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执业时代,医生该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2018/11/1甄小眉 非凡医品
导言
随着国家医改以及《意见》等政策落地,医生自由执业正成为趋势,伴随而来的问题是,随着大量医生的自由执业,如何塑造个人品牌成为未来的关键点。
随着国家医改以及《意见》等政策落地,医生自由执业正成为趋势,伴随而来的问题是,随着大量医生的自由执业,如何塑造个人品牌成为未来的关键点。
换句话说,医生多点执业后,将从传统的患者到医院被分配医生,转变到以后的患者到某个平台去指定找某个医生。区别在于,前者是医院作为汇流点分配患者,而后者是靠医生自己的口碑吸引患者。

个人品牌,就是提到相关话题第一个想到的是你
打个比方说,张强医生,国内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患者在提到静脉曲张话题时候,就会想到张强医生,这就是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认知,也是其个人品牌的体现。
当医生开始走出体制,到移动医疗等平台上多点执业时,如何让患者知道你是谁?提到你擅长的领域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会不会是你?
这个问题很关键,直接决定了未来患者的选择权,比如说医生甲、乙两人,患者小张身边的人对甲医生知道得不多,而对于乙医生却都赞不绝口,同平台下肯定是优先选择乙医生。
打造个人品牌先找准自身的定位
与商业品牌一样,个人品牌的塑造也是需要找准自身的位置,即自己所擅长的,对于自身来说最有竞争力的地方在哪里?或者是说你想成为什么,又可以与自己擅长领域相结合的。
比如说,你是呼吸科的医生,你想成为该领域的权威或者前十大类似荣誉,那么,如何将自己“呼吸科权威专家”的形象移植到患者心目中,就是接下来的关键点,这就需要做好职业规划,找准优势,并将这种优势树立并逐步加深加强。

打造医生的品牌以信任为核心
医生的品牌的核心是什么?是信任。患者之所以络绎不绝地涌入三甲医院,是因为他们充分信任三甲医院,这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
老百姓看病往往只认医院,医院只要名声大,就备受病人青睐。于是乎,三甲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好医院的医生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名不经传的小医院的医生“无人问津”。老百姓信任大医院,医院名声是医生获客的品牌,依附于大医院,医生看病应接不暇。但莆田系或一些医生的市场意识体认为,品牌就是做宣传,因为从表面上看,缺的是客流,觉得加大宣传力度,客流就多了。但消费者心理真是这样吗?事实上,宣传不是品牌。
纵观我们中国人生病了无非两个措施:小病小痛直接去医院(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基本上都会选择去三甲医院);如果生大病的话就找熟人,找人就是基于他对这个人的信任,然后再由信任的人再介绍信任的人,直达找到医生。整个过程就是信任的传导。
而为什么当今医闹事件层出不穷?源于医患信任危机。没有信任就没有患者,没有未来。唯有建立起信任方能打造医生品牌,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传播分享科普知识,给医生赋能
在当前信任缺乏的情况下,医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去做科普,科普就是发声。医生想要获得患者的信任,需要持续的输出。俗话说得好,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光挂个“血管外科专家”名头是不够的,需要内容来支撑。最好的内容就是科普。分享科普知识的好处在于,一来可以获得移动医疗或其他平台流量支持,让更多人认识你;二来可以梳理与巩固自身专业,加深专业度,为持续优势的塑造奠定基础。
医生做科普,未必科普的内容有多好、能治疗疾病,而是通过网络发声,让患者知道,原来这个人就是那个在三甲医院给我看病的医生,这样的话就把这个他原先对医院的信任转移到医生身上。
其实,医生做科普是医生和大众双向的一个认知提升。一个事实是,中国老百姓的医疗或相关的科普常识非常匮乏,而且没有官方的获取途径。平常说的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老百姓未必病得有多严重要看医生,只是他不了解这个疾病,特别想找医生咨询一下病情,医生给他讲一讲他就安心了。
只是医生从业几十年,同样的东西一直在讲,讲到后来都失去耐心了,不爱讲了,然而这些东西却是患者特别爱听的。另外,医生平时在讲的时候并没有系统化地梳理它,让它更加清晰易懂。当医生开始真正地去在意患者的感受,把患者特别爱听的东西以科普的形式呈现给他时,哪怕是碎片化,他就不担心了并感激涕零。
事实上,做科普其实很简单,没必要煞费苦心地搞成各种形式,例如做成漫画什么的,特别在医生本身特别忙的情况下。患者生病时,迫切地想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科普以他能理解的文字表达即可,而不必刻意地把它变得特别易懂。
医生把这些东西通过科普传达出去了,让患者看到,之后就会关注到其背后的那个体系、那个能量——发现你就是那个原来那个医院里的医生,他就对医生产生信任,这个信任不用讲就可心领神会,所以说当医生开始发声的时候,并把过去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患者对体制的依赖转移过来,是医生在给自己赋能。

网络放大效能
人的认知能力就是建立在重复的基础上。比如我们小学两千汉字学了六年。两千汉字两个小时看完足够了,但两个小时能学会吗?学不会。同样,患者对他的病的不了解,对于医生来讲,因为太熟悉了,觉得几句话就可以打发了。但实际上对于不懂的人来说,医学很复杂,他需要反复地去认知。人的认知借力就是建立在这重复的基础上。你为了学会两千汉字,重复了六年,这也是几千倍的放大,前面几千倍、后面几千倍乘起来就是几百万倍,甚至更大的一个数量级。而通过网络,医生并没有花特别大的代价,但是形成的效应的超乎想象。
此外,通过网络,让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形成一个乘数效应。在网上,医生可以形成一个类似于其从业立场、毕业院校、就职医院、职称经验、同事和患者的评价的信用体系,这个对于老百姓来讲,就是信任,将会形成口碑在患者之间口口相传。就是类似于银行之间的信用担保一样。这样,利用科普的手段支撑为医生形成一套新的信用体系。

利用好医院的金字招牌
医生走向自由职业,最缺的是客流。客流的背后,其实缺的是品牌,品牌的背后,缺的是手段——怎么能把原来的三甲医院的体系给转移过来,而不是重新打造一个。对医生来讲,重新打造一个医院的品牌太难了,要知道,重新打造一个金牌医院要多久?很久很久。医生要是能把三甲医院那个金字招牌转移过来,赚的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红利。
实际上,中国不缺医院,也不缺诊所,真正缺的是医生——好的、能看病的医生。就像我们中国不缺高校一样,我们的教育缺的是好老师。判断设备的标准就是看它生产的成本就行。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一个设备生产是按小时计算的,而一个好医生的培养要几十年。
另外,医生没必要刻意地去做一些迎合大众的事,比如做成视频、专门写公众号、花大代价去做精品。医生在过往从业中已经形成了他的技术,他只需做的,就是利用好医院这张金字招牌即可。
后语
医生围绕自身的定位,充分利用三甲医院这张金字招牌和互联网工具,用心做好科普,服务好患者,充分建立信任,打造好个人品牌志在必得。非凡医品,全力协助医生打造好个人品牌,让医生在自由执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稳、更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非凡医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