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生小孩的人,后来怎样了
2023/4/5 21:00:00 腾讯医典她知

     最近我看到一组数据:

     《中国生育报告2019》显示,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减少13%以上,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报告将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于“生育基础削弱”和“生育成本约束”。

     “不生孩子”的一线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0.94‰,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值。)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有超过60万个“丁克”家庭。

     上世纪80年代末,丁克家庭(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比起生孩子的大多数,这些拿着双份薪水、能生育但自愿不育的夫妻们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随之而来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不生小孩?丁克家庭面临着什么样的棘手问题?那些丁克多年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们的好朋友? 看客inSight ?

     推荐大家关注。

    

     今年32岁的Anne是一家留学咨询公司的文案,老公文先生是西二旗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

     大学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北京打拼。凭着一股“不愿啃老”的韧劲,二人省吃俭用辛苦工作多年,终于攒出了亚运村附近一套房子的首付。

     如今背负着持续20年、每月一万多元的房贷,想到养娃大战,夫妻俩只觉得心累。

    

     (虽然房子面积不大,但Anne格外珍惜。)

     “生娃”的欲望正被焦虑社会一点点蚕食。

     在“中国硅谷”西二旗,加班加点是常事,再加上文先生是个有bug洁癖的工作狂,能在十点前到家就不错了。

     工作996,生活上就得做“减法” —— 比如把“要孩子”的选项排除在外。

    

     (工作之余,文先生是漫威、暴雪、金庸迷,周末喜欢在家看看电影小说,打打游戏。)

     毕竟,养孩子不是养猪只管饱,时间、精力、小中高升学的择校费……每一项都是沉甸甸的付出。

     2016年闹得沸反盈天的“海淀区拼娃大赛”始终烙在Anne脑中挥之不去。

     “从出生起就开始双语教学,三岁时辅导小朋友参加名牌幼儿园‘一小时入园面试’,五岁开始补习奥数、英语。男孩子车接车送,参加冰球、橄榄球俱乐部;女孩子进修琴棋书画、艺术舞蹈,生怕一不留神输在起跑线上……”

    

     (周末,Anne和老公一起出门做艾灸。)

     生孩子意味着过于隆重的人生,恋爱初期Anne就和对方说好了不要孩子。

     帮朋友寄养小狗的经历更验证了当时的决定 —— 小狗乱尿乱咬,还把姨妈血溅在了白墙上,Anne根本招架不住。

     “狗都养不好,何况养娃?”

    

     (Anne对生活方式有着自己的探索,从中摸出了许多生活小窍门,比如麦当劳的砂糖包用来做菜,既分量合适又方便。)

     事实上,让Anne怯步的不只育儿精力,还有对创造未知数的恐惧。

     “我非常不聪明。读书的时候尽管很努力在学,数学也总是不及格。”

     考砸了就要挨打,但始终没有人教她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笨小孩太有挫败感了。”

     “据说孩子的智商90%以上会随母亲。我这智商,就别祸害下一代了,人工选择性淘汰劣质DNA就好啦。”

    

     (《晓松奇谈》是Anne夫妇的下饭节目。)

     “我是喜欢小孩的,但养小孩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同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小原表示。

     某天Bilibili给小原推了这样一个视频:《生子+宝宝4个月,就已经花了50W了!》。这无异于一次突如其来的巨型精神打击,小原和老公也跟着算了笔账:

     孩子出生,私立医院10万,公立医院3万;不办酒席不去月子中心,每个月也得投四、五千;现在两居室住着刚好,但如果有了小孩,父母得过来带,那就得换更大的房子,换更大的车子……

     “你大概率要一直养他到18岁,甚至更久。”

     不光是经济压力。这几年好多小姐妹都赶在自己面前生了娃,但似乎都在抱怨:“累啊,没时间玩,晚上睡不好……”

     那是一个小原难以想象的世界。“我现在很爽,下班就躺着。”

    

     (“我不能想象一边堵车一边堵奶的日子。”图为小原每天通勤3小时的必经之路。)

     自从背起30年的房贷后,两口子有好一阵没敢乱花钱了。

     “我们只是北五环外一条渺小的沙丁鱼,拼尽全力才够得上北京生活的基本线,实在没法再负担一条小鱼了。”

    

     没有小孩这个碎钞机,经济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压力。

     如今Anne夫妇正处于“丁克福利期”,用起“贵妇面霜”来不心疼,周末还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城中热门,浪遍北京城拦也拦不住。

    

     (休息日,Anne准备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向读者分享最近的种草、拔草心得。)

     但和自由相伴而来的,是父母锲而不舍的“催生语录”。

     父亲总觉得“还早呢,过了35岁你会想当妈的。”母亲则觉得自己没把女儿教好,抱不成孙子,在亲朋好友面前提不起头做人。

     每次过年回家,街坊亲戚总会问起“什么时候生孩子?”Anne一律回答没钱。安抚母亲的方式则简单直接:砸钱尽孝。

     “花钱带我妈去做最好的SPA美容,给她报团旅行,在其他方面让妈妈腰杆挺直。”

     正在顶风坚持的还有小原夫妇。

     “我妈叫我过正常人的人生,”小原回忆说,“我爸来北京看我的时候还跟一老同学约饭。对方是个妇产科护士长,我爸说你有困难就找她。”

     最让小原招架不住的,是父母拿“老公中年反悔”说事儿。

     家里那个“人到中年母性大发”的舅舅便是绝佳的反面教材 —— 舅舅曾是远亲近邻里唯一一个不生孩子的cool boy,直到50岁那年,突然疯了似的想要个孩子。

     那会还没有冻卵技术,这个决定对于舅妈来说为时已晚。更让全家人大跌眼镜的是,出身高知家庭的舅舅火速离了婚后,竟然和一个“村里来的”扯了证生了娃。留给舅妈的是几套孤零零的房子。

     在世俗的眼光里,不生孩子意味着危机四伏;婚姻的目的,则时常指向繁衍。

     不生小孩的丁克家庭,会有遗憾吗?

     丁克家庭面临着什么样的棘手问题?

     那些丁克多年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看客inSight

     回复“丁克”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除了丁克,这里还有很多离奇的故事。

     在DNA鉴定所,一条默认的规则是,不要相信任何人。

     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亲人。同睡一张床的夫妻,可能也并不了解对方曾经干过什么。

     曾有一家四口来做鉴定:父亲、女儿、儿子,和女儿生的孩子。他们需要确定谁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来判定谁给女儿的孩子支付抚养费。

     工作人员乍一听懵了,“父亲是谁,你带来了吗?”

     一个更让她震惊的回答接在后面。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看客inSight」,并回复“亲子”查看全文

    

     你 可 能 还 喜 欢

     金发碧眼的她们,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扫描上方二维码,回复“模特”查看全文)

     人老了,总要一个人吃饭,不是吗?

    

     (扫描上方二维码,回复“老年食堂”查看全文)

     酒吧占座,看人睡觉,为爱鼓掌

     除了犯法,这群人什么都干?

    

     (扫描上方二维码,回复“宿舍”查看全文)

     关 注 我 们

     别 再 错 过 更 多 精 彩 故 事

    

     公告栏

     腾讯医典她知不定期会推荐一些

     优质公众号

     推广文案由对方提供 并非收费广告

     可根据个人喜好关注

     —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腾讯医典她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