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现出血热,中医中药怎么治疗出血热和怎么预防
2021/12/20 7:30:44 北京王大夫

     今年入冬以来,西安市各大医院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

     出血热是北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每年十月开始,陕西省关中地区进入出血热高发季节。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和普通流感较相似,不少患者会误以为是普通的感冒。

     西安市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醒:出血热发病急、进展快,一旦市民出现发烧发热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此外,据相关专家及长安区农业农村局辟谣消息,吃草莓和出血热二者并无关系。

    

     西安出现了新冠确诊病例,西安周边的城市市县都在驰援西安,帮助西安度过难关。

     入冬以来,西安各大医院收治了多例流行性出血热,这也是一种传染病

    

     关于新冠的预防,我们不再多说,3年了,大家都听腻了各种新冠的知识。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乱跑,不聚集,听招呼,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接种疫苗、规律作息、加强营养。

     冬春季也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

     进入冬季之后

     我们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性会随之上升

     流行性出血热到底是什么?

     别担心

     这就来科普!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为出血热,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老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流行性出血热怎么传播?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出血热呢?

     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

     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出血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以上总结的“三痛三红三点”并不是所有症状都会出现。

     在疾病早期,出血热和“流感”的症状相似,二者并不容易区别;所以大多数人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未积极诊断治疗。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普通“感冒”体温正常后全身状况好转,而出血热在体温正常后全身症状继续加重,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等情况。所以当出现以上症状时要积极就医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流行性出血热能预防吗?

     可以预防的。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也可以选择接种疫苗进行预防的!

     防治的关键是什么?

     防鼠灭鼠。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就医。

     感染后应注意哪些事项?

     ·应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就医前,体温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应尽量避免长途转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出血热呢?

     整治环境卫生,避免鼠类进入我们的生活活学习环境

     加强餐具卫生,使用前充分清洗、消毒

     注意粮食、饮用水和食品的保存

     做好这三点,出血热就会远离我们啦!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

     所以CHDers一定要提高警惕

     加强个人防护出血热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和怎么预防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归属于中医“温疫”,“疫疹”,“疫病”范畴: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效果显著。中医讲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在坚持中医中药治疗的同时,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时可服用以下中医食疗药膳方,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推荐如下:

     姜葱苏叶橄榄汤:生橄榄60克,葱头15克,生姜10克,紫苏叶10克,水煎去渣加少许食盐调味饮用。有发表散热,健胃和中作用。适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头痛,鼻流清涕等症。

     桑菊蝉衣饮:桑叶10g,菊花10g,蝉衣6g,白糖适量。将桑叶、菊花择净,蝉衣去头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沸,文火煎15分钟,滤渣取汁。再加白糖搅匀即成。常饮服。功用疏风散热,适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头痛等。

     薄荷姜参膏黄汤:薄荷30片,生姜2片,人参5克,石膏30克,麻黄2克。上述诸药共制粗末,水煎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饮用。疏风散热,解表止咳,益气补虚。治疗体虚气弱或年老流行性出血热者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三、怎么检查流行性出血热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

     2.血液生化检查

     (1)尿素氮及肌酐 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病情成正比。

     (2)电解质 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3)二氧化碳结合力 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3.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4.特异性抗原、抗体和病原学检查

     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在血清、尿沉渣细胞可查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1:20以上和IgG抗体1:40为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者也可诊断。RT-PCR法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1.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出血热又叫流行性出血热,也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开始主要表现以发热、出血,故而得名;随后会出现休克和肾损害。大部分患者1~3月完全恢复,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重症患者可导致死亡。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数据,2019年--2020年8月,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量为13955例,死亡人数为65例,死亡率为0.4%。

     二、出血热怎么传播的?会不会人传人?

     传染源主要就是鼠类,比如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等啮齿类动物。

     被老鼠咬到、或食用了老鼠爬过的食物和水、接触到带有病毒的老鼠血液、尿液、粪便等,都有可能传染上出血热。出血热虽然也是传染病,但并不会在人与人间传染,主要是通过鼠类动物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后接触传播,因此不会出现大范围跨跃式感染。

     出血热普通人群均为易感人群,家鼠型疫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全球各国均有发病,亚洲区域我国相对最为严重,患者主要是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三、出血热有哪些表现

     典型的出血热,初期就是发热,还有就是出血。

     正因为出血热初期会表现为发热等症状,所以出血热初期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发热多数为3~7天。

     这就是出血热的“热”!

     出血并不是大家想象地看到的流出来的血,而是“三红”表现,脸红、脖子红、胸部红,就跟醉汉一样,这种红其实就是“出血”。

     这就是出血热的“出血”!

     合在一起就是“出血热”,除了这些出血和热的表现,还有四痛的表现: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所以典型的出血热会表现为,1热3红4痛:发热、脸红、脖子红、胸部红、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当然随着出血热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没有及时发现,或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进展为重型出血热,表现:休克、脑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衰、昏迷、抽搐和广泛出血。

     危重型,会出现严重感染、难治性休克、肝、肾等重要脏器出血、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脑出血、脑疝,甚至死亡。

     四、如何治疗预后怎么样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是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把握这个原则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发热期,要好好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高温时要对症降温;合理补充水分、预防休克;如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状态,立即纠正休克。病情进一步进展或出现危重情况,需要全面治疗。

     五、如何预防出血热

     防鼠、灭鼠,做好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个人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养殖区域、菜园、果园等区域,注意长期防鼠、灭鼠,不能放松。在野外工作要注意个人防护,包括手套、胶鞋、长袖衣服、口罩等等,以免感染。

     必要时,可接种疫苗,双价沙鼠肾细胞疫苗,注射4次,可维持2~3年。

     六、出血热和鼠疫

     很多人看到出血热主要是通过“老鼠”传播的,就认为出血热是“鼠疫”。

     这是谣言!

     1、都是传染病,级别不同:

     鼠疫是甲类传染病,我国甲类传染病,只有两个:鼠疫和霍乱。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乙类传染病,我国乙类传染病有26,我们常听说的:出血热、病毒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梅毒、疟疾等等都属于乙类。

     2、病毒不同:

     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HV)引起的;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

     3、危险程度不同

     鼠疫传染性强,如果不治疗,病死率高达30%~60%。

     流行性出血热,我们刚才说过了近两年死亡率为0.4%。

     总之,大家做好个人防护,不用过度担心,也不要造谣传谣,共同努力,度过难关!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北京王大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