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凤阳废都,被遗弃的高配版故宫
2023/4/6 16:13:28 爱天涯学地理

    

     粉丝福利:关注本微信号后在后台回复:高中地理,高中历史,高中政治等高中xx,即可获取相应学科高中全部电子课本。回复:国家地理,可获取国家地理杂志电子版1-12期。回复关键词:2021优质课 母版地图 高三地理试题 高考状元学霸笔记 分类汇编 优质课 世界地理 地理干货 必修3 必修1 层级训练 高考地理 思维导图 美丽中国 航拍中国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地图 必修二 等即可得到相应地理资料。注意:关键词不要写错,否则收不到!

    

     凤阳县,差一点就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

     如果这件事情成了的话,今天中国一线城市的席位上,很可能就会有凤阳。

     这不是瞎说,讲真,我们沿着淮河走近凤阳的时候,远远地我就嗅到了一股帝王之气。但小飞说,那是我的错觉,远处不过是在敲锣打鼓。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元“洪武”,立国号“大明”。

     南京是六朝古都,亦是朱元璋经营多年的大本营,金城汤池,物阜民丰。

     但老朱对南京并不满意,一来南京偏隅东南,难以号令北方的广袤疆土,二来自古定都南京的均是短命政权,一旦南北开战,败亡几成定律。

     所以,当徐达率领北伐军夺取中原后,朱元璋即开始琢磨迁都的事宜。

     老朱最先看中的是黄河边的开封。

     开封乃北宋故都,且位处华夏腹心,以开封为都,定鼎中原,不仅方便统御南北,还能给人以接续宋朝正统,洗涮两宋耻辱的暗示,极大程度地激发北方士族百姓的归附之心,可谓两全其美。

     为此,朱元璋还亲自去开封考察,并将开封定为北京,与南京遥相呼应。

     但开封的缺陷亦十分明显,无险可依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元末战乱的摧残,又使其满目疮痍,凋敝不堪。于此建都,势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要依赖江南的输血,而路途遥远,漕运阻绝,物资转运之艰难可想而知。

     众人提议的关中和洛阳虽也是帝王居所,然其窘迫潦倒的气象与开封所差无几。

     形势就成了南京管不好中原,中原又穷得靠江南支撑。于是朱元璋折中度量,选择了凤阳。

     理由是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不过这是表面上的话,真实情况无非是他老朱生在凤阳。

    

     安葬朱元璋父母的明皇陵,来自摄图网

     朱元璋出身贫苦,家里靠租田务农为生,打小就没过过好日子。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淮河大旱,凤阳接连爆发蝗灾和瘟疫,他的父亲、大哥、母亲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离世。

     家无粒米,为了活命,在草草埋葬了亲人后,朱元璋被迫和他的兄嫂分开,流落到寺院里托钵乞食……

     尽管故乡的回忆十分凄惨,如今黄袍在身,老朱仍旧选择以一座首都来回馈故土,时隔七百年,那厚重的乡愁在凤阳的土地上依旧清晰可辨。

    

     明中都遗址公园,摄影?孤城

    

     明中都有三重城垣,外城周长60余里,禁垣周长19里,皇城周长超过7里。今天的凤阳县城基本就处在外城所框定的范围内。

     皇城遗址在县城正中,开车穿过几条街道,残破的城墙突然就闪现在视野中。

     路的尽头是一道虚掩的铁栅门,门里门外望不见半个人影,我们在护城河边的树荫里停好车,推开门走了进去。

     那天上午,阳光强烈,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使得眼前的情景出奇地空旷。

    

     明中都午门,摄影?孤城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以凤阳(时称临濠)为中都,设中立府,随后又命李善长依京师之制在凤阳督造宫阙城池。

     城址选在了凤凰山之南,想必是老朱的授意。凤凰山是一片连绵的低山丘陵,山势大致呈弧状,朱元璋对老家的这座山格外偏爱,山之南为阳,后来老朱干脆把这个地方改叫了凤阳。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也是朱元璋的淮西老乡。于凤阳建都,自是合其心意。于是,在君臣二人锦衣还乡的默契下,中都城的规划营建也极尽雄阔壮丽。

    

     明中都布局简图

     全城以一根十三里的中轴线贯穿,沿中轴由洪武门入城,迎面可见巍峨耸立的钟楼和鼓楼,以及排布其间的帝王庙、功臣庙、城隍庙和国子学。

     缘千步廊北行,接连跨越戒备森严的大明门、承天门和端门,门后分列着太庙和社稷坛,这是寻常百姓难以靠近的禁区,再往前就是整个大明帝国的核心——皇城。

     皇城由90米宽的护城河所环绕,四丈五尺高的城墙临河而立,墙基嵌以雕刻精美的白色条石,墙体以大青砖垒砌,砌筑时用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则用生铁溶灌。

    

     明中都午门墙基石刻

     牢靠的城墙框住的是奢华的宫殿群。以宏大庄严的午门为始,往前依次是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三大殿东西两翼分别是文华殿和武英殿,这是皇帝的办公区,办公区后是宫院密集的生活区,分后宫、东宫和西宫。

     穿过后宫,自玄武门出皇城,一直到凤凰山顶的北安门,其间是专供皇室休憩游览的后花园,花园的东北角是全城的制高点万岁山,万岁山左右另有两座山峰,分别名之以日精峰和月华峰。

     此外,中都城还配有祭天祀地的圜丘和方丘;观测天象的钦天监和观星台;处理政务的中书省、御史台和大都督府,以及兵营、校场、粮仓等武备场所。

     规划严整,布局紧凑,高低有序,功能完备,明中都的设计蓝图在遵循古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层叠的宫阙楼宇和一重又一重的深墙与华门将皇权的威严托举到了顶峰。

    

     明中都圜丘卫星图像

     后来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营建紫禁城时,不仅参照了中都城的建筑布局,很多宫殿和城门的名字也直接复制粘贴。

     紫禁城后无山,朱棣就人工堆一座土山,亦名之为万岁山(即今天的景山)。日精峰和月华峰则用日经门和月华门象征性地替代,力求同明中都保持一致。

     不过,朱棣在他老爹的基础上,把气势稍微收敛了些,将紫禁城占地面积减少了12万平米,宫殿的规格也相应缩减,还舍弃了大量繁复的木石雕刻,可以说,现在的北京故宫就是当年明中都皇城的减配版。

    

     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巡视凤阳,此时中都城已建造了六年,城垣、宫殿、道路、水系以及坛庙衙署等均已接近完工。

     朱元璋逐一看罢,随即又到城外的圜丘祭告天地,为迁都做最后的铺垫。

     他在祝文中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讲述了定都凤阳的理由,并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表达了自我批评。至此,老朱回家乡上班的心愿眼看就要实现。

     然而,朱元璋返回南京不久,却突然下诏罢建中都。投入数十万人力,搜集天下名材巨木,令府库为之一空的中都城,一朝之间竟被放弃了!

     官家解释说,皇帝陛下以勤俭仁爱为重,怜惜人力物力,所以停建中都。但这显然是搪塞之辞,老朱节俭不假,平日的衣食起居也都甚为朴素,不过在修建中都这件事上,却着实豪奢了一把。况且工程竣工在即,就此废置岂不是更大的浪费?

     都城乃国之根本,无论兴修还是罢建,都不是拍脑门的决定。老朱情绪急转,肯定是有什么事在他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

    

     朱元璋的龙椅(复制品)来自摄图网

     《明史·薛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条线索,说老朱在视察中都宫殿时,恍惚觉得屋顶有持兵拼杀之声,李善长回禀有工匠不满劳役,在宫殿上施了“压镇法”,朱元璋震怒,当即就要把所有的匠人处死。经薛祥力劝,才使不相干的铁匠、石匠和部分不在场的木匠免遭屠戮。

     这件事给朱元璋心里留下不小的阴影,同时也让他不得不正视因营建中都而一触即发的民怨。

     更让朱元璋心惊的是他返回南京后闻听的事——刘伯温死了。

     不久前,这位身体抱恙的老军师还曾入朝面圣,并向朱元璋委婉陈述,说胡惟庸带御医给自己开了药,可吃过之后,病情却愈加严重。

     当时老朱并未觉得蹊跷,也没有任何表示。可如今刘伯温的死讯传来,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很难不展开联想。

    

     明太祖朱元璋像

     胡惟庸是当朝宰相,也是前宰相李善长的亲信,二人俱是淮西功臣集团的头领,且同直言敢谏的刘伯温素来不和。

     刘伯温反对胡惟庸当宰相,也反对迁都凤阳。倘若胡惟庸胆敢做手脚害死刘伯温,那朝中的暗流就不是党争这么简单了。

     朱元璋隐隐感到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们似乎正在脱离他的掌控。而凤阳一旦成为国都,这些自恃功高的老乡,也必定会利用宗族关系,攀附勾连,大肆揽权,届时淮西集团的势力将更难约束,甚至架空皇帝,颠覆皇权。

     想到这里,老朱果断止损,打消了迁都凤阳的念头。

     当年九月,朱元璋即命人改建南京宫殿,这一次他充分吸取了营建中都城时的教训,明确提出:“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

    

     南京明故宫遗址,来自摄图网

     两年后,新宫落成,朱元璋又下诏正式定都南京。

     烂尾的中都成了老朱心中的隐痛,虽然凤阳仍贵为大明王朝的陪都,明皇陵和龙兴寺仍在继续修建,但中都城里的皇帝宝座却只能日复一日地落灰。

     更多时候诺大的明中都只是几位皇子历练的校场,而朱棣定都北京以后,皇子们也不再来凤阳,中都成了空城,几百年间挂着皇家的身份,无奈地自我凋零了。

    

     中都城仅存的地面遗迹,摄影?孤城

     我们站在午门前方,幽深的门洞在太阳下散发出冷峻肃穆的威严。门前横着栅栏,把皇城里的残根断垣隔绝成了禁区。

     我们沿着城墙走了一段,墙外的护城河波光粼粼,茂密的芦苇在蓝天下摇曳,一只松鼠忽然从树上探出脑袋,像是从几百年前醒来,脸上充满了被惊扰的好奇。

     城墙外还有一大片轰轰烈烈的月季园,花朵红艳似火,开得明媚炽亮。

     这似乎是管理方的良苦用心,以花朵的艳丽,来遮盖明中都浩大却空洞的历史。

     我们打花丛中穿过,离开了皇城,还是照样拉开铁门走出去,就像压根儿没人来过一样。

    

     明中都午门,摄影?孤城

    

     记得在小学课本里学过一首民歌,叫《凤阳花鼓》:左手锣,右手鼓,手拿花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

     回到凤阳城区,我们都惦记着要亲眼看看凤阳花鼓。于是循着喧天的锣鼓声,来到了鼓楼广场。

     广场很热闹,聚集着不少来纳凉的老人。凤阳是有名的曲艺之乡,这些老人当然不会干坐着,他们手里拿着二胡、三弦、琵琶、梆子、腰鼓、铜锣铜镲,弹拉敲打,唱唱跳跳,愉快极了。

    

     鼓楼广场,摄影?孤城

     其中有一群跳舞的人,各人手里都拿着两个细长的木棍,木棍上缠着黄黄绿绿的带子,两头还绑有蓬松的红缨,他们踩着音乐,一边漫不经意地走舞步,一边还相互击打棍子,看起来很好玩。

     这舞我在别处从未见过,故而猜测可能是敲花鼓时跳的舞。我向旁边的人求证,他却说这并不是花鼓,凤阳花鼓很小巧,他们家孩子在学校里专门学过才会玩。

     不得已我在鼓楼附近的文具店里买了一套,看到花鼓后很疑惑,跟原先想象的并不一样。花鼓只有巴掌大,鼓槌也不比筷子更粗。

    

     凤阳花鼓,摄影?孤城

     追究起来,凤阳花鼓长这样,大概也和朱元璋修明中都有关。

     当年为了营建明中都,朱元璋从全国调集了上百万人迁往凤阳,除了士兵、工匠、民夫和罪犯,还有二十多万移民,而刚从灾荒和战乱中缓过气来的凤阳根本无力承受这万钧重担。

     中都罢建后,缺乏外调物资的支持,暴增的人口更难以过活,大量移民只能以乞讨的方式逃回故乡,这样一来,凤阳完全成了一个出乞丐的窝子。

     有一段歌谣形容当时的情景: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

     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而那时候的“花鼓”比较简陋,四处行乞的人们就地取材,用碗当鼓,筷子当槌,叮叮当当地敲出了要饭的花样。

     到了明朝中期,花鼓小锣竟演变成了一种风靡的民间曲艺,人们常在劳作间隙拎出来敲敲唱唱,自娱自乐。现在敲花鼓的排场更大,数十人挥动花槌,载歌载舞,节奏划一,动作整齐,极是赏心悦目,断不会让人想起贫穷这件事了。

    

     凤阳花鼓,摄影?孤城

     再说凤阳这座鼓楼。

     明朝时它就是全国最大的鼓楼,今天依然是。

     凤阳鼓楼通高47.19米,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有三道门洞,三重檐楼宇九五开间,规制之高,体型之大,中国鼓楼里独一无二。

     六里开外,还有一座同等规格的钟楼,同样也是中国最大的钟楼,钟楼和鼓楼之间是明中都的副轴线云霁街。

    

     钟鼓楼与云霁街,摄影?孤城

     这两座宏大的建筑均修建于洪武八年。钟楼的境遇较惨,先是楼宇被明末的起义军焚毁,后来台基也在清乾隆时期被拆去砌了城墙,现在的钟楼完全是2018年新修的。

     鼓楼却不一样,虽然楼宇也曾屡建屡毁,但台基实实在在是朱元璋时期的遗物。

     我们贴近鼓楼,发现墙面的很多砖头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和籍贯,600多年过去了,建造中都城时的精细仍可看得一清二楚。

    

     刻字城砖,摄影?孤城

     鼓楼券门上方,有一块匾额,朱元璋亲笔挥写了四个大字:万世根本。

     字迹工整,笔力雄厚,一撇一捺间勾勒出朱元璋守正笃实、刚毅绝决的性情。

     可到底什么是万世根本?

     是坚不可摧的城池?是统御四海的皇权?还是生生不息的黎民?

     老朱没有解释,他的子孙又显然各有领悟,这才有了大明王朝276年的兴衰存亡。

    

     凤阳鼓楼,摄影?孤城

    

     傍晚,我们离开凤阳县城来到了临淮关镇。

     淮河在这里拐了一个近似直角的大弯,骤然放缓的水势,造就了这个和正阳关齐名的淮河要津。

     一百多年前,从天津开往南京的津浦铁路本来是要从这里过淮河的,可由于地势较低,最终改在了上游不远处的蚌埠。

     这是凤阳错过的第二次历史机遇,也是临淮关繁华落幕的开始。

     我们沿着古旧的街巷,走到镇子尽头,穿镇而过的濠河在这里汇入淮河,几级台阶伸向河口,靠岸处也已极深。巨大的轮船轰鸣着从面前开过,岸上来了几个人,蹲在石头上垂钓。

    

     临淮关的垂钓者,摄影?孤城

     淮河走城过镇,到临淮关时,河水已不算清澈,但濠河更为浑浊,两股水流一时无法相融,竟在淮河河面上形成了一道清晰的界限。

     濠河是淮河的南岸支流,河虽不长,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

     2300多年前,庄子和惠子曾站在濠河的小桥上观赏水中的游鱼。他俩找不到话说,就只好讨论鱼。

     庄子说:“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忽然精神一振,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怼:“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他们两个若有兴致,绝对可以辩到地老天荒。

     可是老庄啊,如今的鱼,是很难快乐了。在你站过的河岸,我等待良久,却只看到一条死鱼羁羁绊绊地漂了下来……

    

     临淮关濠河口,摄影?孤城

     忽略脚下,眼前的景象还是很迷人。

     太阳正在沉没,一艘小渔船撑着双桨划进水中央,悠悠长河,斯人独往,一张大网撒开,好似在捕捉关于生活的许多梦境。

     但生活的梦不是那么好捉的。在临淮关,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当地人把土地划分为各个领域,不同的村子直接以产业命名,顺次分布着渔业村、农业村、蔬菜村等。人们把自己安排得如此明明白白,仿佛是要集中力量开拓崭新的未来。

     夜色降临,我们没有停留,而是向着自己的梦继续出发。行走淮河的梦我们已经实现了大半,正渐渐接近尾声。

    

     -END-

     下载本系列资源

     长按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或小红圈即可

     加入后请联系微信:ly591921299 入群

    

     海宁中学地理组知识星球(初高中版)

    

     海宁中学地理组小红圈(初高中版)

    

     知识星球海宁地理(初中版)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下载海量资料请加QQ群:4555762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爱天涯学地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