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宇宙是能够被了解的” | 内倾者(上)
2024/1/20 国科大心理中心

    

     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这个小宇宙也都是渴望被了解的。今天想要带你去了解具有内倾人格特质的人的内心宇宙。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mpchecktext contenteditable="false" id="1650946823294_0.31749801092422303"></mpchecktext><mpchecktext contenteditable="false" id="1650946823454_0.9010438934558297"></mpchecktext><mpchecktext contenteditable="false" id="1650946823579_0.49175285415754577"></mpchecktext><mpchecktext contenteditable="false" id="1650946823704_0.13447425530748003"></mpchecktext><mpchecktext contenteditable="false" id="1650946823894_0.536970283233858"></mpchecktext><mpchecktext contenteditable="false" id="1650946824019_0.8404809033465299"></mpchecktext><mpchecktext contenteditable="false" id="1650960258192_0.9595031833543066"></mpchecktext>

     这是一部名为in/ex troversion的短片,深深地戳中了我的心。为什么呢?因为和短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也是一名内倾者。因此,我非常能够理解短片中主人公聚会时疲惫、不安的情绪,也非常理解主人公走出交谈正欢的人群,坐到角落的沙发上,想要单独待会儿以及回家瘫倒在床上的举动。但当人们不能理解这些举动的时候,就可能会被贴上“不合群”、“孤僻”、“奇怪”的标签。而心理学可以通过看到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去理解那些标签之下生动的内心。

     在这个短片中,每个人内部绿色或红色的“液体”,代表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能量。

    

     图片出自短片in/ex troversion

     心理能量是指:驱动个体非自动化行为顺利进行的心理资源,是保证审慎决策、调节情绪、践行目标、应对压力等心理与行为的必要条件。心理能量具有有限性、易消耗、能恢复的特点,行为的效能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1]

     短片中“液体”的不同颜色,代表了我们此时的心理能量处于充足或耗竭的不同状态。当大家都处于聚会中,有的人通过社交获得了更多心理能量,而主人公则在消耗心理能量,甚至达到了耗竭的程度。

    

     图片出自短片in/ex troversion

     当一个人处于不断消耗心理能量的状态,会很疲惫或不安,很难像获得心理能量的人一样投入和享受这个过程,也无法像心理能量充足时作出相对积极的回应。

     在短片的最后,我们也看到,当主人公独自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她开始不断获得心理能量。

    

     图片出自短片in/ex troversion

     这是因为我们心理能量的来源存在差异,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内心“充电”的方式不同。

     根据心理能量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不同偏好,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内倾-外倾”这个维度,该维度还代表了个体注意力偏好的不同。外倾者更关注外在客体,而内倾者体更关注内在精神[2]

     既然内倾者在聚会中会消耗心理能量,那么内倾者是不是就不喜欢和人交往了呢?

     其实并不一定。

     因为没有100%内倾的人,也没有100%外倾的人。我们的性格中都会有内、外倾的特质,只不过会在“内倾-外倾” 的连续谱上有不同偏向。如果性格中内倾特质更明显,则称为内倾者;外倾特质更明显则称为外倾者。还有混合型性格者,他们的两种特质相对均衡,没有明显的偏向,不同的性格偏好在人群中的分布也大体满足正态分布曲线[3]

    

     内向—外向刻度尺的正态分布曲线

     图片出自书籍《性格拼图》

     所以我们的能量来源也并不是唯一的,只不过是有不同程度的偏好而已。内倾者也是需要通过和朋友谈心等方式获得能量的,只是相对而言,会更偏好以独处等方式获得心理能量[3]

     虽然在大型聚会中和许多人闲聊会令内倾者感到心累,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内倾者可能也会乐在其中。比如内倾者更喜欢小范围且深入的交流[4],尤其是围绕双方都感兴趣的某个话题深入,以此来增进彼此的了解。

     既然内倾者更偏好独处,那么内倾者是不是不擅长人际交往呢?

     也不一定。

     能言会道、不怯场并不一定是外倾者的专属形容词。外倾者可以通过与外部互动获得心理能量,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习和锻炼相关的技巧。既然是技巧,内倾者也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在某些场景中,也可能有同样表现的内倾者。

     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当我们认为某个人擅长或不擅长人际交往,认为这是某个人单方面的能力时,我们有可能忽视了在互动中另一方对关系的影响。

     比如在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中,我们通常会认为健谈、果断的外倾者是优秀的领导者,积极主动提出想法和开展工作的员工是优秀的员工。但研究发现,当二者一起工作时,工作的效率和收益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反而是性格内倾的领导者与积极主动的员工一起工作时,工作的效率和收益会更高[5]

     测试

    

     说到这里,想必你对内倾者有了一些了解,那你是这样的吗?还是你更偏向外倾这个维度?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测试吧!

     请点击所有符合你性格的描述:

     1.在谈话中,如果对方需要太长时间思考答案,我会失去耐心。

     2.我更喜欢和一个人谈话,而不是许多人。

     3.向别人表述的过程会使我的思维更加清晰。

     4.我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

     5.我偏爱敏捷的行动和直觉,不善于长时间的考虑权衡。

     6.感觉疲惫时,我喜欢一个人待着。

     7.语速快的人会让我感到紧张。

     8.我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个人品位。

     9.如果可能,我会尽量避开人多的场合。

     10.我能够轻松应付与陌生人的寒暄和闲聊。

     11.长时间处在人群中,我会感到疲惫甚至焦躁不安。

     12.当我讲话时,其他人通常能够认真地倾听。

     13.如果有人来家里做客,我会期待他能够一起帮忙。

     14.我偏爱短期工作,而不是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项工作。

     15.大量高声的谈话后,我常会感到精疲力竭。

     16.我不需要很多剧友。我更重视真正的、可信赖的友谊。

     17.我很少思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18.睡眠充足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19.新的地点和环境会使我兴奋。

     20.突然的干扰和突发状况会给我带来压力。

     21.别人可能会觉得我有时候过于安静、无聊、有距离感,或者害羞。

     22.我喜欢观察,善于发现细节。

     23.与写作相比,我更爱讲话。

     24.做决定之前,我通常会收集充分的信息。

     25.我通常较晚才能察觉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

     26.我对美的事物非常敏感。

     27.我常常能够找到理由不去参加聚会或者社交活动。

     28.我总是较快地信任他人。

     29.我喜爱思考,追根究底。

     30.如果有可能,我会避免在较大的公共场合讲话。

     31.倾听不是我的强项。

     32.有时,别人的期待很容易给我带来压力。

     33.我能够敏捷地应对人身攻击。

     34.我常常很快感到无聊。

     35.如果有大事发生,那就应该进行大规模庆视;一场真正的盛会,或者很多人一起聚餐。

     现在,请将你所选择的描述进行分类:

     内倾性格描述:2、6、7、9、11、15、16、20、21、22、24、27、29、30、32

     外倾性格描述:1、3、5、10、12、14、17、19、23、25、28、31、33、34、35

     如果你选择的描述中,内倾性格描述比外倾性格描述多三个以上,那么你属于内倾型性格。你所选择的内倾性格描述越多,你的内倾型性格特质越明显。如果你所选择的内倾与外倾性格描述的数量相差无几(两个以内),那么你属于混合型性格。混合型性格(或称均衡型性格)能够同时体现出内倾与外倾两种性格特征,所以,你的行为举止更加灵活多变。

     同样,如果你选择的描述中,外倾性格描述比内倾性格描述多三个以上,那么你属于外倾型性格。你所选择的外倾性格描述越多,你的外倾型性格领向越明显。[4](其中第4、8、13、18、26 条描述用来防止你陷入程式化答题过程。它们本身与内向和外向性格分类无关。)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某种情景下,感觉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成为人群中所谓的“少数者”,或是社会主流文化中没有那么被偏好的群体。多了解他们一点,就多感到一份他们的可爱之处。我相信,当我们内心的小宇宙被更多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并不奇怪,而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可爱。

     下期我们一起去看看属于内倾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谭树华. 心理能量对信息加工偏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2.

     [2]C.G. Jung, 吴康, 丁传林,等. 心理类型学[M]. 华岳文艺出版社, 1989.

     [3]Sylvia Lohken, 赵璧茹. 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M].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4]Laurie Helgoe, 李雪峰, 闫正坤.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M]. 中信出版社, 2011.

     [5]Grant A M, Gino F, Hofmann D A. The hidden advantages of quiet bosse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 88(12):28.

    

     END

    

     文字|郑嘉盈 谢午阳 ?

     审定|肖斌 ?

     责编|董畅 ?

     排版|Yuki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科大心理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