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火箭上的梦想
2022/8/13 22:05:37 国科大心理中心

     乡村振兴·心地计划

    

     三!二!一!发射!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水火箭”应声而起。

     一个可乐瓶,一个打气筒,再配上一个简单的支架,一群八、九岁的孩子在贵州大山里感受到了发射火箭的快乐。而火箭舱体的外壳上,包裹着孩子们亲手写下的梦想。

     这是贵州六盘水市蟠龙镇孩子们的一堂户外素质拓展课,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水火箭。

     这堂素质拓展课的主讲人来自两千公里之外的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心地计划”团队。这个暑假,“心地计划”团队中的9位师生奔赴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村——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院坝村,开展“助力乡村儿童少年自信成长”专题心理帮扶工作。

     素质拓展课总共开设两天,第一天在塘上小学,第二天在木城小学,每天有四十余名同学参加活动。所有同学被分成三队,每个队伍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挑战任务,才能够获得积分,兑换制作水火箭的材料。

     每支队伍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塘上小学五年级的朱嘉沛所在的队伍叫做“天和队”——取自2021年发射升空的天和核心舱。

     每天上学,朱嘉沛大约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这次和她一起来参加活动的还有她的两个弟弟朱嘉兴和朱嘉裕,他们分别在塘上小学读三年级和二年级。

    

     朱嘉沛和她的两个弟弟

     就像真正火箭研发团队里的分工一样,在这支“水火箭”发射团队里,每个人都担任着不同的职务。朱嘉沛在队伍里就有一个特殊的职务——“太阳观察员”。她的职责是时刻观察太阳的位置,带领团队成员在学校里的阴凉处开展活动。同时,她还要时刻观察自己的队友,防止因天气炎热而中暑晕倒。

     每个团队还有很多其他的职务:“队长”需要纵观全局,把控任务进展和人员分配;“研究员”需要担任起智囊的职责,发现每个挑战任务的诀窍,研究策略帮助团队顺利拿到积分;而“安全员”则是团队里重要的安全保障,需要保证每名队员的安全……

    

    

     同学们在竞选职务

     当队伍中的某一个职务由多个人竞选时,孩子们会走上前来,向团队里的所有人介绍自己竞选的原因。

     “竞选的过程能够让孩子们敢于挑战自己内心的恐惧。在分队时,我们会将不同年级的孩子分在一起,他们大多相互不认识。竞选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达想法的能力。”“心地计划”团队的孙晋君老师说。

     组建队伍,相互熟悉之后,迎接团队的是三轮挑战,完成这些挑战才能最终获得发射火箭所需的材料。

     第一关是“N人N+1足”——孩子们站成一排,相邻的两条腿用弹力带绑在一起,大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终点线。

     这是分工完成后,孩子们经历的第一次合作。

     “梦天队”的第一次尝试,队伍里所有人一起绑住共同前进。但由于每个人速度有快有慢,步子较小的同学艰难地被同伴拖着向前。于是,队伍里的“研究员”开始出谋划策,提出先让两三个人一组,分组训练,最后再合并起来训练整支队伍。

    

    

    

    

     1分50秒,这是“问天队”在第二关“一圈到底”中第一次尝试的成绩。不同于第一关时,孩子们将双脚相互绑在一起,这次“绑”在一起的是手。孩子们要在手拉手不断开的条件下,让呼啦圈完成一个来回的穿梭。

     “我觉得,可以从我们这边先开始,因为我们几个身高差不多。那边的几个人也可以调整一下位置。”经历了第一次的尝试后,“问天队”的“研究员”发现身高会影响传递的速度。经过位置交换后,第二次尝试,“问天队”的成绩就提高到了1分30秒。

    

    

     第三关“躲避球”则是智力与体力共同的比拼。在教学楼前空地的圆圈内是防守的一队,站在圈外的两队是进攻方。守方队员在比赛开始前,每个人身上被安排了数值不等的积分,被球砸中,即失去相应分数。最后留在圈内同学的所有积分即为该队的得分。

     “天和队”经历了第一轮的失败后,“研究员”朱嘉裕想出了一个策略:善于躲避的同学身上携带更多的积分在内圈,而善于接球的同学则不带任何分数在外围阻挡进攻,保护圈内的同学。

     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带队老师们注意到,不同于上午竞选时的拘谨,现在的大家围在一起,每个孩子都能够畅所欲言。哪怕上一轮全军覆没,只要游戏还未结束,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反思问题、发现问题。

    

     “研究员”朱嘉裕在和队友们商量策略

    

    

    

     最终,所有队伍都成功完成了前三轮的挑战,用积分兑换到了发射“水火箭”所用的打气筒、支架和密封螺口。而火箭的主体则需要就地取材——午饭时每人发的一瓶可乐。在午饭开始前,带队老师提醒大家,注意留心身边的材料,下午制作火箭时将会用到。

     安装“水火箭”前,孩子们要把自己的梦想贴在瓶身上。但拿到笔和纸的那一刻,孩子们大多有些许的迟疑。

     “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八、九岁的小朋友们来说似乎有点宏大。

     想成为科学家、消防员、宇航员,甚至是外星人,大多数孩子对梦想的定义是一个具体的职业。当然,还有一部分孩子的梦想很简单——“希望老师少留一些作业”。

    

     “我的梦想是长大当一名教师,把我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字传遍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文字有多么伟大!”这是木城小学三年级郑秀晨的梦想。她骄傲地对我们说,“我很羡慕我的老师,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谈到成为教师的梦想,木城小学的张严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事。张老师的家乡在云南曲靖,但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贵州的大山里,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木城小学语文老师张严(右一)

     身材健硕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名体育老师。“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语文老师,我曾彷徨过,毕竟自己语文功底不够,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我担心误人子弟,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不起聪明可爱的孩子们。”

     “我们这里的老师人数太少了,很多老师都会同时教很多门课,”张严说,“我乐意服从学校安排,虽然我语文功底欠佳,但我也能努力参加各种培训,多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张严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表现十分突出,教学成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我现在是全能王,做好学校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

     张老师还坦言,即便是在乡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也并不轻松——平时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以及照看家里的弟弟妹妹。参加这样一场素质拓展活动,畅谈自己的梦想,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经历。

     “素质拓展给我很大的感触。刚刚接触到孩子们的时候,他们都很拘谨,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彼此熟悉,我逐渐喜欢上了他们的微笑。虽然他们大多害羞腼腆,但遇到活动筹备中的体力活从没有人抱怨,积极地为集体付出,这份责任心非常珍贵。”“心地计划”项目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向靓总结到,“我们的队伍在开始并没取得很好的结果,但是整个团队却有一种坚韧的精神,每一次挑战我们都能有所进步,最后完成了逆风翻盘。”

     “梦想其实是在心里,谁也偷不走;知识经验在自己的脑子里,谁也抢不走;未来在自己的手里,只有我们自己说了才算。”放飞“水火箭”的过程,是梦想实现的一个具象。

     也许这样的一次活动,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孩子们想成为航天员、科学家的梦想,但在一天的素质拓展活动中,孩子们一步步突破自我原有的信心,学会了更好地表达、求助并懂得给予帮助。

    

    

     “心生万法,地长万物”,“心地计划”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们相信,那些写在火箭上的梦想,未来一定会结出壮硕的果实。

    

     塘上小学合影

    

     木城小学合影

    

     文字|李文毅

     图片|艾 娜 李文毅

     排版|大 鱼

     责编|大 鱼

     审核|肖 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科大心理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