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闻导读
2022/8/24 12:00:07 国科大心理中心

    

     心闻导读

    

     01|想知道你的生物钟现在几点吗?

     你今早是被闹钟还是昨晚的工作吵醒的?无论哪种情况,你可能正在忽视自身节律。人类是在地球轴心旋转所产生的有节奏的环境中进化而来,像大多数物种一样,我们发展了昼夜节律钟,这些节律钟就是存在于我们身体每个细胞中的分子振荡器,由位于大脑中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of hypothalamus)的一个主时钟协调。近几十年,研究昼夜节律钟的文章量井喷,我们现在知道昼夜节律钟是由基因编码,因人而异的。节律钟与生物体的行为、环境和年龄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生物体生理的各个方面。在他的新书《Life Time》中,神经科学家Russell Foster将带领读者了解睡眠和生物节律的现象、失衡规律等等。作为科普读物,Foster博士也就如何确定个人生物节律,以及针对性地改善睡眠质量提出见解。

     Torres, M., & Kramer, A. (2022). Our rhythmic existence. Science, 377(6607), 717-717. doi:10.1126/science.add6488

    

     心闻速递

    

     02 |氯胺酮成瘾行为报告-以可卡因为对照

     在研究和某些临床环境中,氯胺酮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速效抗抑郁药。尽管如此,人们对氯胺酮的治疗性使用感到担忧,因为其被认为具有低到中等的生理或心理依赖可能性(具有不顾消极后果而强迫性使用特性的物质被认为是具有成瘾性的)。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氯胺酮是否会导致高成瘾物质通常表现的行为和神经元变化。以可卡因为对照,氯胺酮未能在小鼠身上建立起关键的类似成瘾行为,也未改变与药物渴望相关的大脑奖励系统。这项工作提示氯胺酮成瘾的可能性较低,报道进一步指出这可能是由于它未能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中产生类似于可卡因所引发的生理适应。文章同时指出,成瘾可能并不只通过一种途径产生的,进一步研究长期使用氯胺酮对其他脑区和细胞类型的影响,以确保没有成瘾风险,将是非常重要的。

     Simmler, L. D., Li, Y., Hadjas, L. C., Hiver, A., van Zessen, R., & Lüscher, C. (2022). Dual action of ketamine confines addiction liability. Nature, 608(7922), 368-373. doi:10.1038/s41586-022-04993-7

    

     心闻速递

    

     03 |神经精神疾病风险基因或呈现细胞类型表达特异性

     你知道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或可应用于基因关联神经精神疾病的机制研究吗?迄今,大多数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 (eQTL,一类能够影响基因表达量的遗传位点,大部分都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研究都是在异质脑组织而不是特定细胞类型中进行的。来自瑞士 F. Hoffmann-La Roche有限公司神经科学与罕见疾病部、哥伦比亚大学 Irving Medical Center等的研究人员对192个人体样本8种不同脑细胞进行基于单核RNA测序的eQTL分析,鉴定出7607条eGenes,其中46%表现出细胞类型特异性。相比组织水平的eQTLs,细胞特异eQTLs影响更多的基因表达,效应更大。对大部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指在人类全基因组范围内找出存在的序列变异,即SNP,从中筛选出与疾病相关SNPs)位点,单基因共定位于特定细胞类型-即更多的风险基因聚集地出现在少数细胞类型中。基于以上技术的研究指出,相比于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定位似乎更为明显。

     Bryois, J., Calini, D., Macnair, W., Foo, L., Urich, E., Ortmann, W., . . . Malhotra, D. (2022). Cell-type-specific cis-eQTLs in eight human brain cell types identify novel risk genes for psychiatric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Nature Neuroscience, 25(8), 1104-1112. doi:10.1038/s41593-022-01128-z

    

     心闻速递

    

     04 |强迫性觅食或源自脑内炎症

     适口食物的过度摄入可能启动脑内奖赏回路的神经适应反应,进而导致饮食障碍。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组发现,高脂食物摄入阻碍小鼠蔗糖寻求行为的威胁线索触发抑制。这种强迫性的蔗糖寻求源自增强性的、高脂诱发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固有免疫效应细胞)激活的前脑室旁丘脑(anterior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aPVT)中的线索驱动神经活动。换句话说,aPVT的代谢性炎症产生了对威胁线索的适应性响应,继而引发了强迫性食物寻求。

     Cheng, J., Ma, X., Li, C., Ullah, R., Wang, X., Long, J., . . . Zhou, Y.-D. (2022). Diet-induced inflammation in the anterior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induces compulsive sucrose-seeking. Nature Neuroscience, 25(8), 1009-1013. doi:10.1038/s41593-022-01129-y

    

     心闻速递

    

     05 |从去甲肾上腺素振幅看睡眠障碍改善新思路

     睡眠结构相当复杂,可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快速眼动睡眠(REM)等不同阶段,可包括微唤醒、睡眠梭状波、睡眠阶段过渡等不同时期。梭状波、NREM和REM促进记忆巩固,而碎片化睡眠干扰记忆巩固。微唤醒促进衰老、认知水平下降等,但其与梭状波等记忆巩固成分关系未知。在当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大鼠结合纤维光度测定技术,探讨唤醒介质去甲肾上腺素(NE)的释放如何调制睡眠微结构。结果显示,NREM阶段的微唤醒周期性生成于蓝斑(locus-coeruleus)胞外NE的次低频高峰,与之相对,NE震荡的下降相则驱动梭状波。NE振幅对记忆相关的睡眠微结构调制至关重要:NE延长下降促进梭状波和REM(但也与觉醒相关),而稍短的NE下降支撑了NREM及微唤醒,提示NE震荡振幅或许可作为改善睡眠障碍的重要参数。

     Kjaerby, C., Andersen, M., Hauglund, N., Untiet, V., Dall, C., Sigurdsson, B., . . . Nedergaard, M. (2022). Memory-enhancing properties of sleep depend on the oscillatory amplitude of norepinephrine. Nature Neuroscience, 25(8), 1059-1070. doi:10.1038/s41593-022-01102-9

    

     心闻速递

    

     06 |数字心理治疗仍待完善

     远程心理治疗,如视频咨询,已被证实与面对面形式的干预效果相当。此外,西北大学行为干预技术中心的David Mohr博士表示,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一般心理治疗相比,有执照人员监督使用的数字心理治疗对诸如抑郁、焦虑症表现相当干预效果,后者通常包括持续使用数字工具,或练习特定心理技能;与之相对,全自助式数字心理治疗的干预效果并不乐观。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2, April 27). Considering digital mental health tools for your employees. https://www.apa.org/topics/workplace/digital-mental-health-tools

    

     心闻速递

    

     07 |合作背景下同工不同酬的跨物种响应

     人类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公正感,会对付出相同努力却得到不等回报的情况产生厌恶。如果不能给予参与者平等的反馈,合作通常会走向瓦解。当主体换为其他物种时,这种对不公的负面反应是否仍然存在?研究员Sarah F. Brosnan 和Frans B. M. de Waal就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面对不平等报酬分配进行探讨。他们发现卷尾猴会拒绝执行同伴获得更高奖励的任务,类人猿会试图平衡回报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该研究指出人类和其他物种似乎对不平等有共同的基本反应,而这有利于维护长期的合作。

     Brosnan, S. F., & de Waal, F. B. M. (2003). Monkeys reject unequal pay. Nature, 425(6955), 297-299. doi:10.1038/nature01963

     Brosnan SF, de Waal FB. (2014).Evolution of responses to (un)fairness. Science. 346(6207):1251776. doi: 10.1126/science.1251776.

    

     心闻速递

    

    

     END

    

     Have a nice week!

    

    

    

     国科大心理中心

     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心理学小知识、心理学相关科研文献进展

     整理 | 全息碎片

     排版 | 曹梦迪

     责编 | 大 鱼

     审核 | 肖 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科大心理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