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好看,但宋词《满江红》却不是岳飞写的
2023/1/27 20:40:38 声境界
一个有态度的朗读号
张艺谋最新电影
《满江红》,燃了,
春节档票房跑到了第一。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悬疑喜剧电影《满江红》中,片尾全军吟唱《满江红》的澎湃时刻,把情绪和浪漫主义推向高潮,这首词也无数次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但随着电影上映,《满江红》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又被网友拿来讨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岳飞画像
事实上
这场100年来老生常谈的公案,
本身就充满悬疑感。
01发现案情:出现时间不对
最早提出疑问的,是晚清民国时,大学者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指出两个疑点:
第一,岳飞死后,其孙岳珂曾整理岳飞作品,并没有把这首词收录进《岳王家集》中。如果该词作者确为岳飞,为什么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会被漏掉?
第二,这首词直到明代才出现。明嘉靖十五年(1536),徐阶为岳飞编的作品集《岳武穆遗文》收录了这首词,署名岳飞,才广为人知。
徐阶从哪里得来这首词?杭州岳坟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首词。这块石碑是明代弘治年间立的,由浙江镇守太监下令,浙江提学副使赵宽题写。
为什么几百年里,宋、元人的文集、题咏、书画以及引用中都没有提到过这首词,它却突然在明代出现?来历不明!在余嘉锡这样的大学者眼中,这是致命疑点,而且属造假的常见“手法”。
署名杜牧的《清明》等名篇,假托名人的作品,正是这样“破案”的。因此,余嘉锡认为,《满江红》是明代人写的,假托岳飞为作者。
02深入推理:位置不对
上世纪60年代,杭州大学教授、词学大师夏承焘,写了论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结论是:赞同前辈余嘉锡。
夏承焘(右一)与方介堪、马公愚在孤山
他提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与岳飞实际经历不符。贺兰山缺,在词中指的是外侵者,现实里的贺兰山位于宁夏。而岳飞生前与金国交战,转战两湖、河南一带,两地相距甚远。岳飞精通地理兵法,文学素养、政治素养都很高,“这首词若真出于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夏承焘先生提出,《满江红》作者应是明代将领王越,或者是他手下幕僚。一是因为宋代的外部威胁是金国,在河南一带。而明代的外部威胁是鞑靼,恰恰在西北贺兰山。同时,据《明史·鞑靼传》,弘治十一年(1498)王越率兵击败鞑靼,时间与杭州石碑出现的时间一致。
03反质疑:泛指,不行吗?
余嘉锡和夏承焘之后,不少学者也持相同观点。比如文史大家张政烺先生,从《满江红》词意和风格上,认为应是明代文人所作,其他还有孙述宇、吴战垒等。但是,词学大家唐圭璋、宋史学家邓广铭等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满江红》就是岳飞的词,对上述“疑点”进行“反质疑”。
比如,夏承焘认为“贺兰山缺”是个“疑点”,但持“岳飞作者说”的学者认为,贺兰山应理解为对敌国的泛指。正如“长安”“天山”这样的地名,“长安”作为汉、唐的首都,在宋、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指代首都。
北宋时期,范仲淹曾经驻守西北、抵御西夏。比范仲淹晚100多年出生的岳飞,了解宋与西夏的国仇,以贺兰山代替北方金国,有何不可?
此外,还有个重要证据是,1986年,浙江江山县曾发现《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中记载了岳飞在绍兴三年,写给祝家先人祝允哲的《满江红》。与今天流传的《满江红》文字略有不同。
04反“质疑”的持续套娃
针对“反质疑”,有学者继续提出反“反质疑”的新论据:贺兰山这一地名写入诗词,从唐代到中华民国举不胜举,但是所有的用法,都是指宁夏的贺兰山,没见过泛指北方的。
而祝氏族谱并不可靠。祝氏族谱记载,祝允哲为保岳飞给皇帝上书求情,但文章的句子从官职、制度史考证,混入了不少明清的制度,资料不可靠。极有可能是祝家后人修家谱时,为了攀附忠臣的美名而作伪的结果。
对此,又有学者提出反对观点表示,岳飞《满江红》中的“贺兰山”,不是宁夏的贺兰山,而是河北磁县的贺兰山,这里正是金和南宋的交战之地……
总之,这一历史悬案迄今仍未解决。《满江红》的“嫌疑作者”,除了夏承焘考证出的王越,还有人认为是于谦。不过,考古不断有新发现,新文献也会给学术研究仍带来新的进展。
但不论《满江红》是否是岳飞写的,它都激励了无数人。正如清代学者陈廷焯说,这首词,千年后读来,仍然凛凛有生气。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你是怎么看的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声境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