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解:老子的终极目的——跳出轮回
2019/10/15 16:33:54 稻田报告

     来源头条号:窥探者

     通过前面章节的铺垫,主要是探讨老子的宇宙观,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无所不包。不知道在我描述的体系中,能给您讲清楚几何?您对老子是否会有了新的看法?如果有的话,那本章节作为探讨老子的人生观中最重要的一环,可能对您了解老子的真实意图会助一臂之力。如果您早已知晓,那就作为一次消遣吧。

     那么老子的真正意图和思想,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先来看老子的描述: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在告诉我们观察的手段,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才会进入“高维”,可以看到万物本源如何运作。紧接着老子描述了“观察”到的现象。对于道来说,应该也是在这种状态下“观察”的结果。如果把老子和西方很多名人或者圣人放一起看待的话,本人认为是不太合适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本质(观察事物的手段)的区别。西方大师们,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等,多采用思索和推理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进展也可谓神速,短短几百年就了解了大到天体乃至星系和宇宙中各种宏观现象,小可以检测到原子、电子、中微子和夸克等无法用肉眼观察的微观粒子。他们的做法最终能否达到老子的境界值得思考,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处的观很重要,就是上面讨论的手段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道家的理念就是修心,道教的修行更是如此。对于很多儒家大师,后来又接触道家,也都在讲求修身养性。本章节将重心放在复、复命和常的含义上。

     对于复的解释大概有两种:一是万物均只一次生命,但都在经历生死,勉强称为复命,但与没身不殆不容易对应(就不知道是谁在知常容,最终实现没身不殆);二是万物皆有轮回,在复命和没身不殆配合上,看似更合理。

     复命可以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是复了别人的命,这个是与万物只有一次生命相对应的。唯物主义者通常会按照这个解释来理解老子,把它看成是万物轮回的情况(从玄子的拆解和再组合角度看,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这也符合质量守恒),而并非每个独立体的轮回。不过如果是这个解释,那么后面的“知常容,...,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的理解会是什么呢?知道本就一次生命,才会以宽容的心态生活,从而符合道的规律(短暂一生就能符合道的规律,是否比西方文明发展的还快)?至于没身不殆,这个恐怕更不好理解了,这是指让别人去不殆吗?那我守静笃的意义何在?老子在这种状态下观察了种种现象,那老子又是谁呢?

     另一种解释是轮回之说,从“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看,复命似乎和静有关,复命必须经过“静”来达到目的,由静到动则会往生,这应该就是在“静”的基础上增加“笃”的本意,持续处于静的状态来保持恒久,才不至于再次进入到轮回。对于后面的解释也较为容易理解,知道轮回是常态的情况下,才不会妄作,而更加宽容对待,直到与道的规律保持一致,就能达到持久的状态。

     再一种解释就是进入到一种恒态,这种情况下会有“生”吗?如果没有生,又怎么会有命的呢?

    

     老子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老子认为万物是有轮回的,即复命,而且提出了轮回的本质是“不静”,由此就会与道混合而成的物合为一体,不断成长,最终循环往复。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守静笃”,即持续的处于静的状态,才不至于再次往生。

     这其中就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当完成一次生死后,就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大概是一刹那,每个人层次不同而定,进入到静的状态,由于时间太短,普通人(包括在时间塔中描述的各个阶层)以至于无法“发现”,就算发现了也可能认为是幻觉或者不知道那就是静的状态,从而又起心动念,随着玄子和玄场进入到物质世界。

     有生就有死,就算要进入另一个阶层,恐怕也有舍弃当前的身体才行,否则在另一个阶层(大概就是现代的多维空间)中无法承载本层的物质形式,所以不死之身(关于自然寿命的之前已经探讨过)那都是浮云,唯一不死的是进入到静的状态,并坚持下去。

     给人的印象轮回是佛家的理念,很多人认为老子没有提及过轮回之说,或者只理解为万物轮回,实际上是没有对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建立起统一的架构,本系列就是在解读过程中梳理这个架构,让读者更清晰的理解老子的整体思想。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稻田报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