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抑郁?
2023/2/8 21:00:00 腾讯医典她知

     作为一名普通女性,我曾在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身上,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力量,有来自她们自身的,也有来自社会的。 而另一面,我们也常能够看到那些不可忽视的女性困境——被嘲笑、被家暴、被性侵、被精神控制……

     例如《82年生的金智英》,平静地描述了一个女孩从小到大在成长中、家庭中、职场中身为女性的绝望感。

     这部作品在亚洲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共鸣,却遭到韩国男性的集体打压。而它带来的社会反应和作品本身,正在引导着我们关注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女性抑郁”。

     01女性,距离抑郁最近的群体

     何为“女性抑郁”?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报告显示,全世界目前有超过3亿人正在与抑郁症作斗争,而女性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女性发病率为5.1%,男性发病率为3.6%。 女性抑郁症群体占总体的一半以上,约为65%。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患病比例) 抑郁症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情绪障碍,它的危害有多大呢,以下是另一组数据: 抑郁症从治疗到痊愈需要20周;抑郁的自杀率约为4%~10.6%。 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被抑郁症“找上”的群体,这背后离不开「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威胁。 (注:本文并非意欲将男性作为对立面,所有讨论仅基于男性和女性天生具备生理上的差异。)

     例如,作为女性,我们常因一些事情感到“不适”。 但想要明确说出“自己到底怎么了”,以及“感觉自己很糟,怎么都调整不好状态”背后的原因,却有些困难。 一方面,我们很难向既得利益方阐述这种“不适”。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多次强调男女的自然性别差异。 女性的一些“不适”有时由于很难被理解和感同身受,因之被简单冠以“无理取闹”之名,并被认为这只是“需要哄”、“需要宠”的表现。 另一方面,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确定,哪些行为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而哪些症状已经属于来自身体的提醒——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这种“不确定”带来的自我怀疑,让我们无法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知晓特定性别所固有的一些弱点,并非为了向他人示弱,而是为了获取保护自己的手段。 这很重要。 02“女性抑郁”的背后推手 女性的一生中都在经历着什么? 以下我们分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讨论潜伏在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危机: 1、童年遭遇的性侵、暴力。 去年的一项调研报告表明,在2018年的所有公开报道的案件中,约95.74%的儿童性侵受害者为女童。 其中,熟人作案占比最高,超过66%。 在儿童尚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时,他们难以分清好坏,也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遭遇。 一些往日里笑脸相迎的亲戚、邻居、老师等,就“趁此机会”向防备心理较低的孩子们伸出了罪恶之手。

    

    (近日被曝光的“国内版N号房”事件) 女性虐待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被猥亵或经常遭遇暴力的女性,更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临床抑郁症。 这与“那些可怖的遭遇往往很难被忘记”有关,在日后的生活中,只要有相关事件或场景“唤醒”他们,痛苦、焦虑、自卑等情感就会重现。 2、青春期前后产生的外貌焦虑。 在这个人人都拥有至少一部摄像头的时代,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形象的关注,变得异常之高。 尤其是女性。 她们自青春期伊始,甚至更早,就不由自主地承受着外界苛刻的“主流审美”所施加的压力。

    

    

     她们似乎在被一股莫名的力量要求着,去遵循由外界制定的「形体守则」。 守则上写着:“你最好胸大”、“你得腰细”、“你要穿裙子,这才像个女孩儿”。 可是,那本守则又说,“你穿得太暴露了,所以发生这样的事你活该。”

     潜移默化之下,安全感和自信心缺失的女性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外貌焦虑。 其中,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往往也更容易因此产生扭曲的外貌认知,进而采取极端方式来盲目追求所谓的“完美形象”。 如催吐、节食、喝减肥药等。 研究表明,女高中生出现抑郁、焦虑、饮食失调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高中生。 3、经前期综合症(Perimenstrual Syndrome,PMS)。 你以为女朋友只是“情绪化”,但那可能也是抑郁的表现。 PMS通常出现于女性月经前一周左右,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疲劳、易怒、焦虑、紧张、失眠、情绪波动、性欲降低等。

    

     极端严重时,甚至会让人产生幻觉以至轻生的念头。 这种仅在女性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症状,并非只是她们为“情绪化”找的借口,而是一项被医学诊断的病症。在18-50岁的女性当中,有约93.7%的人群都曾经历过PMS症状。 在与伴侣相处时,因PMS遭遇的不被理解,或误认为是“矫情”,都会让女性感受到与平时更大的压力。 4、职场上的性别歧视。 “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几乎成为等待着每个职场女性回答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背后,正隐藏着人们对于女性社会角色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智联招聘于近期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58.25%的职场女性遭遇了“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 27%的职场女性则遭遇了“求职时,用人单位限制岗位性别”。 其中,职场女性“职场性骚扰”和“婚育阶段被调岗或降薪”的比例更是显著要高于男性。

    

     不少职业女性依然由于性别歧视,正遭遇着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 相比于男性,她们在升职时遇到的“天花板效应”更加明显,也面临着较大的晋升压力。(注:天花板效应——指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会遭遇阻碍) 5、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 大约50%~80%的女性,会在分娩后3-7天内,出现产后抑郁的症状。 产后抑郁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消沉,体力不支,疲惫而无力照顾婴儿,极度焦虑,后悔自责,以及出现强烈的无助感、孤独感等。

    

     除去雌激素、孕激素在怀孕前后的剧烈变化这一因素外,家庭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源之一。 夫妻关系不和谐,孩子的性别与自己或亲人期盼的不相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女性出现较为极端的抑郁情绪。 6、更年期和绝经期。 同样,在此期间女性的生殖激素会发生迅速波动,抑郁症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03从“女性抑郁”看女性的特质 女性相较男性,确实是距离抑郁更近的群体,但这并不代表女性群体因此具有很大的劣势。 暂且抛开社会因素不论。 目前普遍被认可的两项引起“女性抑郁”的主要心理原因,恰是与女性情感太过发达相关……那么,女性的情感有哪两大特质?

     如果你是女性,可以采取何种手段,避免自身陷入抑郁?

     如果你是男性,可以为爱人、家人,提供哪些帮助呢?……点击下方名片,回复「女性抑郁」了解更多知识与小建议

     点击关注公众号【武志红】

     每天中午看点接地气的心理学

     下面是他们平台的原创文章,推荐给大家。?

     回复「更年期」获得全文

    

     回复「疼」获得全文

    

     回复「日剧」获得全文

    

     更多原创好文在「武志红」公号上,等大家发掘哦~

     公告栏

     腾讯医典她知不定期会推荐一些

     优质公众号

     推广文案由对方提供 并非收费广告

     可根据个人喜好关注

     —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腾讯医典她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