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弦和现场辅导《静夜思》:床、地,天,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吗?
2023/2/24 20:20:00 声境界

    

     一个有态度的朗读号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是朱迅《我的艺术清单》节目中的现场辅导环节,请瞿弦和现场点评几位学生。专业点评,一针见血,机会难得。

     一共两个学生参与,一个是学表演专业的学生,另一个是学播音专业的学生。播音的那个我们刚发过,点击标题查看《瞿弦和现场辅导〈假如我是一只鸟〉,播音生为何忽略基调?》,今天再说表演的这个。

     学生朗诵完,瞿弦和老师在这里讲到了“语言的形象性”。

     注意,瞿老师讲朗诵的主干思维,“三性”:行动性、形象性和音乐性。感兴趣请点击头顶或文章末尾“瞿弦和”三字,阅读专辑中的相关文章。

     他说,“不管是行动性、形象性还是音乐性,都要你要求你理解作品。”

     接下来问了学生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恰恰是每个人朗诵这首诗必须想到的,也必须提前设计的。

     这首诗,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读过,朗诵爱好者绝大多数也都朗诵过,那么,你现在试着来回答这几个问题,看看你是不是都能回答得上来?

     回答不上来,是不是也该做个自我检讨呢?

     说明思考不够。

     什么叫“思考”?这就叫思考。

     简单说,我们在准备作品时,一般意义上的思考,指的是:1、提出问题;2、解决问题。

     其实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很多人提不出问题。

     下面就是瞿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应该朗诵者自己提出。

     1、你体会了吗?你眼睛里看到了吗?

     2、什么叫“疑是地上霜”?什么叫“举头望明月”?你的眼睛告诉我了吗?床、地,天,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吗?不是。你区别开了吗?

     3、“举头望明月”的过程够吗?

     4、“疑是地上霜”的“疑”读出来了吗?

     瞿弦和老师最后总结为一句话:“理解作品,再去体现作品”。

     实际上,用张颂老师《朗读学》的观点来分析这句话,可以继续拆分:

     1、理解是基础2、感受是关键3、目的是统帅

     这三点都能做到,其实才是瞿弦和老师讲的两个字“理解”。

     这几个问题,是瞿老师现场即兴提出的。所以,不一定全,但一定是最关键的几句。这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捷径。

     我们不妨仔细看一下,要“理解”作品,最重要的哪几点。

     1、你体会了吗?你眼睛里看到了吗?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必须“真听真看真感受”。这里的关键的词是“体会”,说的就是张颂老师常讲的“感受是关键”。

     理解,是理性的,形成了感性的感受,才叫有“体会”。所以,两位大师虽然用的词不一样,实际的意思是一样的。

     2、什么叫‘疑是地上霜’?什么叫‘举头望明月’?你的眼睛告诉我了吗?床、地,天,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吗?不是。你区别开了吗?

     这其实是在说“视象”问题。关键词是“眼睛”。

     就是你要假设你就设身处地,就在现场。然后你的眼睛要看到诗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并且要表现空间。那么,床、地和天,当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低有高。

     如果朗诵者的视线始终如一平视前方,显然是眼前没有视象的。那么,你自己都没有想象,怎么打动别人?

     当然,这里的“床”应该不是睡觉的那个东西,有可能是井栏杆或别的什么东西,争议很多,但基本上都同意不是睡觉的床。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井栏,这样和“背井离乡”这个成语相符。

     3、‘举头望明月’的过程够吗?

     这里的关键词是“过程”。

     艺术是表现过程的,不是结果。

     比如很多英雄主义故事片,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英雄牺牲,但过程不同,真正感人的,鼓舞人的,都是那个过程。过程都是不同的。

     否则一样的结局,何必反复拍同类影片呢?

     所以,在艺术表达里,“过程”很重要。举头看月,是有过程的,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时间,不能瞬移。你还原时间的真实、过程的真实,才会有文学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4、‘疑是地上霜’的‘疑’读出来了吗?这句话讲的是情感。

     比如“疑”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通过动作、表情以及语气表现出来。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是语气,所以瞿老师用的词是“读出来”。

     我们举一反三,以此类推,“低头思故乡”的“思”字,怎么表现呢?

     别看很短的一首小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经过这样的一些思考,相信每个人的表达,都会更上一层楼!

     扩展阅读:瞿弦和现场辅导〈假如我是一只鸟〉,播音生为何忽略基调??瞿弦和:艾青写《大堰河》时没流泪,听我朗诵却会哭瞿弦和:一个字,让你明白什么叫朗诵的“音乐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声境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