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 24 个细微但有用的习惯,是你认真生活的开端
2017/10/5 实用商业心理学

     有用│有趣│有态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实用商业心理学

    

    

     转自:北大纵横(ID:ALLPKU-Wangpu)

     题图:《阿甘正传》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知友:尤文文(600+ 赞,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1. 尊重同事

     在公司环境,同事天天见到,无论是新同事还是老同事,无论是资深的领导、专家,还是新入职的毕业生,我们都要足够尊重他们。

     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这些优点是你在职业环境中能受益的隐形好处。如果能从同事群体中时刻接收优点和灵感,无论对自己的职业还是生活,都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而学习的起点,就是要足够尊重。

     如果因为同事不修边幅、胖(lol)、年轻、老、孤僻等任何因素去不尊重他们,是很蠢的行为。

     世界本来就是风景处处,生活有多精彩,取决于看风景的人选择的角度。

     2. 马上学

     现在的职业学科太多,没有人能全能。所以工作中经常会碰见很多生僻的问题、技能、知识。我建议在问人之前,先自己学。

     更重要的是,要马上学。工作这么忙,如果你把这个需要学习的知识放入一个 To-Do 软件做后续的学习计划,那么很有可能这个学习机会就消逝了。

     找到下一个可行的时间,马上学。Google、Baidu、Wikipedia、Zhihu、Quora……从网络上你就能了解到很多基本知识,然后用基本的文献挖掘技能,你就能把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识研究的七七八八。这个时候再去问懂的同事,才是有的放矢。

     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上,我收到过很多问题,其中 50% 以上是常识性问题。本着帮助的心态,我也会陆陆续续慢慢回答,但是这个过程确实不是最适合提问者效率的方式。

     有的放矢,你才能收获的更多。所以遇见新的挑战,先自己学,马上学。

     3. 优先级

     好多事情,怎么才能做完?

     哪些先做?哪些不做也没事?

     哪些是能产生最大价值的?

     每天早上来公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优先级。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写出来,把优先级低的推后,把 90% 的精力给到优先级 Top10% 的事情上去,才能保证有高质量的工作输出。

     有取有舍,轻重缓急。

     4. 闭目养神

     别急。

     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太多,不能预期。可能一个你很有信心的设计方案,因为商业因素改变,突然要重新构思。可能一个做好的预算,不能改变,但是任务突然变多,团队压力变大。

     所有的事情一涌而至的时候,先别急。

     闭目养神 3 分钟。

     我是一个很急的人。以前工作的时候,团队的同事给我反馈,说我有时事情来了就比较急。很好的意见,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基本所有工作的困难,真实情况是,不能解决的,急也不能解决,能解决的,不急也能解决。既然能不能解决都八九不离十,那过程就很重要。

     作为任务的执行者,在业务结果导向的环境,也是要足够重视过程的。这个过程能展现的是执行者的职业能力、心态、品质、和风度。鸡飞狗跳地做完一件事,和游刃有余地做完一件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5. 重视自己

     我们在职业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压力。你负责的工作权责越大,这些压力就越多。这些压力来自:同事、上级、下级、客户、用户、陌生人、喜欢你的、不喜欢你的……

     我们做设计的,这些压力就更为明显。工作久了以后,难免有时会存在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情况。这个时候,没有选择,做自己就好。

     艰难的选择,先过自己的原则和本心,再去迎合其他需求。

     一个产品设计的结果,先让自己看的过去,再去说服方方面面的决策者。

     要足够重视自己,建立自己内心的强大和平静。

     知友热评

     尊重同事,第一点深表赞同。

     David

     机构号:KnowYourself(3200+ 赞,知乎编辑推荐)

     学会休息,并且养成正确的休息习惯。这绝对是帮助我们获得更高效工作 / 学习效率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那些鼓励大家更多、更高效更持续工作与产出的话(甚至有一些公司的企业文化鼓励人们透支能量),但事实上,在「高效产出」的道路上,正确的休息与放松,恰恰是最不能被我们忽视的。

     有些人误以为「放松就是在浪费时间」,他们由于不了解放松的好处而不重视放松。实际上,放松对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有至关重要的帮助。研究人类表现的作者 Brad Stulberg 提出了一个公式:「紧绷 + 放松=成长」。他认为,如果缺乏放松,人们就更难以自我提升(Stulberg& Magness, 2017)。

     而他这里所说的「放松」,指的是「既不激动也没有不安的状态」。放松状态下,人们处于低紧张水平,没有愤怒、恐惧和焦虑造成的唤起(arousal);与此相反,人们往往有种平静的欣悦感(Jacobson, 1976)。

     我们来澄清几个关于放松的误区。很多错误的放松方式不仅无法缓解你的紧绷状态,反而让你持续处于紧绷中 (Jacobson, 1976; Stulberg&Magness, 2017),而很明显,我身边那些向我抱怨「周末也主动放松了,可是依旧觉得很疲惫跟焦虑」的朋友,就陷入了错误放松的误区:

     误区 1:以为娱乐(entertainment)就等于放松

     澄清:娱乐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但娱乐未必让你放松,它依然在消耗你的能量。比如当你看电影或是刷社交网络时,你仍然兴奋地等待抓取信息,或是不断对信息进行分析。所以,有些人在娱乐结束后,反而感到更疲倦,甚至头疼。

     误区 2:以为运动就等于放松

     澄清:如今人们越来越提倡要运动。适当运动确实能增强体质、缓解僵坐带来的肌肉酸痛。但过强的运动反而会进一步消耗能量。

     举个例子,下班散步可以让你在舒适中放空大脑,但无氧快跑赶车则让人精疲力尽。而每个人适宜的运动量是不同的,同样是慢跑,健康人会感到放松,但是体质较差的人会感到耗竭。

     运动专家 Steve Magness 建议:不要一味地遵从书本、网络给出的运动建议,人们要观察自己运动时的状态,根据自己的感受,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

     误区 3:以为和他人聊天就等于放松

     澄清:有些人累了后会去找他人聊聊天,想借此休息。但不是所有的聊天都能让你放松。特别对于社交焦虑者而言,与人交流意味着要承担社交可能带来的风险,他们容易在聊天过程中怀疑自己是不是说错话、有没有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更加疲倦。

     既然娱乐、运动和聊天都未必能让人放松,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见缝插针地获得真正的放松。

     1. 放松的核心是日常良好的能量管理

     Jacobson(1976)教授建议人们像管理预算一样管理自己的能量,注意「节流」,避免能量的过度使用。我们可以规划自己的放松,时间比如列一个「活动 - 能量」单,写下对我们而言,哪些活动会消耗大量能量,而那些活动耗能较少。

     选择那些能给你带来快乐、且耗能较少的活动,可能是看小说啊、发呆啊等等。在做日常工作规划时,也要将这些小能量活动放到日程计划里。

     此外,要好好利用周末来放松。尽量不要在周末加班。这要求人们平时要做好时间管理,避免拖延,把工作日应该完成的事情放到周末去做。

     2. 工作间隙的小睡(nap)

     研究建议人们可以在工作期间进行 15~30 分钟的小睡,可以有效地提升记忆力,并且能清空大脑、为之后接触新的信息作准备。但小睡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超过 30 分钟,人们负责决策的脑区活动会开始减弱,等醒来后,人们需要更多时间让它恢复到工作时期应有的兴奋水平。

     3. 买个自然风景的海报 / 相册放在手边

     研究表明,自然环境能帮助人们舒缓他们的压力,脱离紧张状态。而且,我们不必专门去公园工作,只要能看见有自然景色的图片就行。

     建议可以买国家地理的杂志,感觉脖子僵硬、身体发紧时可以翻着看看,或者在工位旁贴一个有自然风光的海报等等。

     4. 社交放松(social recovery)

     先前提到,不是所有的社交都能让人放松。你需要选择你社交的对象。建议放松时,找自己最信任、熟悉的朋友们,和他们聚在一起。有时你们不必一直聊天,即使呆在一个空间里也会有放松和安抚的效果。

     如果你们想要聊天,注意不要谈论工作等会让你紧张的内容(所以说下班后和同事去喝酒聊工作并不是一种放松)。

     5. 快速渐进性肌肉放松法

     Jacobson 教授认为人长期紧绷是由于人的肌肉长期处于不放松的状态,为此,他创造了「渐进性肌肉放松法」,来彻底地放松肌肉群。和小睡一样,整个活动大约持续 15 分钟,适合人们在工作间隙完成(AnxietyBC, 2017)。

     在开始之前,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然后闭上眼睛,让你的身体放松。你可以斜靠在扶手椅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鞋脱下。在活动开始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尽量松弛下来。

     活动第一步是「紧张」。找到一个特定的肌肉群,让它们紧绷起来。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肌肉群上,例如你的左手。接下来慢慢地深呼吸,尽可能用力地挤压肌肉、持续 5 秒。

     需要能真正地感受到肌肉的紧张,甚至感到肌肉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但注意不要造成太大的痛苦)。挤压过程中可能会牵拉到附近的肌肉群,比如当你握紧左手时,你会不自觉地绷紧肩膀,但练习的目的就是要隔离不同的肌肉群,最终做到能在紧绷某一个肌肉群时,不影响其他的肌肉群。

     紧张 5 秒结束后,进入第二步:迅速放松紧张的肌肉。紧张 5 秒之后,迅速松懈下来,并同时缓慢地呼气。你应该能感到那部分肌肉变得松弛无力。

     同时试着去感受现在的松弛、与方才紧张之间的区别。习惯之后,这个活动不单能帮你放松肌肉,也能帮你提高日常觉察,迅速地辨识出自己是不是处于紧张状态。

     保持这种放松状态大约 15 秒,然后转到下一个肌肉群。重复「紧张 - 松弛」的循环。等完成所有肌肉群后,花一段时间感受深层次的放松。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你会动用到全身各个肌肉群,为了方便记忆,你可以从脚开始,一点点向头顶移动。肌肉群的分布见下图。

    

     最后,我们想和大家强调:要想获得质量良好的放松,需要在平时就认真地做好能量管理。越是因为疲倦而懈怠,越有可能导致紧绷的持续。

     而当放松成为你的日常惯例后,你就不用费神去规划放松。希望大家能及时地利用起来这些小技巧,避免过度紧绷,实现真正的「高效」。

     知友热评

     听听歌就舒服多啦。

     火曜日

     知友:聂帅(14000+ 赞)

     A. 手机使用类:

     1. 手机 5% 快没电又没办法立即充电时,强制自己把手机放到包里不再拿出直到可以充电,以防有紧急事务却已经打不开手机。

     2. 微信新添加的陌生人快速浏览朋友圈,迅速给出标签分组以确定朋友属性。

     3. 如果工作安排繁多,大多数是以微信来完成确认和安排的,就把和相关人的对话框置顶,完成一项就删掉一项,重要信息截图或文档记载。这样微信里剩下的对话框就是未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

     B. 生活细节类:

     4. 每样物件使用完毕放到原处

     5. 想到一件事,立刻丢下手头暂时无关紧要的事去做想到的那件。

     6. 第二天上班要带出门的东西,在你前一天晚上想到的时候就放到你的车钥匙或者钱包旁,这样第二天当你拿这些必须拿的物件时可以看到。不要期望第二天早上匆忙中你能想起。

     7. 建一个播放列表,早上一睁眼就开始播放。把总时长控制在你刚好出门。歌曲一开始的舒缓,后面的节奏加快。这样,你听着歌,就大概知道还剩多长时间要出门了。

     8. 消费尽量用信用卡,因为信用卡有消费短信,在电脑里建立一个日常使用费用的列表,每晚把这些消费记录填进去,这样一个月就知道总开销,逐月对比。

     9. 停车随手拍下停车场内你的停车位置,以免找不到

     C. 读书方法类:

     10. 想读的书看看网上热卖的有哪些同类的甚至同一主题的,挑选 2-3 本同时买回来对比阅读,发现其他的不同见解。

     11. 带着荧光笔阅读,遇到觉得重点就划出来,有心得时立刻在留白处做批注。若干年后重新阅读,连当年的批注一起读,并做新的批注。

     12. 读完一个章节,把书合上,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章节的内容用简短的话总结复述出来,对着镜子像上课一样说出来。

     D. 工作方法类:

     13. 工作(读书、谈话)期间刻意把手机放在自己伸手拿不到的地方,保持做一件事情的专注。

     14. 假如你准备做一件艰难而需要持久的事(比如减肥、学外语),告诉你身边所有的朋友你要做的事,然后你就会因为不想被他们鄙视,逼着自己一直完成下去,把自己的后路先给断了。

     15. 学会统筹,把需要较长过程的事先做,比如到了公司先开电脑,让开机进程先开启,再去倒茶上厕所之类。

     16. 文件修改后,用新的版本记得替换掉原来的老版本,或者把老版本删掉,不要让电脑里同时出现不同的版本,当时你会记得哪个是最新更新的,但是时间长了会搞不清,方法就是电脑里永远只有一个版本。

     E. 写作方法类:

     17. 无论是在上厕所,洗澡,开车,吃饭,想到什么要写的灵感,立刻打开手机用备忘录写下来。如果在开车,就用微信语音记录下来,回到电脑前整理。

     18. 把某一个想写的观点编辑成 word 放在桌面,一想到该题目相关的重点语句就立刻输入进去,这样逐步把纲领建立。等若干天后架构成熟,逻辑清晰了再动笔,一气呵成,因为骨架早就有了,只是填血肉进去。

     知友热评

     内容挺好,有些点我也持有中,效果很不错。

     郭小斌

     近期热文推荐

     马云说:20岁没钱正常; 30岁没钱,可能家境不好;40岁没钱...

     远离精神上的“穷人”

     王健林:有钱时,不交五友;没钱时,不求五人!

     iPhone 8开卖!万万没想到……史上最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商业模式的力量-思维篇》

     全10集

     回复“118”,完整课程免费观看

     ▼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你将学习到怎样的商业模式才能令企业家少走弯路,突破成长瓶颈,进入高成长、高利润、低风险的黄金区。

     如何观看完整版: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回复 118根据引导即可观看。

    

     回复“提升”,获取资源列表,学习更多职场商业课程

     资料整理自互联网免费素材,仅供学习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实用商业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