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喝菊花茶
2021/10/14 9:04:24 北京王大夫

    

     对于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我们更多的只是知道它是一个节日,是敬老爱老的日子,但是对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和传说,好像很少听说,也并不是很了解重阳节的传说,一起去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传说故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吴茱萸有什么用?

     吴茱萸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水果,因为吴越(今江浙)出产的吴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插吴茱萸,能除虫除湿,祛风邪。因此,我们把山茱萸戴在胳膊上或磨碎放在香囊里,以及头上的香囊里。大部分是妇女儿童穿的,有些地方也有男性穿的。唐代在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吴茱萸、瓒菊十分常见。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的古老习俗如插吴茱萸,是民间登山驱风辟邪的行为。重阳节时,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人们使用吴茱萸等天然药物来调节身体健康,以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重阳节为什么有要插茱萸的习俗?茱萸有什么用途吗?

    

     吴茱萸是什么?

     “茱萸”主要有三种: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前两者属于同科植物,三种在外观和性质也有相似之处。

     吴茱萸又称吴茱萸、吴茱萸。王维诗中吴茱萸指吴茱萸。吃吴茱萸又称枳壳、艾叶。胡椒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吴茱萸代替胡椒作为调料或药物。山茱萸属于山茱萸科,与重阳吴茱萸无关。因其果实红色,与芋头相似,已由“竹芋头”转化而来,仍称“红薯肉”。除了这三种常见的吴茱萸之外,还有许多种类的吴茱萸,其名称中含有“吴茱萸”,但它们与重阳节使用的吴茱萸不属于同一科同一种。

    

     山茱萸味酸涩,性温,无毒,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家喻户晓的六味地黄丸就用到了山茱萸。而且山茱萸可药食两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未来在保健品开发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重阳节传说故事二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

     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

     重阳节的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传说

     费长房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办法去做了。

     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家来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

     从此,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民间在该日又称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赏菊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赏菊的习俗。

     一、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

     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二、重阳节赏菊的风俗

     唐朝时人们对重阳节赏菊已十分重视,当时的诗人在咏九日的作品中,涉及到菊花的比比皆是。王缙的诗句:今日登高樽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生动形象地说明唐朝已形成无菊不重阳的风尚。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重阳节最早出自什么时候

     重阳节最早出自什么时候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是不是法定节假日:九九重阳节不是我国的法定将节假日

     重阳节目前还不属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共7个节日。

     到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北京王大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