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的医生出不来?三甲医院科主任给答案了
2018/11/12 14:06:55李兴鹏 非凡医品

     导言

     “很多医生在公立体制内习惯于做一颗螺丝钉,局限于针对某一个科室的某一些疾病的专长,这部分医生离开体制是很难存活的……”

     在上海三甲医院工作了35年,并且当了10年科主任的吴海山教授,已经是“名利双收”了。而他却在不久前加入了一家互联网骨科医院,当起了“首席体验官”。

     他表示,“我们的医学太肤浅了,必须关注到人本身,这是我们医疗体验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呈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吴海山教授

     历经“血与火”的战地医生

     1963年,吴海山出生于古城镇江,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时代。1980年,吴海山参加了高考,这一次考试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9月发榜,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提前录取并参军入伍。

     5年的大学时光结束后,他留校工作,但不久后,他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我被学校选中赴对越作战的前线,于1985年担任反击战区的一名战地救护军医。”谈及这段回忆,吴海山至今难掩激动之情,“在前线,我目睹了血与火、生和死,这一切,让我数十年不敢有所懈怠。”

     参战回沪后,他进入了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工作,并于1992年创建了长征医院关节外科小组。如今,这个小组已建设成国内著名的关节病外科中心,也是我国最早的专注于关节伤病诊治的亚专业中心之一。

     2000年起,吴海山担任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起至今,他一直担任关节外科亚学科负责人。用吴海山自己的话来说,已经是“名利双收”了,“在这个时候选择多点执业,原因很简单,我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离开体制,做一个“自由执业者”

     2015年,在卸任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和关节外科主任后,时年52岁的吴海山,申请了提前退休(在军队服役已满30年)。退休后,吴海山被医院返聘,2016年他进入了一家民营医院——上海开元骨科医院担任名誉院长。2017年,他再次被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聘任。

     同时在三家医疗机构执业,其中还横跨了公立和民营的“鸿沟”,吴海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项目经理”。“我的老领导,很早以前就把科室的主刀权交给了我 ,我想我也应该这么做。是时候退位让贤了。”吴海山坦言,“我出来不是为了创业,也不是为了寻找一份更好的职业,我想能够真正做一些和病人直接相关的事情,无论是在公立医院还是在民营医院。”顿了顿,吴海山继续说道:“我也从来没有认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之间有那么大的鸿沟。”

     “医疗机构是公立还是民营并不重要,患者才是最重要的。”吴海山认为,如果民营医院的主导者仅仅关注利润,公立医院的主导者仅仅关注指标,那都不会是健康的生态。“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到病人的时候,我们通过提高效率、提高体验,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业态。”

     公医体制下,医生难免执业瓶颈

     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比较单一,相比较之下,国外的医疗体系则呈现出多元化。欧美国家的医生是可以自由执业的,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医生被固定在体制内,不能随便流动。

     体制内有体制内的好处,也有弊端。在体制内这么多年,吴海山对于体制内的利弊深有体会。“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聚集了大量的资源,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得它虹吸了大量的病人,这是公立医院固有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公立医院忽视了病人的就医体检;而民营医院,相对而言要靠医疗服务获客,尤其要重视患者体验。”

     “在这一点,唯医的理念我是认可的。”吴海山坦言,今年8月份,他加入了中国最大骨科平台唯医骨科,成为“首席体验官”。围绕患者体验进行一系列的新医疗模式实践,开展“3ES”理念,即Experience(体验)、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有效)和Safety(安全)。3ES的核心是在安全前提下,通过技术改进,让病人、潜在病人及家属都能享受到安全、高效、舒适、人性化的疗效体验。

     吴海山认为,虽然民营医院在患者体验方面另辟蹊径,但相比较之下,民营医院最大的痛点还是无法吸引到最优秀医疗人才的全职加入。而且,这还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然,体制内有体制内的好处,公立医院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好地方。”吴海山同时指出,医生在公医体制下,总会遇到执业上的瓶颈。公立医院医生待遇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走出去的想法,是大多数医生都萌生过的念头。

     为什么体制内的医生出不来?

     行医行医,医恰恰在于行。近些年来,关于医生执业的新规定接连出台,医生集团、医生创业、医生多点执业在医疗界屡见不鲜。医生自由执业,实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才是医改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医生走出体制、自由执业,看似雷声很大,实际上勇于尝试的人依然凤毛麟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体制内一些好的医生出不来,没有去办专业的诊所。”吴海山认为,一方面有政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医生自己的原因。“我们大部分人只懂医疗技术,不懂得管理、经营和营销。加之中国医疗的投资成本很高,如果你没有实体,你跟资本合作,医生往往很难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会被资本主导。而资本的逐利性,加之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会让医疗机构朝着短期实现盈利的方向去走。而忽视了医疗本身需要一个长期的投入。”

     “很多医生在公立体制内习惯于做一颗螺丝钉,缺乏个人品牌的运营能力,甚至缺乏整体合作的能力。他们的能力仅仅局限于针对某一个科室的某一些疾病的专长,这个时候当他们离开体制是很难存活的。”吴海山坦言,这是很多体制内的医生很难“走出去”的原因。

     吴海山表示,“作为主任、院长,忙于开会、对付许多的医疗指标、科研指标、论文指标,我没有办法把很多的精力完全聚焦在病人身上。现在,我希望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再去学习一点新东西,再去做一点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希望通过身体力行,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非凡医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