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手机里的中国老人
2021/10/3 12:01:44 偶尔治愈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医典(ID:Dr_TXyidian)

     一个有趣的现象:如今在家打游戏,爸妈不管了。

     长时间刷手机,爸妈不唠叨了。

     家里的电视,再没爸妈和你抢了。

     为什么?

     因为如今爸妈比我们更沉迷网络了。

    

     图源:站酷海洛

     今年 6 月, 65 岁老人每天玩手机 11 小时登上微博热搜,短时间引发 60 万热议。

     澎湃新闻发布的《 2020 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超过 10 万老人日均使用手机超过 10 小时。「几乎活在互联网上」的老年人,家庭矛盾、健康问题日渐增多。

     另一部分老人则正被移动互联网抛弃。他们学不会使用智能手机、App ,面对“数字鸿沟”,如果没有儿女的扶助,出门寸步难行。

     80 、90 后一代,小时候被父母强令「戒网瘾」;如今,却要面对「网瘾父母」或者「断网父母」——如何帮老年人正确拥抱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难题。

    

     沉迷、执拗、耽于小利,

     从「网瘾战争」到家庭矛盾

     你关注过家里老人的手机使用时间吗?什么时候开始,许多父母竟然成为了「网瘾患者」?

     老唐的父亲,因为沉迷手机,半年进了两次眼科医院。医生叮嘱他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可家人一转身,父亲又悄悄拿起了手机。有时候夜里起床,沙发上蓝光幽幽,老人还拿着手机不肯睡觉。

     知乎网友 Ohrich 吐槽自己外公:「今年 73 了,前段时间肺气肿呼吸不了,大晚上打 120 送到医院。住院期间,夹血氧仪的时候还说,能不能给他换个手指头,把中指夹住不太好玩手机。」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CCTV-2 今年 7 月 17 日播出的新闻里,90 岁的褚奶奶自诩为网瘾患者,「我现在离不开它,宁可少吃饭,每天起来,也要先打开它(手机)」。

     另一位 84 岁的大爷,沉迷网络游戏,面对儿子一再催促吃饭,先是回答「我玩得正好呢,你让我吃干啥」,后来被问烦了,干脆赌气出门,「不吃(饭)」。儿子反映,老人每天玩三、五小时,有时候还「包夜」。

     面对采访,许多老人坦言,「控制不住」,「每天晚上得玩两、三个小时」,「到晚上九、十点钟,玩着玩着就睡着了,手机自动关机。」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父母的「网瘾」,也波及家人。网友佑宁的妈妈,今年在多款 App 上玩小游戏、集卡、做任务、点灯笼,原本遛狗、午睡的时间,不是被用来刷短视频、攒时长,就是邀请好友助力。然而「一顿操作猛如虎,进账不到两块五」,末了,佑宁还得回过头来安慰失落的妈妈。

     网友面面吐槽:「好不容易回个家,都在低头抢红包。」她印象最深的,是某电商平台前些日子的助力返现,老妈不惜动用整个家族之力,每天让亲朋友好助力,在微信上疯狂发送链接。面面问妈妈:「你又不缺钱,干嘛每天花这么多时间浪费在蝇头小利上?」妈妈回答:「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老人家的时间不值钱。」

    

     图源:站酷海洛

     老人的时间,真的不值钱吗?为什么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靶向?

     某调查机构发布的《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50 岁以上的银发网民,规模已超 1 亿,增速远高于全体网民。艾媒咨询一项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为 38.6% ,超 10 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 10 个小时。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在社交、资讯、网络 K 歌、在线阅读类 APP 上,银发老人的人均使用时长已经高于全网用户。当年拼命「套路」年轻人的短视频、电商、游戏 APP ,集体瞄准老年群体。

     各大 App 纷纷推出种树、任务、节日红包、签到领奖品。这些小恩小惠,以「解闷+赚钱」的形态尽可能吸引老年人的驻留,并诱导他们进行分享,邀请更多人加入。

     更令身为子女者不满的是,许多 App 不仅侵占老年人时间、消耗他们的人脉,还引发价值观冲突,爆发家庭矛盾。

    

     图源:站酷海洛

     网友黄佳嘉说,妈妈沉迷手机,家里的厨房已经烧坏两口锅。「有时候叫老妈好几声,她只顾着听语音、抢红包,耳边的一切仿佛听不到」,爸爸从开始的厌烦、无奈,到如今也默默玩起了手机。

     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微信朋友圈、家族群,也正经历被营销号标题党、土味视频占领的过程。网友王莹的妈妈在家族群转发视频:几个阿姨站成一列,用歌舞表演着「不孝的标准」:「养儿养女为防老,就怕儿女不尽孝」、「一年到头赚钞票,不给爹娘问声好」、「养猫养狗养小鸟,就是没钱养二老」……这样的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竟收获 70 万「赞」,评论里频见「说得好」、「大实话」、「太感动」。

    

     图源:网络

     网友总结:妈妈喜欢养生,婚姻、孝道和鸡汤,爸爸偏爱标题党。更令人崩溃的是,一些价值观有问题的内容,被老人现学现卖应用在生活中。有网友就吐槽,父母转发「如果子女过多干涉使用手机就是不孝」。

     可是老人的「网瘾」真的可以放任不管吗?一位眼科医院护士告诉笔者,近年来,老年人眼病发病率提升,许多都是短时间视力受损。浙江宁波,65 岁的刘阿姨因每天玩手机长达 11 个小时,两个月前开始头晕恶心,跑遍医院各大科室。有网友控诉自己母亲沉迷某 K 歌软件,「从 100 斤体重下降到 80 斤」。

     网友王莹的妈妈,在短视频上学习「老中医」的「养生秘方」,食物中毒把自己折腾进医院。笔者的外公,偏信微商,将上了漆的大型蘑菇当做千年灵芝购买食用,也「光荣住院」。

    

     图源:视觉中国

     以前温良恭俭的母亲,如今成为沉迷手机的网瘾老人。过去有想法、讲道理的父亲,现在张嘴就是「网上说」。为了免费的苹果,电商平台的返利,老人们定了闹钟,准时在家族群轰炸。看见这样的同款父母,无法不担忧老年后的自己。

     老人的「网瘾战争」,不容再忽视。

    

     老年人的数字困境:

     一面被「收割」,一面被抛弃

     为什么老年人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一茬的「香馍馍」?

     互联网从业者小周说:「对很多 App 来说,流量就是生意。来自年轻人的流量,增长已经到顶。」 CCTV-2 《央视经济新闻》认为,老年群体正成为互联网最大的增量市场。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老年人没有上网的还是多数,如何去开发他们,是增量所在。国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说:「相比于年轻人,互联网依靠老年人贡献时长,会更容易。」

     互联网老年人市场增量巨大,前景可期。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努力的跨过数字鸿沟的同时,有一些企业去利用机会,设计套路,趁机「割韭菜」。

     网民张阿姨的朋友圈里,非常流行一款「赚钱 App 」,号称在家动动手分享链接,就能赚钱。张阿姨每天早上 5 点多,就给人发链接:「如果朋友看了,你就收入两毛五,你要赚三十多,得十多天。」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一些 App 开设了虚拟果园。网友唐乐吐槽,尽管家里收到过免费的苹果、香瓜、梨,但是比起妈妈每天定时电话轰炸儿女「浇水」、在家族群老友群呼唤朋友助力,收获和付出并不成正比。

     互联网从业者小周说:「许多 App 打着返现补贴的旗号,诱导老年人转发内容。或者通过『果园』类设计,提高黏性与互动。它们本质上都是流量生意,宣传或推广广告产品。」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说:「老年人容易贪小便宜,商家、平台,针对老年人这种心理进行收割,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跑偏行为。」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喜爱「小便宜」,是老年人被拿捏的「死穴」。团购、砍价、拉新、种水果、刷视频赚金币,代替催婚、催生、介绍对象,成为老年「网瘾患者」之间的高频话题。

     面对儿女「你停下来,不发能咋地」的质疑,一位妈妈说:「妈呀,不行啊,心痒啊。这是传递正能量啊……养生知识,对自己不好吗?买便宜的东西,对自己不好吗?」

    

     图源:央视2套经济信息联播

     但便宜并不好占。各类「杀时间」的小游戏、用虚拟步数换钱、用积分和任务兑礼品,都是以大量侵占老年人锻炼、买菜、家务等时间为代价。

     网友唐乐回忆,爸爸在某电商平台抽到 400 多元红包,而提现门槛是 500 元。爸爸为了凑够提现金额一夜没睡,又是领红包,又是拉新人,可还是没凑齐。「他有高血压,真的担心他的身体。」

     热衷分享阅读链接的张阿姨也发现,转发赚钱的速度,比不上提现门槛提高的速度:「看着(账户上)钱挺多,却到不了你手里。」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互联网从业者小周说:「互联网平台不是慈善机构,最终目的还是盈利。他们眼中,用户的身份不重要,不论你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关键是净值,高净值的,想办法收割,低净值的,变相抛弃。」

     这正是当下老人面临的数字困境:一部分被「收割」,另一部分被抛弃。

     或许这样的新闻,我们在互联网屡见不鲜:湖北宜昌,老人冒着大雨手捧现金去柜台交医保,却被告知「去手机上支付,这里不收现金」;抚顺一位老人乘坐公交,因为不会出示健康码而被拒载,他想做纸质登记,却遭到斥责;湖北广水,94 岁的奶奶为了激活社保卡,要被人抱起,吃力地做面部识别,情景看得人心酸。

    

     图源:IC photo

     公益短片《局外人》里,父亲进城看儿子,前前后后出门 6 趟,每一次都因为不同的数字困境而被迫返回。

     不会扫码,不会线上购票,不会用 App 打车……年轻人不断享受科技的便捷与进步,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却愈发无所适从。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我国 60 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 46% 。那些年轻时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老年人,在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越发沦为边缘群体。

    

     图源:网络

     智能手机字体小、操作复杂;对视力偏弱、手指不灵活的老年人不友好。App 操作流程繁琐,缺乏足够说明,老年人一头雾水;越来越多的地方以「提高效率」为名,减少甚至取消人工窗口,忽略关照特殊人群的感受……

     互联网从业者小周说:「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对平台来说,是低净值用户。既然不能贡献利润,那么平台就减少对他们的服务。」

     年龄增长,老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越发困难。需要年轻人「反哺」、「反向教育」的时候,子女却往往缺位。在尝试拥抱数字时代受挫后,越来越多老人缩回自己的舒适圈里,不愿再接触新事物。如此往复,恶性循环形成,数字鸿沟越发巨大。

    

     图源:CNNIC

     与此同时,面对正在丧失行为能力、判断能力的老年人,各平台直播带货销售保健品、直播间的「伦理大战」、聊天平台的情感骗局、理财诈骗,正卷土重来。老年人的信息和财产安全的保障,都是大问题。

     心理学博士陈洁认为,老年人的心理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情感焦虑、健康焦虑、经济焦虑,都可能成为他们沉迷互联网,或者远离互联网的因素。老人遭遇的数字鸿沟,更需要社会各界加以关注并施以援手。

    

     「网瘾老人」背后:从机制到心理

     社会都需要新一轮「基础建设」

     「网瘾」究竟是不是病,能不能治,众说纷纭。而可以确定的是,当下的互联网环境对老人来确实不够友好。

     通过对 Cookie 的抓取、对手机权限的无度索取,老人们在互联网的每一步痕迹都被跟踪。「网瘾父母」成为新的收割对象。App 抓紧老年人娱乐和情感的需求,信息流投喂、算法杀熟、精准营销,形成层层「收割」的套路。

    

     图源:视觉中国

     App 攫取老年用户的月活和流量;短视频和直播频频导向广告和推销。情感直播到一半,「调解员」主播开始「给家人们发福利」;直播带货,主播和厂商「现场打架」,为了给「家人们」最低价而 Battle 。「原价 499 ,只要 99 」,总有话术让老人们觉得「不买亏了」。

     过去,我们曾诟病纸媒、电台、电视里的各种套路,可终究还有监管存在。今天的互联网, 信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套路日新月异。自我更新缓慢的老人,更容易成为韭菜。

     不少问答平台上出现类似「父母沉迷手机/短视频/网络小说怎么办」的提问,大多的反馈是,「拦不住」,「说不通」。2020 年疫情以来,老年人的居家时间变得更长了。而平台、App 算法为王、不顾价值导向的推荐机制,将网瘾和代际之间的矛盾越发放大。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某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曾抛出「算法没有价值观」的理论。他所认同的价值观,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当技术与价值观出现冲突时,他的主张是「技术先行」。该创始人说:「媒体是要有价值观的,它要教育人、输出主张,这个我们不提倡。因为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更关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

     诚然,信息是多元的,算法没有价值观。但无法忽略的是,人有价值观,而家庭、社会,需要一套不断更新、适应时代的规则,维持它的稳定运行。

     面对「网瘾父母」,子女们纷纷开始采用自己的方法。有网友悄悄拿起妈妈的手机,将价值观有问题、或者过度洗脑的视频长按「不喜欢」。有网友取消了爸爸的流量包,设置只能在家连 WIFI ,「这样就能避免出门看手机不看路」。

     有人过节回家,特意准备了很多工作中的趣事给妈妈听,妈妈虽然听不懂,依旧聊得很开心,「还是会 K 歌,但少多了」。更多人选择陪父母重新培养兴趣,主张陪伴与理解。

    

     图源:站酷海洛

     一位女儿说:「以前老年人不上网的时候,每天看 10 小时电视,搓 10 小时麻将,甚至熬夜通宵的情况还少吗?我们有多少时间能陪伴老人,填充他们的空虚时间呢?问题不在网络,也不在老人,而在家庭。我们要给他找到新的精神寄托」。

     我们不能将问题矛盾化,或者单一地要求父母或者儿女「服从」。互联网绝不是洪水猛兽,关于「沉迷」,除了倾听来自当事人、子女的判断,也该有来自社会的监管与约束。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看见老人深层次的需求——不管是断网老人,还是网瘾老人,都需要被倾听与关注他们在面对互联网这个全新事物时的需求与困惑。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2020 年 12 月,工信部宣布,从 2021 年 1 月起进入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并要求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行为。近期工信部再次发文,要求适老化网站、适老化 App 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

     今年上半年以来,某短视频平台打击「卖惨式」带货,处理违规直播间 446 个,封禁违规账号 33 个,包含「徐忆情感电台」、「权哥讲情感」等多个粉丝超百万主播;而另一家短视频平台封禁了 152 个针对中年女性粉丝的剧本炒作式情感直播间。

     还有 App 先后推出字体更清晰、页面更简洁的版本,或者「长辈模式」。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 App 的适老化适配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比如只有首页字体变大,进入二级页面,App 恢复常规模式。

     菠萝财经发表报道称,大部分智能产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但基本都停留在放大页面和字体上,对虚假宣传、诈骗广告的清理并不彻底。央视财经 7 月 17 日报道,一些平台虽然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版本,但「养生理财 0 元购」、「游戏返现加赠送」的链接依然俯拾皆是。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我们迫切希望,平台和企业,不以流量作为唯一标准,更多人性化、有温度、尊重普世价值的产品和设计,才是解决老年人数字困局的良药」,互联网从业者小周说。有网友提出,能否像「青少年模式」一样,推出老年人防沉迷模式,保护老年人用眼健康,杜绝不良信息,规避沉迷与平台「绑架」。但该网友随后也说:「这一天还非常遥远,且与商业利益相悖。」

     「老年产业是企业新的消费增长点,前景非常广阔,但是需要扎扎实实地围绕老人的需求去做基础的设计,克服只是在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小心思小动作,体现出真正的关怀包容」,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说。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回想小时候,父母手把手教我们学习新事物。即使出错,得到的也是鼓励。如今身份转换,子女是否该对日益老去的父母,也多投以理解与体谅呢?

     为生活提供便利的互联网技术,不应是老人严重无法逾越的高山。企业,社会,需要的究竟是效率最大化、收割高净值客户、抛弃低净值客户,还是从人出发,关注到每一个群体?

     帮助老年人,与每个人都有关。从社会机制,到所有人的心理,面对互联网时代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我们都需要一轮新的「基础建设」。

    

     放宽心,多上心

     让新事物「再飞一会」

     2020 年 12 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确保「智能时代」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地铁、车站,我们看见绿色通道、志愿者重新多起来,老人的需要能及时有人倾听。

    

     图源:央视 2 套经济信息联播

     老人的「网瘾」、「留守」,当然是问题,但是问题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关注,关心,以及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让老人能拥有更丰富以及健康的老年生活,才是必要的。

     从电视,到网络,到移动互联网,每一个新事物最初的诞生,都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让社会学会与之相处,并制定相应的规则,确保运行。

     当数字鸿沟出现,鼓励老年人拥抱网络,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才是更好的途径。那是他们心态年轻的表现。只要心态年轻,那么我们不妨放宽了心,少干涉一点。

     毕竟,我们最后也会成为那个需要人管的老年人。

     文字:田雨

     编辑:吴家翔 叶正兴 郭倩

     排版:韩宁宁

     校对:胡磊

     首图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为腾讯医典独家稿件,二次转载请联系微信公号「腾讯医典」(ID:Dr_TXyidian),违规转载将依法追责】

     — Tips

     如果您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线索

     或与疾病、衰老、死亡有关经历

     欢迎投稿给我们

     邮箱:features@dxy.cn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偶尔治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