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抄袭中国却学废的5个习俗?跪坐导致罗圈腿,红白事完全搞反
2024/4/1 跨越全球

跨越全球(vvq0000)——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跨越全球”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跨越全球:vvq0000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是天朝上邦,邻国日本的很多风俗习惯,其实完全就是照抄中国而来。
只不过,有些东西他们在抄的过程中,出现了点小问题。
导致传到日本本土后,出现了荒腔走板的情况。甚至于有几种习俗,他们完全是抄反、用反了。
最后导致了,如今我们看待日本人时,有种既熟悉又古怪的情况。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5种被日本人学废了的风俗习惯。

纳豆?学一半的豆瓣酱?
纳豆,在日本堪称是最常见的家庭饮食之一,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基本上都爱吃。
甚至于他们还将这种高蛋白的食物,当成日本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将纳豆和米饭一拌,或者直接沾点酱油就能开吃。

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有些不明所以的中国人,也跟风尝试了起来,并且把这种东西当成了外来的稀罕物。
可是你知道,这些看上去黏糊糊,一夹都拉丝,闻起来臭臭的豆子到底是啥不?

其实,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黄豆,只不过是加入了枯草杆菌发酵而成。那些黏糊糊、拉丝的东西,就是聚谷氨酸。
而闻起来的臭味,其实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
说了这么多估计你还是不明白,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玩意纯属就是做了一半流程的东北大酱。

前面的发酵流程、步骤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日本人发酵完直接干吃了。
但我们的老祖宗估计对这股子臭味不太喜欢,于是后面又加了一些步骤,使其的味道改变了。
当然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因为中国历史上也有,这种所谓的“纳豆”存在,而且时间上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到了后来,这种食品经由禅僧传入了日本寺庙之中,被称之为“唐纳豆”或者“咸豆”,之后才在日本民间传播开来。
只不过,日本人后面的没有学全,导致他们只停留在了初级阶段。反观中国则是在此基础上搞出了东北大酱,以及各种豆豉。

最为关键的是,单论营养价值而言,日本的纳豆和中国的大酱与豆豉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
唯一的区别就是难吃了点而已,当然喜欢这种臭味的猎奇人士另当别论。
只能说是,抄作业最好还是要看全了再抄,不然抄一半学走了样,只会更加的麻烦。

日本尖头筷子
筷子作为世界上三大进食工具之一,在大中华文化圈内几乎是有统治地位的。
但是同样是使用筷子,中国的筷子却是和日本的筷子,有着很大的不同。
虽然都能夹取食物进食,但其中蕴含、寄托的一些人文道理,日本算是彻底没有学到。

关于筷子的起源在中国这一点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国家存疑。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古籍《韩非子·喻老》中就有记载,“昔者纣为象箸”。
这里面的箸就是,如今大家口中的筷子。

后面的朝代里又出现了,各种不同材质的筷子实物,金银、象牙、玉均有。
到了隋朝的时候,日本的访团才把这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器物,带回了本土并大面积传播开来。
只不过他们只学到了外形,却丢掉了内在精髓。

中国传统的筷子,在长度上是有说法的,一般默认为七寸六分(折合现在的25.3cm)。喻指人的七情六欲,通过拿捏把控筷子,暗指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
至于形状上则是,一头圆形一头方形,其中代表着天圆地方。而方形的一端可以保证,筷子放稳不滚动,圆形的一端保证入口时,不会硌到口舌。
当然了,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在中间,意味天地人三才,寓意人与天地的相处之道。

估计这里面的道道和学问太深了,日本人当初学习的时候只顾着外形了,里面的道理是完全不懂。
因此筷子到了日本后,直接发生了改变,首先就是长度变短了,比中国的筷子短了一大截,这里面或许是因为,木材不够省料的原因吧。

再一个就是,筷子又上方下圆改成了下尖,因此超市里看到的那种,头上尖尖的筷子其实是日本筷子。
当然也有种说法是,他们吃鱼肉比较多,尖头容易扎进去,吃起来方便。
但在中国拿筷子扎东西吃可是大忌讳,不明白的可以问下家里老人。

只能说,中国传统的东西博大精深,任何物件的背后都能讲出一番道理来,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仅是好用,背后还有这诸多老祖宗的精神祝福和寄托。
而日本就差点意思了。

学反了红白事习俗?
在中国,要是办喜事的时候送个素白色花圈,估计你能被人家亲属给直接打进医院去。
可是在日本,这就属于常规操作了。

不仅如此,日本人的婚礼,参加的男宾一定要戴白色领带,因为他们默认黑色领带是葬礼才戴的。
而且新娘子要一身白无垢装扮,据说这就是日本人的传统婚纱,意指纯洁干净。

但是这一身的素白在我们看来,完全就是“重孝服”啊,最关键的是她们头上还得戴着“角隐”和“棉帽子”。
这活脱脱就是,中国人的孝帽子啊。

问题是,他们给新娘在大喜的日子里,画的妆更吓人。
纯白色的底妆直接呼满全脸,都呈现出了惨白色,大红的嘴唇,涂黑的牙齿,在我们看来咋看咋慎得慌。
简直就跟殡葬仪式中的纸人,都有的一拼了。
在搭配上宾客们送来的菊花花圈,整个气氛直接就起来了。

当然了,送白花圈这事在日本不只是局限在婚礼上,其他开业啊,乔迁啊等大喜事时,也是照送不误的。
但凡喜事沾边的,日本人直接摆一溜的大白花圈,你说看的别扭不。
这还不算,他们在花圈上的喜联摆放方式更奇葩,直接是斜着放的。

在中国,无论是对联还是挽联全都是,直上直下的摆好,斜着的联在中国那叫做封条。
可到了日本,他们学了一半,全都斜着来的。

关于这些文化上的差异,目前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当初日本人学习的时候搞混了,或者传回去的时候那个环节出了问题。
仪式、流程上都学到了,但问题是用在啥地方,算是全搞混了。
也就出现了如今喜事丧办的情况。

大和民族取错名字?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但他们不会想到“大和”这两个字,很有可能是他们的老祖宗学艺不精,导致的结果。
无论是日本,还是大和并非先天就有的。其实最早日本人被称为是倭国。

早在西周时期,中原政权其实和日本人就有了联系。《论衡》中就有记载“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之句。
也就是说,在周朝时期,就有个倭国,已经向周朝朝贡香草了。
而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他们派遣使者来到了洛阳,并带去了一枚“汉倭国王”的金印(1784年出土发现)。

只不过大家要知道的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并没有实现统一,他们来访的使者也并不能完全的代表整个日本。
但对于华夏政权来说,也是没那个耐心区分具体是那个部落政权,于是将他们统称为了倭国。

直到了隋唐时期,中日间的交流逐步深入,他们也更多的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于是明白了倭字在汉语里意思并不好。
于是乎,他们自己取了个“日光照耀之地”的意思,改为日本。并正式的向唐朝政府申请改换国号,在武则天时期获得了正式的认可。

而他们自己的自称,“大和民族”其实是日本著名的圣德太子,从《论语》中取的字,出自“礼之用、和为贵”。
但错就错在了前面的“大”字上。

在中国文化中,大和是太和中的一部分。太和又可以分为大和与小和。
而日本人给自己取名字,少了一个点,直接成为了大和而小不合了,这不是与日本人的后来的很多做法上不谋而合了么?

跪坐被坑惨了!
日本人喜欢跪坐这件事大家都是知道的,甚至于日本人跪坐的久了,都养成了罗圈腿的毛病。
但是跪坐这件事,日本人原本是从中国古代学去的,为啥没听说过我们的老祖宗,有罗圈腿的毛病呢?
这事大家想过没有?

其实,这个问题上日本要怪只能怪他们的老祖宗,学东西的时候一知半解了。
中国的古代其实没有椅子的,如今大家常见的椅子,是在宋代的时候才逐步普及的。
之前的时间里,大家最习以为常的姿势就是跪坐。

为啥大家不席地而坐或者岔开腿坐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私密的问题,就是古人穿的裤子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下身的衣服是没有裆的,基本上和小孩子的开裆裤有的一拼,完全靠拖地的裳遮挡,一旦坐下的话,自然是跪坐的方式才最不易走光了。

这也就是荆轲刺秦后,他箕踞而坐的由来,你可以想象一下,两腿岔开不该露的地方,直接对着秦王露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嘲讽啊。
只不过古人也不傻,完全的跪坐,将自身重量压到脚跟上,那得多累啊。
于是乎,他们搞出了一个跪坐神器,支踵(zhǒng)。

这样一来,长长的衣服一挡,看似是跪坐,其实完全坐在了马扎上一样。
只不过这玩意,被古代的氏族们做的有些精致,在流传到日本后,不知是有人故意使坏,还是当时根本就没搞明白用处。

最后传着传着就分了家,日本人学会了跪坐,但把这个支踵(zhǒng)当成了盛食物的托盘。
也就出现了如今日本人跪坐久了,走路姿势不正常的情况。

后记
其实关于,日本人学中国老祖宗没学到家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至少日本人有一定还是不错的,那就是一直承认他们的文化师承于中国。
不像邻居韩国,明明同样也抄了题,可他们愣是一口咬定,自己才是最早的发源地。

声明:刊载此文来源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跨越全球 -
小爱请点赞,大爱请分享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跨越全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