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秘诀,不传之秘在药量把握干货分享
2022/1/27 7:58:14 北京王大夫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产生的作用不同,甚至还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但是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

     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若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起透邪外出的作用;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的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起升举清阳的作用。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起益气通便的作用。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可以起到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有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的效果。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补充: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例如,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而且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效果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而且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用量在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而治糖尿病这一甜病有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可使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起升阳助火的作用。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症状。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所以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作用。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茯苓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的效果。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而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剂量还会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当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同样,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升麻、黄芩——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经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川芎、人参——《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心脏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

     例如:许公岩治疗积湿的病症,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当两药相等时,剂量是: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当苍术倍于麻黄时,则小发汗;当苍术三倍于麻黄时,剂量是:18g:6g,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当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剂量是:12g:3g,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北京王大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