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中国式医疗缩影
2018/9/6 16:25:41 非凡医品
60多岁的患者坐在沙发上,医生林晓骥在不断的解释沟通,这是医生、临终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一场谈话。林晓骥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的主治医师,临终关怀在他看来,是传递生命温度的医疗。


除谈话之外,林晓骥还额外做一项工作:记录临终病人口述史。这种记录已有一年,林晓已完成近22位患者和家属的临终口述记录。在这样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同人的生死观、情绪变化,以及重病对患者和家人的影响。

不可阻挡的老龄化
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呈现未富先老的态势。人口学家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数量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数的34.9%。意味着我们将近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的老年人。

临终关怀缺口巨大
与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事实相对的是,中国临终关怀医疗机构的严重缺乏。目前中国的安宁所只集中在大城市的少部分医院,稀缺必然带来价格的昂贵,能享受到临终关怀的人,在庞大的需求人群中占比非常小。

老年人疾病呈现复杂性,一位老人可能会患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已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临终关怀不仅需要日常的护理,更需要有专业的医疗应对措施。
对于患重疾恶疾的病人来说,死于化疗,死于抢救是他们最常见的死亡方式。而冰冷的医疗器械是他们生命最后阶段所能看到的最多的东西。对未知的恐惧,毫无质量的生命延长,让他们失去了最宝贵的活着的尊严。
需求带不动增长

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在中国检验家庭感情的隐晦的最佳标准是,治病是不是倾家荡产,病榻前是否有孝子。根深蒂固的死亡恐惧和缺乏对生命和医疗的正确认识,让大部分人面对家人患重疾的选择是,不论能不能治都要选择治,能上的器械和药物都要上。
很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愿望是能有人照护,能和家人有一段最终的温暖时光,但往往到了关键节点,只能被迫接受无休止的插管和抢救。在病床上一动不动靠呼吸器活着,除了缓解家属的愧疚心理之外,只能进一步增加和延长患者的痛苦。

医院经济收入低,医生资源不足。尽管临终关怀的需求旺盛,愿意开展相应业务的医院确是少数。看得见的需求,抵不过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医院和医生以低价和高数量维持继续运转的动力。而临终关怀这种经济效益低,病床周转率低的医疗,实在与忙于创收的医院格格不入。加之医护资源的不足,患者和医生能聊十分钟已是奢望,哪儿来的时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顾忌。
无法与医保接轨。很多人想要在生命末期活得有意义,有质量,但是高额的医疗费用还是让他们望而却步。现在的临终关怀费用,并不能使用医保报销,国家政策的不重视,使临终关怀始终游走在医疗的边缘地带。而纳入医保的肿瘤和癌症,相较于巨大的支出,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和质量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难解的命题
正确认识生命和医疗,医学从来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患者需要认识到,医学有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而医护人员唯技术至上,对生命和个人价值也尚需要进一步深化。
临终关怀只是中国医疗的一个小小缩影,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更好的医疗服务需求依旧是一道难解的命题。只有每个人都尊重生命,回归生命的本质,才能真正让医疗变成有温度的事。
“非凡医品”是帮助医生打造品牌,引导患者精准就医的APP平台。全新改版,欢迎尝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非凡医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