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凶猛
2022/3/24 18:37:22 偶尔治愈

    

     2021 年 3 月,在初步确诊耐多药肺结核后,27 岁的夏林接受了近一周的住院治疗,出院那天,她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 甚至戴了三层口罩。

     在半个月前,她拿到肺结核的初步确诊,第一反应是,「我会不会传染了别人」。

     医生们试图安抚她,告诉她会有专人负责对她的密接者进行排查。而且一旦过了传染期,就不会对别人进行传播。

    

     图源:视觉中国

     但夏林始终难以放心,她时不时会咳嗽,每一次咳嗽,都下意识憋住,但很多时候这种控制是徒劳的。「怕传染给别人」。

     即使是现在,通过治疗,夏林已经过了传染期,但仍保留了很多习惯,控制自己的飞沫、和人接触尽量保持距离、自备餐具。

     「整个人很分裂的,一方面跟自己说,肺结核不是治不好,不要搞污名,不要给自己心理压力,但另一方面,实在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思想包袱重得很。」

     让夏林如此紧张的是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吸入包含几百个结核分枝杆菌的悬浮微粒后,淋巴系统在几周内,会将这些病原体带入肺泡。

     对于入侵者,免疫系统报警之后,巨噬细胞惯常的手段是,吞噬和消化入侵的细胞,并将其与溶酶体融合。我们可以将溶酶体理解成粉碎机,理论上,它可以粉碎任何有机分子。

     但是,在面对结核分枝杆菌时,这套机制失灵了。

     结核杆菌会分泌一种可以修改吞噬体细胞膜的蛋白质,避免自身与溶酶体融合。

     同时,结核杆菌还会改变之前的「饮食习惯」,从进食碳水化合物转为以胆固醇为食,而胆固醇通常是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之一。这意味着,原本能够消灭入侵者的巨噬细胞,变成了一个温室 —— 负责提供给入侵者大量食物。

     在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形成菌群,同时还会导致病变 —— 使得肺部和淋巴结钙化。一些菌群会撑破巨噬细胞,一些菌群会造成肺部细胞不断死亡,从而引发疼痛发炎等症状,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数月。

     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是机体通过进化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用于清除受损细胞,修复受损器官和组织,但这种保护有时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入侵者如此狡猾,当免疫系统启动炎症反应后,随之引发的高热和肿胀会同时杀死病原体和宿主。

     结核分枝杆菌不会停下它的侵略,病原体甚至会从肺部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延伸到其他部分,发展其他症状,比如侵略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导致骨骼和关节病变,或者脑积水等等。

     大多数患者在感染结核病菌后,首次发病都能幸存下来,主要因为在免疫系统干扰之前,结核分枝杆菌没有时间发展到最大规模。但它一直潜伏在宿主体内,等到合适时机启动复制周期。肺结核全面发病后,二次发病的概率为 10%,也被称作「继发性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图源:《耐多药结核病控制继续教育课程》

     人类与结核的抗争已有数千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曾记录过接诊的因为胸痛而逐渐消瘦且痰中带血的病患。中国古代记载也称之为「痨病」。

     在古时,横跨中西方,人们对于肺结核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种,甚至包括服用昆虫的体液,给病人放血,让病人住在高海拔地区,去海上旅行,戒酒等。

     19 世纪末,结核病进入细菌学时代之后,西方医学家和生物学家一直试图研制出针对结核菌的有效药物。

     直到 1944 年,结核病的特效药「链霉素」被发明,作为一种抗生素,它能够有效抑制结核菌的繁衍。其后数年,氨水杨酸和异烟肼相继出现,与链霉素联合使用,对结核病进行有效治疗。其后,利福平等其他药物相继问世。

     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在与结核持续对抗。世界卫生组织 2019 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罹患结核病是全球第 13 大死因,并位居单一传染病死因之首。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 84.2 万,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夏林为化名)

     撰文:苏惟楚

     监制:李晨

     首图来源:《耐多药结核病控制继续教育课程》

     — Tips

     如果您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线索

     或与疾病、衰老、死亡有关经历

     欢迎投稿给我们

     邮箱:features@dxy.cn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偶尔治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