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空间有多大?
2019/2/22 14:02:42悟空问答 稻田报告

     一辆坦克的内部空间有多大?在行军作战中,坦克士兵在里面是怎么操作的?

    

    纸上的宣仔 科技公司硬件工程师 军事领域创作者

     坦克的空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显得是过于狭窄。任何坦克的设计,都是要被弹面积、功能设备的空间、人机功效、和整体重量这几点。而内部空间不会做的太大。从时间的纵轴看,坦克的体积是不断增大的,内部空间也呈增长趋势;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横轴看,苏式坦克总是倾向于将坦克高度和炮塔设计的很小,而西方阵营则比较重视人机功效和乘员舒适性,坦克高度和炮塔内部空间相对大一些。我们直接上图。

     二战期间的坦克

    

     T-34/76的剖面图。T-34是二战的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之一,不过看炮塔空间可是小的可怜,炮塔内还有炮长和装填手/同轴机枪手,塞下两名成员厚度炮塔几乎没有多余空间,乘员回转身体的余地很小,车长要兼任炮长,爬出两只手要同时调整高低和俯仰,看这图姿势相当别扭。装填手更苦逼,由于空间狭小,且炮弹都摆放在下面,使得装填手搬运炮弹非常困难。

     驾驶舱内有两名乘员,一名是驾驶员一名师航向机枪手。驾驶舱的环境看起来比炮塔还要恶劣。驾驶舱的设计一直沿用到今天的三代主战坦克。坦克的后部为动力舱,采用一款纵置的V12柴油发动机。

    

     T-34/85剖面图

     到了T-34/85,炮塔的空间有了明显的改善,车组由4乘员制改为5乘员制,车长炮长职责分离,大大改善了作战指挥效能和人机功效;得益于炮塔增大,一部分炮弹摆放到了炮塔尾部,减轻了装填手的负担。

    

    

     德国的虎式。这款重型坦克的炮塔显然要大了不少,采用这么大的炮塔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塞下这门长88炮(可以看到炮闩部分在炮塔内延伸的长度)。炮塔采用了电液式驱动来转动,解放了人手,人机功效好了不少,这也是重型坦克大容积带来的好处,可以搭载更多设备。虎式同样采用5乘员组,车长专职索敌和指挥,炮塔内另有炮长和装填手各一人;驾驶舱设驾驶员和无线电通信员/航向机枪手各一人。

     虎式的动力舱同样在车体尾部,从图中虎式和T-34对比可以看出虎式的动力舱对车体占用的比例较小,因此乘员舱的空间更大一些。

     战后坦克

     战后的坦克内部空间是呈增长趋势的。因素有这么几个:一是为了保证穿深,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炮闩,后座缓冲装置,以及炮弹体积增大,必须有更大的空间容纳;二是战后坦克的观瞄技术进步,甚至出现了红外和微光夜视系统,观瞄设备占用体积增大;三是火控计算机,火控操作面板,显示器,仪表的增加;四是增加了三防装置和自动装弹机。要塞的东西多了,空间必然要增大。五是兼顾乘员舒适性。

     T-54是苏联在战后吸取了T-34大量经验后推出的一款中型坦克,其使用合理的装甲布置方式和卵圆形炮塔,使其防护水平达到了二战后期重型坦克的水平。

     T-54剖面图。T-54采用4乘员组,取消了无线电通信员/航向机枪手,航向机枪由驾驶员操作;炮塔内仍有3个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装填手。不过由于T-54的卵圆形炮塔比T-34大了不少,而且发动机采用横置,因此炮塔和炮塔吊篮的空间得到了一定改善。

     T-54炮塔俯视,可见装填手的空间得到了很大改善

    

     T-54内部照片(车长和炮长位)

    

     T-54无线电通讯电台有两个,分别是P-112和P-113,负责不同波段,挂在炮塔后壁

     百夫长是二战末期英国开发出来的一款重型坦克。同样采用了4乘员制,即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的配置。座圈直径,炮塔和车体体积比苏制T-54/T-55大了很多,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炮弹和设备。同样采用发动机横置。

    

     装填手位置,可以看到炮闩外增加了一个金属护栏,防止乘员被后座的炮闩撞到

    

     从这张图看车长应该是最舒服的

     苏制T-72坦克。T-72由于继续追求低矮的外形以减少被弹面积,其高度比T-54还矮了30cm,因此炮塔的空间没有得到改善,乘员舒适性比西方同代坦克差了太多;同时炮塔的LOS太小,无法保证能有效防护西方二代坦克的穿甲弹。

    

    

     T-72图纸。T-72属于二代主战坦克,配备了自动装弹机,装弹机弹药架像一个圆盘一样套在炮塔吊篮底部,这让车组人员减少到3名。但是由于车体外形过于低矮,人员活动大大受限,苏联不得不对坦克兵的身高做出限制;T-72炮塔和首上采用了复合装甲。

     相比之下,同是二代的豹1主站坦克,防护简直跟裸奔一样,炮塔和首上全部采用匀质钢装甲,而且薄的可怜,连T-54都不如。

    

    

     虽然防护不咋地,车组成员舒适性还是可以的

     我们再来看看三代坦克的M1A2。M1A2 SEP重达60吨,长7.92米,比T-72长了整整1.5米。车体尾部是动力舱,包含一台纵置的 AGT-1500燃气轮机。炮塔内部空间也是十分宽敞了,只可惜M1A2为了省钱,不上自动装弹机,因此还是4乘员组(装填手被保留);炮塔包含一个尾仓,装着120mm弹药,尾仓和乘员舱之间有防火门,尾仓上部泄压板,防止弹药被击中时炮塔殉爆带走一车人。不过尾仓的40多斤一发的炮弹需要用美国大兵的手臂来搬动装填,想想也是感人。。。

    

    

     你们喜闻乐见的黑叔叔人肉装弹机

    

     M1A2车长位和炮长位

    

     M1A2炮长位。可见即便M1A2有那么大的炮塔,炮长位还是那么拥挤。没办法炮长位的设备最多呀。从这也可以直观看出现代=坦克内部电子设备有多么密集。

    

     炮长位操作界面。包括火控面板(弹种选择,主炮/同轴机枪切换等功能),主瞄,备瞄,增强型热成像通道。

    

     到了M1A2 SEP V3,则普遍使用玻璃化仪表和显示屏代替密密麻麻的按钮:

    

    

     M1A2的火控计算机电脑板。有垃圾佬淘到了的请联系本人~

    

    军武数据库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内部构造相当节省,毕竟是去打仗,不是观光旅游。

     早期坦克mark I 型需要8人操作,8个人在不到2米长,2米宽,1.6米高的空间内执行任务,引擎和武器同在一处,加上没有减震和消音装置,甚至武器开火后的硝烟都无法排出,还要忍受50°的车内温度。环境真心不好,车内充满一氧化碳废气、汽油、机油和火药味道,不少乘员在战斗中就晕厥过去。这是坦克刚出现时的状态,毕竟坐在里面“感觉”上不会死掉。

    

     后期坦克随着机动、防护、武器的提升开始为乘员设计单独的区域执行各自的任务。二战时,基本“空间”最宽筹的就是装填手了,毕竟需要“转身”去取弹药。其次是车长,时不时需要探出身体去车外“观察”敌情(危险系数很大)。最为窝屈的当属驾驶,“坐上去”根本无法回身。

    

     二战后期随着工业水平的进步,“开坦克”逐渐与开汽车相差无几,内部空间人员逐渐固定,分别是驾驶员、通信员、车长、炮手、装弹手5人。区域逐渐成为,底盘驾驶和炮塔操作两个区域。如同家具装修中功能划分一样,这样的划分后,“空间感”显大!实际上,坦克的空间依旧十分狭小。装甲的厚度占据大部分空间,以至于在人员的招募上都有限制身高的要求。

    

    

     现代坦克的自动化程度超越汽车,大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因此,舒适的和空间结构非常合理。比如装填手甚至能在车内站起来:

    

    

     目前最先进的T-14坦克设计将车内人员减少到3人,无人炮塔结构。车内空间有很大提升,武器操纵官、车长、驾驶员一起坐在坦克底盘前部,面对三块液晶屏,可以向开游戏一样操作坦克战斗。

    

    

     未来,坦克也许“内部空间”大到“无限”。中国有坦克是这样开的:

    

     W君说:视野开阔啊!

    

    和风漫谈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坦克结构紧凑,底盘、炮塔、装甲、弹药集合在一块,所以内部空间相当有限。

     早期坦克功能低下,需要较多成员操作,一般有4~5名。后来随着通信系统的发展和自动装填机的出现,坦克乘员减少到3人。未来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将进一步减少到2人。

     到于内部的结构嘛,这个文字说不明白,还是上图吧。

    

     ▲二战美国 M4 谢尔曼坦克“小馒头”

    

     ▲二战苏联功臣,赫赫有名的T-34/85坦克

    

     ▲二战美军M3李/格兰特中型坦克

    

     ▲二战德国明星: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二战德国 重达69吨的重型坦克:虎王坦克

    

     ▲二战后美国 M48 巴顿坦克内部模样

    

    

     ▲美国 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德国豹I坦克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坦克的内部结构,基本大同小异。坦克兵也真辛苦啊,那么小的空间,还要长途跋涉,还要完成各种战斗任务,让人敬佩!

    

    楠竹一

    

    坦克,陆战之王,开始出现于一战战场,名曰马克1型,由英国人研发投入战斗,后来二战中的德国发挥装甲部队的机动特长,开发全新战术名曰闪电战,坦克于此正式开始成为战场不可取代的力量,坦克主要用于掩护步兵进行作战和消灭敌方装甲力量。在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是几乎无敌的存在,而坦克内部则由至少四名成员控制,他们在坦克内部作战的空间是怎么样的呢?

    

    坦克,至少由四名成员组成,二战坦克则普遍是五人成员组,他们分别是驾驶员,通信兵(现代坦克取消了该职位,由车长兼任),车长,装填手和炮手组成。他们在坦克中的位置各不相同,通信兵和驾驶员位于底盘前部,其他三人则在炮塔当中。驾驶员的位置最苦逼,他的位置是整个坦克装甲最厚重的位置,但是一旦被击穿,当场去世,且位置极为窄小,坐下后甚至连转身都做不到。

    

    炮塔的空间也很不是很富裕,但是装填手的位置还是相对很宽敞的,毕竟装填手需要转身拿取弹仓内的弹药在进行主炮的装填,需要空间转身,而车长的位置其次,有个座椅能坐着,平时需要探出头观察外部情况(该举动十分危险,很容易被对面的机枪等武器蹦了)炮手的位置最小,他只需要在车长指挥下控制炮塔旋转和主炮开火任务,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现代坦克空间相比二战其实总空间没有变大多少,但是因为模块化布置的关系,为成员组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所以感觉会空间更大一点。

    

    兵器世界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很多军迷都很好奇,武器装备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尤其是因二战而闻名的飞机、坦克和潜艇,很多人都对这些武器装备的内部构造十分好奇,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上有关与其内部构造的图片那么受欢迎,小编多年努力收藏了一些武器内部结构的图片,每天以微头条的方式分享给大家,有兴趣请关注本号吧!

     下面具体通过我珍藏图片展示一下坦克内部空间的大小状况,下图是国外采用切割工艺抛开的英国“百夫长MK3”坦克,打过坦克世界的人都对这款坦克好评不断,通过这些图也能看出来,它确实做的非常精致。

    被从中间切开的百夫长正好可以看到里边的空间结构,上图先展示这辆百夫长被切开后的后视图,下图是内部空间的直观展示,被涂成红色的部分是钢铁制作的车体。原来炮塔向后突出的部分有效的拓展了炮塔内部的空间,而火炮的后膛几乎碰到了炮塔后壁,可见炮塔内部空间很有限。

    

    由于炮塔空间狭小打完的弹壳抛弃在底部都显得碍事,因此最好还是立马扔出去。而且,炮塔内壁上还要安放各种电子设备和管线,这进一步挤占了炮塔空间,需要经常转身活动的填装手活动十分不便,上下两图都是炮弹填装手。

    填装作业的填装手在五名坦克乘员中也有自己的逃生窗口,当然他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个。不要以为火炮两侧的成员可以来回走动,在装满炮弹的情况下炮手车长和填装手几乎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座椅上(填装手还没有座椅)想要活动只能到车外去。

    上图反映了车长和炮手的位置,请注意他们都位于炮塔里,车长还可以打开顶部的舱盖站起来,而炮手就只能坐在座椅上了!注意看炮塔向后突起的部分确实极大拓展了炮塔的内部空间,车长身后的空间一般都会放置炮弹。

    五名成员最惨的是驾驶员,如上图他的坐姿是最痛苦的一个了!当然这张图中展示的坦克在被切开之前已经拆除了大部分设备,驾驶舱看上去很简洁,其实战斗状态的驾驶舱里布满了显示发动机数据和坦克行走数据的各种仪表,复杂的有些让人头晕,而驾驶员基本就被各种仪表包围着?

    被切开的百夫长坦克前视图,最惨的还是驾驶员,由于驾驶员后方被一块钢板阻挡,他根本不可能移动到炮塔内部或者车体中部空间去,能让他出入的也就只有顶部的舱盖了。不要小看了驾驶员,著名的装甲死神魏特曼和卡利乌斯都是坦克驾驶员出身。

    英国人切开了自家生产的百夫长,而德国人选择切开苏联的T55以展示这款坦克的拥挤,从被刨开的侧面和正面看过去,这款坦克的倾斜装甲进一步导致坦克内部空间狭小。

    从侧面看过去,T55的成员座位布局与英国的百夫长差别不大,驾驶员一样不能到车体内部去,其坐姿远比百夫长上的驾驶员更难受,很显然驾驶员是最容易疲劳的,这是为了降低坦克车身高度而有意为之。而且,苏联坦克的圆型炮塔内部空间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狭小,虽然比不上百夫长但也没有太压抑。

    

    喀秋莎

     坦克从一战到如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坦克一直是陆军火力强大威猛著称,被誉为“陆军之王”美称。我们了解看到的都是从电影电视里的坦克画面。一般没当过兵的人很少了解坦克的真容。坦克内部构造,乘员几人,几十吨重的钢铁家伙还跑的那么快,还边跑边开炮?内部空间有多大?这么说吧,履带拖拉机我们都见过,坦克的构造大体上与履带拖拉机外观相似。一个是用于机械化耕地,而坦克是用于军事作战,它有全地型履带,坚固的钢板外壳和炮镗延伸炮管,炮塔上有机关枪。坦克的更新换代,现在的坦克高度降低了,平板身子主炮塔也随着坦克体降低了,设计成流线型增强了运动中速度使乘员更为舒适。坦克内部分为搡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四部分。一般每辆坦克乘员4人包括炮长(车长)通讯填弹手,现在都是全自填弹。内部空间有限,这么说吧活动不便,中俄美等国家设计坦克是按人体身高来设计的,中国军人一般在1.7米左右,太高了就不行。真正作为一名坦克手,非常辛苦里边闷热和刺鼻的燃油味道,不是军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痰 军事问答达人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首先一点,坦克的内部空间十分狭窄,而且里边布满了各种设备。有一点可以作为例子就是坦克兵的身高是有限制,坦克车长的身高不能超过1.75米,驾驶员的身高不能超过1.70米,这个可以去查查每年高考提前招生的招生简章,有关于军校报考的身体要求。

     在北京阳坊的坦克博物馆里,我曾经钻进59的内部,里边的空间十分狭窄,炮塔正中间是坦克主炮的炮尾部分,车长和炮长分别在两侧,好像是炮长在炮尾的左侧,车长在右侧,装填手在车长的后边,这个是59坦克的一个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装填手要用左手把炮弹推进炮膛,炮塔内壁上还有几组搭扣可以固定炮弹。不过当时的炮塔里边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

     驾驶员不在炮塔内,驾驶员的位置在车体左前方,现在有的坦克的驾驶员是在车体的正中间,不过驾驶员的空间也不大。

     这样都是根据我的记忆写的,去坦克博物馆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最近坦克博物馆闭馆维修,没有再去了,有些细节可能会记错了。

    

    向伟大的苏联国土进发

     那得看哪个时期的坦克,毕竟每个时代的坦克都不一样。

     一战:这个时期的坦克构造最简单基本和汽车的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个炮塔装甲厚了点多了两条履带。

     二战:这个时期的坦克稍微先进了点,这个时期的坦克里面多了瞄准镜,校准仪。装甲也比之前的提升了一个档次而且还装备了无线电增加了坦克之间的默契值。

     50——80年代:这个时期的坦克有些到现在还在用因为这个时期的坦克机动普遍都在50左右,装甲也都用了反应装甲而且坦克都偏矮,炮塔大部分都是卵蛋型能大大提升跳弹概率。而且炮弹种类也增多了提升了穿甲能力,而且升级了炮控,瞄准器,校准仪并且能边跑边开炮这种技术在这之前都是没有的,而且火炮都普遍采用滑膛炮,口径也都在100——150mm之间。

     现代:坦克普遍采用反应装甲,放弃卵蛋型炮塔选择了楔型炮塔周围挂上反应装甲,并且把许多的配件都升级了其它的都没太大变化。(注意坦克的空间一般都比较小所以坦克都普遍采用半自动装弹机)

     成员位置:车长在炮塔的入口,装填手和炮手都在主炮的两边,驾驶员在车体的入口底下。(在现代坦克的通讯兵已经取消了)

     ---End---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稻田报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