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央重新平衡地方与银行利益
2014/11/27 价值线

    

     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项举措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话音刚落,11月20日银监会就发文规定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并透露“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规则修订稿已经初步完成。”

     央行则于11月21日宣布降息,央行明确表态,此次降息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并称“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但不少人士认为,实体经济融资环境的改善有赖于进一步宽松政策的出台,更重要的是,降息可以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反哺实体经济效果如何

     就在一个月之前,作为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央行在此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并没有释放任何关于降息的信号。相反,央行还以大篇幅强调了过度“放水”的危害,并通过物价绝对水平不低和供给面变化驳斥了低通胀将触发全面宽松的观点。

     “核心因素依然是顽固的实体融资成本。”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而现实是,当央行在连续下调正回购利率和注入基础货币后,虽然9月贷款利率较8月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二季度水平,且上浮比率上升至历史高位。“货币传导机制受阻,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并不理想。”上述人士坦言。

     按照目前广义货币(M2)规模算一笔账的话,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就是减少银行利息收入4000亿。反推,就是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000亿。但是,如果将账细分开来进行计算,落到实体经济的好处又有多少呢?

     “此次非对称降息,实际上在收窄银行利差,可以理解为是引导银行将部分利润让渡给企业。”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庆明认为,目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高于大多数实体企业,为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将银行业部分利润让渡给实体经济。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通过基准利率的下调,尤其是贷款利率相对幅度稍大一点的下调,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下降,这个是最为重要的目的,这样会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带来的压力。

     “本次降息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存款利率没有多少变化,贷款基准利率却是超常规的下调。”MFI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江勋表示,这显然是要保证储户利益,试图让渡银行收益,反哺实体。但压缩银行利差,补贴实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银行放贷积极性的抑制。“虽然试图挽救存款搬家,但是银行未必会将资金投向实体。”

     “这个效果很难说。”这是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记者问及降息效果时的回答。在她看来,此次降息是意料之外的。“此次降息时间点不见得特别好。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降息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会特别大。”她表示,“整体上看,经济基本面不乐观的现象越来越多,对经济调整和政策落实非常不利。”

     中央对地方的妥协

     但不能否认的是,降息可以降低存量贷款的利息负担,尤其是有助于缓解棘手的债务问题。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将有5621.83亿城投债到期,上半年是还债高峰期,将有3160.55亿到期。其中3月、4月和5月将达到“洪峰”,到期债务分别是776.3亿元、841亿和636.1亿,占全年到期债务量的4成。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巨大的债务还款压力,不排除有一些平台的资金链会断裂。”某地级市一家城投公司负责人坦言,此时央行降息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个最好不过的消息。

     实际上,实体企业真正的难题在于,亟须打破地方垄断,通过横向的跨区域的产业并购与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显然,本次降息缓解了地方产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对真正的实体企业来说,整合的门槛被人为抬高了,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实际上是提高了。

     “这进一步说明,本次降息很大程度上是中央对地方的一次妥协。”江勋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央政府利用降息,短暂的帮助地方渡过难关,以为后续的财政收权、资本市场改革创造条件。

     银行业黄金十年的终结

     宏源证券11月25日发表的题为《降息了,谁的眼泪在飞》的研究报告称,本次降息是过去10年来对银行存贷利差侵蚀最大的一次,“中国银行业单纯依赖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模式获取利润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

     2003年4月和12月,银监会和中央汇金公司先后成立;2003年,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了四大国有银行约1.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2004年1月,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宣布进行股份制改造,标志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拉开大幕。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中央汇金又先后颇具争议地用外汇储备注资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在此期间,除了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银行还先后引进了境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2005年至2007年,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在H股或A股上市,2010年,农业银行以史上最大IPO(这一纪录今年被阿里巴巴打破)的成绩登陆A股和H股,标志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收官”。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来看,1998年至1999年中国央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后,又过了五年,央行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月,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倍至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倍至2倍。同年10月,贷款利率上浮取消封顶。直到2012年7月,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彻底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而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在2012年6月才被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

     过去十年,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让银行业脱胎换骨,而贷款利率市场化步伐快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即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同时设定上限,同时率先放松贷款浮动区间,又为银行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利差保护,银行只需要简单地依赖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即可实现巨额利润。2004年至2013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长了五倍 至151万亿元,税后利润增长了54倍至1.7万亿元;2006年至2013年,二者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9%和31%。

     但现在,商业银行的“好日子”似乎行将结束。中金公司预计,本次降息后,2015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将降至1%左右。如果央行进一步非对称降息, 银行业或将告别过去十年的两位数增长而进入负增长。事实上,2011年以来,银行利润增速已经从30%的高位开始下滑,但如果进入负增长,这将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意味着黄金时代的终结。

     利润增速放缓的同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正创出新高。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创出四年来最高水平。尽管相比2003年国有银行改革之前18%左右的不良贷款率还有一定距离,但这一上升趋势已经足够令人警惕。目前,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攀升,建立地方坏账银行的试点工作被加速推进,有消息称,地方版“坏账银行”已从5家扩至10家。

     从其他国家的历史来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受到冲击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伴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逐渐放松,银行间争夺存款的竞争成本很难转嫁到贷款利率上,这一方面会导致银行利差收益下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银行更多配置风险资产进而导致金融不稳定。尽管近几年来银行一直强调非利息收入业务,但目前16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仍仅为22.5%左右,而且今年以来已经有了反常的下滑趋势。

     2009年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的朱民曾断言,全球银行业因去杠杆和监管因素将告别黄金年代。随着金融业监管的加强、利率市场化的加快(特别是活期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取消后)和民营银行引入后竞争的加剧,中国银行业告别黄金十年似乎也已成定局,而且中长期都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来源:华夏时报、界面

     ----------------------------------------------

     《价值线》微信由价值线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依托价值线杂志社和价值线研究院,为三千万中产阶级家庭和三百万高净值人群,提供大数据时代最新的价值观察和理财选择,分享诗意生活。热线电话:025-51861689。《价值线》订阅热线:025-51861807。

     订阅《价值线》微信,请在订阅号中搜索(value-line)或者价值线添加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价值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