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科普及背后的百万患者
2018/9/8 14:19:07 非凡医品
从牛奶超标到黑芝麻功效,各式各样的养生谣言,通过父母,及七大姑八大爷的微信转发,轰炸我们的朋友圈。有的谣言已经明了到让读者觉得荒诞又可笑,但是依旧阻止不了它的渗入和蔓延。

如果说这部分的谣言,我们还稍微有一些辨别能力的话,三甲医院的宣传页面的错误科普着实让人难以招架。我们离获取优质的医学知识还有很远的一段路

屡禁不止的谣言
许多做科普的医生都有这样的感悟,写一篇科普,转发到朋友圈,点击数量不过寥寥,而被身边人随手一丢的养生谣言,却可以轻松破万。道听途说永远比正经的医学知识有效,好科普敌不过随手转发的谣言。
这样的错误认识,在就医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自诩懂得多的患者,最常用的句式就是“我听说…更有用” “我邻居用的…马上就好”这样的说法,经常让就诊医生哭笑不得。
科普凭什么输?
患者缺乏辨别能力,缺乏对疾病的基本理解。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识别有效信息是一项能力,而会上网并不等于拥有这项能力。很多自诩写的不错的科普,除了名字和一堆枯燥的填鸭式的灌输之外,连作者的履历介绍都没有。而与此相对的是,谣言上反而是一堆“专家”作保。写的再好的科普,患者依旧会质疑它的真实性。
优质科普的稀缺。靠谱的科普文章源自于严谨的学术习惯,科普写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临床工作及科研能力的优劣。文章讲求证据和出处,而普遍医生缺乏对文献追根溯源能力,三甲医院宣传栏上经验式的科普,反而对患者起到了误导作用。写好一篇科普不亚于做一场好科研,一台精彩的手术。

激励措施的匮乏。一篇好科普,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以更为浅显的语言输出给毫无基础的普通患者。但是由于国家层面的不重视,很多医生重科研不重科普。科研是晋升的必要条件,科普却沦为可有可无的装饰。
谣言动动嘴,科普跑断腿。医生客观事实上的忙,也导致对辟谣以及写好科普的动力不足。尽管很多医生意识到,部分医院及医生科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碍于时间以及精力等问题,并没有能力贡献一篇好科普。
知识性和传播性的平衡。如何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有趣,这是所有科普表达者的难题。写的太过专业,晦涩难懂,而写的过于口语化戏剧化,又缺乏医学的严谨。两者之间的平衡,往往非常考验医生的能力。同时国内原创保护的力度不够,医生科普一夜之间被抄袭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往往许多医生认为科普的性价比实在太低,故而舍弃。

科普值不值得写?
时代在飞速变化,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吃饱穿暖,变成期望拥有更好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疾病的预防和对疾病认识的渴求,让科普的需求比以往更大。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科普,数量还远远不足。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医生,他们比别的医生更早触到互联网的甜,不论品牌还是收入,数以万计的粉丝后面是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力。


科普形式日趋多样。不论短视频,语音直播还是简单的科普文章。科普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出它的魅力。单一的知识解答也好,系列的知识讲解也好,只要有一颗想做好科普的心,就不愁找不到为科普买单的人
科普是医生最好的IP。患者能不能认识医生,患者是否足够信任医生,医生个人IP的重要性,体现在每个诊疗过程里。据调查显示,现在90%左右的患者,在就医前都会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疾病的信息,而科普正是互联网上放大医生吸引力的重要方式。履历及医院背书,科普已经成为医生IP的代名词。

科普已经显示,并将继续显示出它巨大的魅力来。而优质科普内容的覆盖,不仅对广大的患者来说是个福音,对于每个医生来说,也是塑造自身品牌和积累患者的的重要时机和方式。毕竟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从来不缺患者,缺的都是有名气的好医生。
“非凡医品”是帮助医生打造品牌,引导患者精准就医的APP平台。全新改版,欢迎尝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非凡医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