身脏器功能就不够,在输入 CAR-T 细胞后也会引发全身的免疫反应,如果预计患者承受不了的话就不会用药。」许彭鹏告诉《财经·大健康》。

    

     图源:IC photo

     在陈女士输入 CAR-T 细胞后,除了每天两次的查房外,在陈女士出现各种不适时,许彭鹏都要到病房去看一下。

     一度陈女士出现高热,这是许彭鹏最紧张的一周。

     发烧,是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症状,但也有可能意味着副作用。CAR-T 最主要的副反应之一就是细胞因子风暴。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发烧表现也可能意味着细胞因子风暴。

     「虽然危险但是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好在陈女士在一周内退烧了,并且在一个月后的 CT检查中,没有发现病灶。这就是医学上的完全缓解,但不等于治愈」。许彭鹏介绍,至少要完全缓解持续五年,才能谈得上治愈。

     按通常方案,接下来的每 3~6 个月,陈女士要做一次 CT 检测,后续可以逐渐减少,也会根据患者情况变化随时调整。

     全球首位接受 CAR-T 治疗的美国白血病儿童 Emily,已开启「无癌」生活第九年。早在 2012年,5 岁的 Emily 参加了一个 CAR-T 疗法的临床试验后,体内癌细胞被「清除」,成为「奇迹」女孩儿。

     但如果患者复发了,CAR-T 还能二次创造奇迹吗?

     「目前的治疗方式就是输入一次,输入一次如果有效,就长期有效。如果没效的话,有人尝试过第二次输入同样的 CAR-T 细胞,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有人认为第二次输入会有效,还有人觉得输入第二次也没有意义。」应志涛分析。

    

     天价药能降价吗?

     在「120 万元一针的抗癌药,可清零癌细胞」这一信息登上热搜之后,找许彭鹏来咨询 CAR-T 治疗的人多了三四倍。

     「大部分都不是淋巴瘤患者,甚至还有实体瘤也找来咨询。」许彭鹏说。目前全球五款获批的 CAR-T 产品,适应症全部集中在血液瘤,至今还没有对应实体瘤的 CAR-T 产品获批。

     「对 90% 的癌症患者,尤其是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实体肿瘤,目前 CAR-T 细胞产品是没有足够成熟到上市的产品。现在都是在做临床研究,去探索这部分患者中的疗效。」应志涛介绍。

     中国已获批的这两款都是治疗血液瘤的。血液瘤包括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财经?大健康》获悉,有两款在研的治疗骨髓瘤的产品,预计在一年内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上市申请。

    

     图源:IC photo

     未来这些产品如何定价?目前看,虽然定价 120 万元,中国的 CAR-T 产品已经比国际上的同类获批产品便宜很多。全球已上市的五款 CAR-T 定价在 37 万~48 万美元之间,如果加上检查、住院等费用,每名患者花费大约 80 万~150 万美元。

     这是大部分患者仍然难以承受的。淋巴瘤患者组织淋巴瘤之家发布的 2019 淋巴瘤患者生存报告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 年 4816 份样本中,淋巴瘤患者治疗总体花费约 32.6 万元,治疗自费比例为 60%。首次治疗的平均费用为 20.5 万元,首次复发时花费约 43.95 万元。

     同时,淋巴瘤患者年度医疗支出约为其家庭年收入的 2.33 倍,54% 患者的年收入低于 3 万元,而 27.4% 的患者则没有任何收入。参与调研的患者中,仅有 17% 患者表示,可以承受患病带来的医疗支出。

     不仅是 CAR-T,其他的免疫、靶向药物治疗对患者来说也是不小的费用。上述报告指出,以间变大型的淋巴瘤患者为例,免疫、靶向药物治疗费用平均增加 37.8 万元,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此项费用平均增加 29.3 万元。

     高昂的费用,将很多普通收入的患者拒之门外。国产 CAR-T 产品获批后能有多大幅的降价是患者切实的疑问。

     业界对大幅降价并不乐观。除了研发成本、定制费用,有一些 CAR-T 核心的耗材仍然以进口为主,一位从业者解释,这也是 CAR-T 国产化后也难降价的主要原因。

     虽有国内企业在尝试生产,但现在看效果还不够好。「短期内很难实现。」南京传奇 CSO 范晓虎曾公开称,CAR-T 细胞治疗中用到的病毒载体工艺尚有技术瓶颈,产量不高,符合资质的供应商也远远不足,这在成本上占了很大比例。

     不过,也有国产 CAR-T 企业做好了打破价格瓶颈的准备。苏州亘喜希望通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一位该企业相关负责人称,可实现「次日生产」,即将体外培养压缩至 1 天,因而可在单采患者 T 细胞 9 到 10 日后就完成回输,而行业普遍需要 2 周~6 周才能完成上述流程,「未来价格势必会显著低于现在市面上的 CAR-T 产品」。

    

     图源:IC photo

     「我还是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这几款进口的 CAR-T,一个病人的成本就在 40 万~50 万元,定价不能更低了。」一位血液科医生表达了对产品质量的担心。

     此外,也有通用型 CAR-T 也正在研发,即不必「私人定制」的药品,或许是未来药品降价的重要技术支撑。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国内药企用于治疗骨髓瘤的 CAR-T 产品未来定价可能会低于 30 万元,最低可以至十几万元。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更多的癌症患者都期待能够减轻治疗负担。《柳叶刀》杂志 2016 年发布一项实证研究显示,在中国,肺癌、胃癌等六种常见癌症人均年治疗费用约为 7.1 万元,但当年中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约为 2.4 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120 万元的阿基伦赛注射液已经通过国家医保局的形式审查,有机会在 2021 年 11 月参与国家医保目录准入谈判,通过降价进入医保。但此前年治疗费用高达 100 万元的药品,没有成功进入医保目录的。

     不过,已经有商业保险纳入了 CAR-T 药品,这或许是高价药品惠及更多人的一扇窗。

     撰文:辛颖 孔欣慰

     (凌馨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小

     首图来源:IC photo

     — Tips

     如果您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线索

     或与疾病、衰老、死亡有关经历

     欢迎投稿给我们

     邮箱:features@dxy.cn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偶尔治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