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十倍,亏去九成!一个投资者与CRO小龙头的辛酸故事
2022/8/6 15:13:24 价值线

价值线 | 出品
热点 | 栏目
价值线综合 | 作者
风飞扬 | 编辑
价值线导读
最近雪球上一篇帖子,讲述了一位投资者过往因投资凯莱英从赚十倍到爆仓的故事,令人感叹到股市投资的不易。
8月2日,凯莱英股价刚刚创了年内新低,已经回到了两年前,相比去年11月份的股价最高点,已经下跌了59.5%。
然而股价的暴跌背后是业绩的暴涨。财务数据显示凯莱英营业收入从2017年14.23亿增长到2021年46.39亿元,翻了三倍,对应净利润则从3.41亿元增至10.69亿元,正式跨入10亿门槛。
同时今年上半年业绩继续高增长。7月14日,凯莱英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16.44亿-17.43亿元,同比增长283%-306%。
这让很多投资者摸不着头脑了。凯莱英股价与业绩背离到底是啥原因?这位从赚十倍到爆仓的投资者又有着怎么的辛酸故事呢。
此外,还有一家公司叫传音控股,一样奇葩。2021年传音控股营收同比增长30.7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5.52%。但股价在2021年2月起见了历史大顶后一路向下,截至2022年8月3日,传音股价报收69.37元/股,较最高点跌去了72.9%。
两家奇葩公司均是业绩大涨,股价暴跌,背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长线投资,从赚10倍到爆仓
8月2日,凯莱英股价创了年内新低,回到了两年前,也就是2020年7月份的位置。相比去年11月份的股价最高点,已经下跌了59.5%;今年年内跌幅则在5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凯莱英在4月以来市场整体反弹中表现也较为平淡,在前4月股价下跌40%的情况下,凯莱英自5月底开始反弹,至7月初股价反弹近30%,但随后又进入下跌模式。
近日,雪球上有一篇帖子,详细记录了高杆杆投资凯莱英爆仓后的投资心路。据球友@山童我的心自述,他是一个拿着凯莱英的超级长线选手,因为带着杠杆,曾经帮他赚了十倍的股票这回让他亏掉了90%,一笔千万级的财富最后亏得只剩下一点。

按照这位网友的自述,他陪凯莱英长跑了三年,曾经是朋友圈里出名的长线投资大拿,去年年底还是朋友中价值投资的典范,没想到在凯莱英的利润创历史新高的高光时刻,自己的账户却是爆仓的结局。
“回想起当初股价从530元回调到400元的时候,我心里一阵窃喜,赶紧满满加上了融资,幻想着股价能涨到500元,600元。当时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局。”“以后,我该怎么给孩子讲我所经历的这一切?”
就在这位网友清仓后不久,8月3日,凯莱英公布,拟以集中竞价方式(4亿元-8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不超过290元/股,第二天凯莱英股价大涨9.24%,但这一切已与这名网友无关。

CRO的退潮
其实,最近几年集采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冲击是摧枯拉朽式的。
此前,医药龙头公司恒瑞医药也扛不住,孙飘扬62岁高龄重新出任董事长,下重手重组公司架构,砍掉了很多销售,以及仿制药方面的研发。资本市场上,恒瑞医药在2021年初就见了历史大顶。股价也是从100元左右一度跌至20多元。
面对集采,CDMO等代工性质的细分领域,成了集采的“避风港”。一方面,这类企业不直接生产最终药品;另一方面,CDMO主要是创新药,恰好是集采鼓励的品类。
也因此,药明康德、凯莱英等相关企业比恒瑞医药多走了近一年的多头趋势。
但这些公司的股价在去年下半年也扛不住了。回溯历史,不难发现不少CRO公司这轮大顶都在去年三、四季度。
去年九月底的时候,A股上市公司2021季报披露完毕,除了展示业绩,还披露了股东情况。
一时间,高瓴退出了泰格医药、凯莱英的前十大股东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不少投资者质疑:大幅降低仓位,高瓴是不是提前感受到了行业趋势的变化?是不是行业景气度见顶了?
也有投资人翻出了全球医疗领域融资额数据,发现去年9月的数据居然是环比下降的,那这可不得了,创新药融资额环比下降+标杆大机构退出,可不就是景气度见顶的信号嘛。
随后,不少CXO股票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下跌。
其实上述这位从赚十倍到爆仓的投资者只是底层大众的一个代表。
在这轮医药领域疯狂挤泡沫的过程中,很多财富灰飞烟灭……

背后出了什么问题?
不光凯莱英,大多数CRO股票都差不多这种单边下跌走势。
那么近一年多来了,整个CRO板块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医药研发/生产外包,它本质上也是这样一个平台,让原来只有传统大药厂才能做的药品研发,如今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做,都可以变现。
2018年后,中国药品集采等改变行业的政策出现,以仿制药为主的药企利润急跌,纷纷扎堆进入创新药领域。创新药的热度持续加温:中国一级市场里医疗健康的投融资数量,每年都在稳步增加,仍保持一个高位状态,也就是说,这批CRO的研发外包业务,仍将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
VC模式流行下,CRO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换句话说,中国的这波生物药泡沫,一定程度上是CRO所带起来的。
就像美国90年代末生物药泡沫的来临,内卷的大趋势终归也悄悄在本土CRO上演,所以,也有人评论道:制药外包企业们都在疯狂招人、扩产能,每一家都争相用更大的盘子去装剩余的蛋糕,甚至连原料药企,也在拼命转型CDMO。
同时,CRO的头部公司却纷纷开辟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玩法:投资。
CRO公司参与到小型生物药企的项目推进中,利用自身业务带来信息优势去参与到整个一级和二级市场,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让自己的基金提前进入客户的股权投资中,带着CRO公司属性的基金,永远比其他的公私募更快了解参股公司的未来。
在一个热门赛道里,提前预知项目的成功可能性,然后用自己的资金大手笔提前押注——这个新游戏,比扎堆在CRO领域和后来者竞争更刺激。
从创新药审批改革,到资本市场通道打开,热钱高调入局,再到各种科技专项计划和人才引进政策,泡沫也在逐渐扩大。
去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给泛滥的Me-too药降了降温。
随后资本市场上,这些CRO公司见了这轮股价的历史大顶。
有行业内人士称,凯莱英、药明、泰格等等这些CRO公司所作的只是在一些新技术的基础上,把90年代美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高光时刻重新在中国演绎了一遍。中国需要堆出一个自己的辉瑞和诺华。
对于凯莱英的股价,有投资者认为,目前已经进入非常合理的区域,但对抗市场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的。同时,公司如果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短期过度透支产业未来以及不能做好发展决策的话,一样会损害投资者利益。
延伸阅读:“非洲之王”股价折去70%,四围突击中能否再现辉煌?
36氪财经 | 来源
传音手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可能略显陌生。但在非洲,传音手机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有着“非洲之王”的美誉。
然而,随着非洲市场见顶,传音控股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转战亚洲新兴市场又遇到阻碍。传音控股也想到另辟蹊径,进军家电和智能手机内容服务,但都没得到理想的效果。
自去年2月年股价见顶以来,一年多的时间较最高点跌去了72.9%。
昔日“非洲之王”,还能再创辉煌吗?
非洲市场见顶
传音控股的主营业务是手机的生产与销售。
根据公司年报,传音2021年的收入中,手机业务占比高达93.49%。其中,智能机的份额从2016年的57.93%提升至2021年的79.5%。
分地区来看,非洲一直是传音最重要的的市场,地区营收占比仍高达49.1%。
从成立之初,传音就扎根非洲。在产品定位上,抓住了非洲市场智能机渗透不高的特点,公司建立了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并通过智能机+功能机的产品组合划分市场。
如今,无论是从功能机还是智能机来看,公司都在非洲拥有着绝对领先的地位。2021年,公司功能机在非洲的市占率达78%,智能机的市占率超40%。“非洲之王”当之无愧。
传音在非洲市场的成功离不开以下三点:
1、本土化策略精确定位用户需求;
2、低价策略匹配当地人民消费水平;
3、“遍地营销”的策略与遍布非洲市场的渠道。
在产品上,为了贴合非洲用户的需求,公司对手机的功能进行了本土化创新。
在通信功能上,非洲的通信运营商众多,但运营商之间的信号不稳定,通话资费高,用户通常会携带多张电话卡,普通单卡手机便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传音定制化地开发出了“四卡四待”功能,解决了非洲用户的痛点;
在摄影功能上,主流的手机拍照采取面部识别,相比浅肤色的人群,深肤色用户很难被识别,针对这一问题,传音开发出了基于眼睛和牙齿定位的拍照技术,解决了非洲用户的拍照需求;
另外,针对非洲地区经常停电、早晚温差大、天气炎热等问题,传音也针对性的开发出了低成本高压快充技术、超长待机、耐磨耐手汗陶瓷新材料、防汗液USB端口等。
其次,在价格上,为了匹配非洲用户的消费能力,公司推出了定价显著低于同行的手机。
此外,通过“遍地营销”的策略和遍布全非洲的渠道网络,公司得以实现快速占领市场。
凭借这三大营销策略,公司在非洲市场的市占率快速提升,带动业绩在过去实现高速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非洲手机之王”。
2019年9月,处于事业颠覆的传音控股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两年多的时间里,传音股价一路飙涨,从51.25元/股上升至256.04元/股,期间最高涨幅超500%。
然而,最近两年,公司在非洲市场的增长开始放缓。
2021年,非洲市场实现营收242.28亿元,同比增长8.0%,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高基数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减速了非洲的4G网络建设进程,智能机需求疲软。
2022年,非洲市场需求持续不振,叠加疫情进展持续导致公司的供应链与运输物流受到了影响,2022Q1,公司实现营收110.55亿元,同比下滑1.75%。
显然,非洲智能机市场的成长空间受到了压制,公司的业绩增速有触顶之势。
伴随着市场见顶的,是股价开始转向。2021年2月起,传音股价便一路掉头向下,截至2022年8月3日,传音股价报收69.37元/股,较最高点跌去了72.9%。
亚洲市场折戟
在非洲市场增速放缓的同时,传音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传音找到的第一个新增长点是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
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传音又一次取得了成功。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在上述两国的市占率分别为40%+、20.1%,排名第一、第二。
然而,受制于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两国的智能机业务体量并不大。
相比之下,印度市场要大得多。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达到了14.16亿,GDP排名全球第六,并连续20年保持5%以上增长。然而,印度的智能手机的人均保有量仅为0.27部,低于非洲市场的0.33部,2020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仅为31.8%。
但是,传音的印度市场开拓之路却没有那么顺利。因为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来自友商和本土品牌都瞅准了这块肥肉,手机市场的竞争早已异常激烈。
2016年下半年,公司进入印度市场之时,包括三星、小米等在内的前五大手机厂商早已占据超半数的市场份额,公司的市场份额虽在2017年有明显的提升,但在2018-2021年的四年里,公司智能机的市场份额仅提升了2.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前五大厂商的合计份额提升了约13pct。
公司在印度市场的营销依然如在非洲一般:定位低端市场,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却因此导致了印度市场的毛利率大打折扣。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上半年,公司在印度市场的平均毛利率仅为12.51%,显著低于非洲市场的26.06%。2018年,公司在印度市场的毛利率低至7.57%。
低毛利率叠加较高的营运成本,公司在印度市场难以实现盈利。2016年下半年、2017年、2018年,公司在印度市场的净利润分别为-3238万元、-1.68亿元、-5亿元,报告期内累积亏损超7亿,而同时期内公司累积的净利润也不到7亿。
另辟蹊径受阻
传音找到的另一个新增长点是“副业”,也就是主业拓展。
在手机市场增量有限、主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传音控股加速开拓多元化战略布局,建立了数码配件品牌Oraimo、售后服务品牌Carlcare、家用电器品牌Syinix三大品牌,以期能缓解增长压力。
但是由于非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电网覆盖率不高,非洲仅有1/6 的国家电网覆盖率超过30%,大部分国家低于1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有约6亿的无电人口,所以家电渗透率要有显著的提高将会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传音还围绕传音OS搞起了互联网业务,开发了应用商店、游戏中心、广告分发平台以及手机管家等一系列工具类应用程序,并同网易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开发音乐、短视频等独立应用程序。
逻辑上,智能手机业务能为互联网业务带来的天然、持续、稳定的流量,受益于手机业务在非洲市场的领先优势,2021年,传音的OS用户已达到了2.28亿人,并有多款产品月活超1000万。
然而,上千万月活规模的应用相比于非洲5.2亿互联网用户数,以及约13亿的人口,渗透率极低,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竞争格局的演进上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非洲智能手机渗透率不高、用户的互联网付费意愿不强,公司的商业化变现也将面临较大的阻碍。
目前来看,公司的家电、互联网业务体量仍然较小,非洲市场整体也仍处在发展前期,因此中短期内并不会为公司贡献过多的业绩增量,目前来看的意义也仅限于提高手机业务用户粘性。
能否再创辉煌?
在二级市场上,过去资本市场给出了公司极高的估值,是大家看到了公司在非洲以及在部分新兴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
但目前来看,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切断了非洲智能机市场过去的高增态势,加速暴露了非洲经济对智能机渗透的制约,同时也成为了传音实现在非洲业绩增长的桎梏。在预期中增长潜力最大的印度市场,以目前的盈利情况以及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公司在该市场的业务进展并不乐观。
正是由于作为基本盘的非洲市场可能正在触及增长的天花板,在核心新兴市场的开拓也不及预期,两大市场对公司业绩估值的支撑不足,叠加市场对公司的成长性预期不及从前,由此导致股价在高点的一路下跌。
展望未来,若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未出现较大突破,其智能机的市场潜力也难以释放;而在新兴市场,来自竞争对手以及政府的压力双重压力都将增加展业的风险,从而带来业绩增长的不确定性。
参考22年一季报的业绩表现,除非公司在非洲、印度等核心市场能够实现较大突破,否则预计公司的中报业绩增长动能相对不强,其实这也是与公司目前的基本面相匹配。这样看来,在中短期内,公司的“高估值时代”很难再次上演。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价值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