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调查公布,今天这位身体残疾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农
2022/3/17 偶尔治愈

    

     备受关注的「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有重大进展。

     今天(2 月 23 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通报。调查通报显示,杨某侠患有长年的精神分裂症,2012 年之后精神障碍症状逐渐加重,目前难以和人正常接触交流。

     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长期关注残障群体权益,2 月 23 日他对「偶尔治愈」表示,「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一定程度反映出农村精神残疾人艰难的生存处境。

     刘卫昌称,他计划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一份关于农村精神残疾患者权益保障的提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确保他们得到应有的救治与照料。

    

     「锁住」精神残疾人,无助于康复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缘起于今年 1 月一位网友发布的视频。

     在那个广为流传的视频里,生育八孩的杨某侠脖上系着一条铁链,站在一个没有门的水泥房内。她散乱头发,眼神呆滞。时值冬日,杨某侠光着脚,衣衫单薄,放在地上的碗似乎盛着汤食,一旁的地上就搁着一个馒头。

     另一个网友拍摄的短视频里,她对着镜头说:「这个世界不要俺了。」

     此事在舆论场掀起巨大风波,徐州官方四次发布通报。2月17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江苏省委省政府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核查。

     根据今天(2 月 23 日)江苏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发布的通报内容,1998 年杨某侠刚到丰县董某民家中时,就存在痴笑、目光呆滞等表现。董某民的家属说,2012 年杨某侠生育第三子之后,精神障碍症状逐渐加重。

     经医疗专家和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杨某侠患有精神分裂症。受目前精神状态影响,难以正常接触交流。目前,杨某侠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所谓「精神残疾」,指的是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参与的状况。在精神残疾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大。

     54 岁的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是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也是邯郸一所私立学校的创始人,幼年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腿脚行动不便。刘卫昌已经连续 9 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长期关注残障人士的权益保障。

     此前的全国两会上,刘卫昌曾提交多份有关残障人士权益的提案。所呼吁的事,包括「将脑瘫儿童纳入医保、低保及扶贫特殊照顾」、「加强基层无障碍设施建设」、「让残疾人提前退休」等等。

    

     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

     图源:受访者供图

     2 月 23 日,刘卫昌告诉「偶尔治愈」,「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在网络上成为焦点后,他一直关注事件进展。他说在农村,精神残疾人被家属锁住或者关起来的情况并不少见。丰县这一事件中杨某侠的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精神残疾人的艰难处境。

     诸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治愈难度较大,对于精神残疾者而言希望更是渺茫。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和精神残疾人「惹事」,有些家属会选择将他们锁起来、关起来。近年来,此类事件亦屡次见诸报端。

     据媒体公开报道,2018 年,福建泉州一名 17 岁少女因为有精神疾病,被离异的母亲用铁链锁在家中;2020 年 5 月至 10 月,内蒙古鄂尔多斯一男子因妻子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用铁链将妻子捆绑在树林的树上。此后,妻子活活被饿死。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6 年,我国的各类残疾人总数达到 8296 万人,其中农村残疾人达 6225 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数的 75.04%。

     中国残联官网数据则显示,据推算到了 2010 年末,我国的精神残疾人有 629 万人。

     「事实上在农村,众多精神残疾者无人照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刘卫昌说,这些被困在铁链之下、被关在屋子甚至被锁在笼子里的精神残疾人,生活环境脏乱恶劣,容易染上其他疾病,并且难以得到及时的治疗。

     此外,「锁住」精神病人,隔绝他们与他人的来往,并无助于患者的病情缓解与康复,反而会使病情恶化。北医六院精神病学专家黄悦勤曾公开表示,这种隔离会加深精神残疾者的残疾程度,或诱发别的心理疾病,导致恶性循环。

    

     「解锁」之后,建议集中托养

     此次「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包括丰县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 17 人被处理。「对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失职失责」,是通报中多次出现的表述。

     近年来,不少被锁住的精神残疾人经媒体报道后,受到营救成功「解锁」。然而解锁之后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刘卫昌对「偶尔治愈」表示,如何照料农村精神残疾人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既要确保他们得到妥善照料,又要确保他们对家庭、社会不造成危害。在刘卫昌看来,农村精神残疾人普遍家庭贫困,家属大多缺乏护理知识和能力,居家照料缺乏科学合理性。为此他建议,有必要在全国广泛建立专门面向精神残疾人的集中托养机构。

     近年来,全国已有多个省份和地市成立了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对精神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 2009 年,河北省首家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就在石家庄市建立;2016 年,广东佛山顺德成立了首家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2021 年 4 月,江苏省镇江市的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式运行。

     不过刘卫昌认为,从全国层面看,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少,很多像杨某侠这样需要救助的精神残疾人仍然身处困境。「托养精神残疾人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是目前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小花梅曾经的家如今只剩地基。

     图源:李华良 摄

     在刘卫昌看来,建设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首先要从做好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建设。最好是由民政部门或卫健部门牵头,与残联及其他部门协作,由政府财政兜底,建立专门面向精神残疾人的集中托养机构。

     「这些机构的建设,应由地方政府主导。机构具有公益性质,应该是非盈利的。」刘卫昌说,「但同时,应该调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让这些托养机构可持续发展。后期可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进行市场化运作。」

     刘卫昌对「偶尔治愈」表示,在托养对象上,应优先考虑农村精神残疾人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家属照料困难或是无人照料的精神残疾人,因为这些人的照料需求往往最为紧迫。

    

     摘掉看待智残、精残者的「有色眼镜」

     校址位于青岛的康复大学,目前仍在筹办中。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所以「康复大学」命名的高校,旨在培养残疾人康复所需的专业护理人才。

     康复大学官网资料显示,其优先发展领域,就包括了神经精神与认知行为科学。

     刘卫昌认为,在建设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同时,需要加快步伐培养具备精神科专业知识、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以满足精神残疾人的护理需求。

     另外,精神病的预防工作也很重要。

     早在 2004 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就启动了「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简称「686 项目」,旨在完善社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及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686 项目」共登记建档了超过 600 万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超过400 万例次,超过 70% 重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得到基本的药物治疗。

    

     2021 年 10 月 09 日,医务人员在鱼龙村精神障碍患者家中为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图源:IC photo

     刘卫昌对「偶尔治愈」表示,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医疗资源较为缺乏,尤以农村地区为甚。乡镇、村级的精神病治疗、康复机构极罕见,多数县也没有精神病治疗机构,许多农村的精神残疾人要看病、拿药,需要到市里去,其往返路费及食宿费用,对于贫困家庭的病人及家属而言,是不小的负担。因此,可考虑在村级或乡镇设立精神卫生机构,方便患者及时接受治疗。

     他说,地方主管部门应定期摸底排查,做到对辖区的精神障碍患者、精神残疾人数量了然于胸。另外,应出台精神残疾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精神残疾人的免费用药政策,加强对贫困家庭精神残疾人的经济补贴,使之能可以持续接受药物治疗。

     「精神残疾人容易受到社会其他群体排斥。他们常常被『污名化』,被视作『疯子』和『不正常的异类』。对于精神残疾人来说,治疗、照料的权益需要获得保障,而回归、融入社会是最终目标,因此,社会各界有必要摘掉看待他们的『有色眼镜』,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刘卫昌说道。

     撰文:潘闻博

     监制:李晨

     首图来源:李华良 摄

     — Tips

     如果您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线索

     或与疾病、衰老、死亡有关经历

     欢迎投稿给我们

     邮箱:features@dxy.cn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偶尔治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