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逻辑:基督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终结篇)
2023/4/23 0:07:49 华尔街俱乐部

     导读:康德在无数枯草的哲学论证中,十分难得地说过一句富有诗意的话: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经常地、持续地反复思考,就越令我们心中充满历久弥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而文艺复兴的干将伊拉斯谟也曾经这样说:心灵懂得理性所无法了解的。

    

    油画《星夜》Starring Night 梵高 作于1890年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宗教的逻辑:

     基督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终结篇)

     文 | 立峰

    

     1、命途多舛、终成正果

     基督教教义中最强调的是爱,耶稣教导信徒要爱上帝、爱他人。但人生性自私,说服自己去付出无条件的爱,何其艰难?不过,也正因困难重重,基督徒才更能产生靠近上帝的感觉,并因此而有了信靠和寄托,为落寞的人生平添了信心和意义。

     所以,基督教无论是立教过程,还是它的基本心理机制,都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弱者的宗教。

    

     雕塑《君士坦丁的异象》作者:贝尔尼尼Bzernini 意大利

     君士坦丁大帝 战前看见天上的十字架 后大获全胜

     因而,在罗马这个强势軍事帝国的高压下,基督教在前面的几百年,可谓命运多舛、一波三折。好在后来它终于逢凶化吉、终成正果,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公元三世纪末,皇帝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推行四帝共治,以强势者的姿态全面改造了帝国。对于基督教,他却依然沿袭了帝国一贯的迫害政策,对基督徒痛下杀手。 2、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宣布罗马境内的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但其实,君士坦丁与之前的强势皇帝别无二致。只是,他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帝国虚弱的事实。 3、公元393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4、公元529年,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为维护基督信仰的正统性,下令禁止在雅典讲授哲学,关闭了希腊所有的哲学学校。

     欧洲历史之所以称中世纪是黑暗的,也许正源于此。西欧因蛮族的入侵和蹂躏,成了文化沙漠;而仅存的希腊罗马文化,也被东罗马帝国强势的皇權专#製所不容。

     这架势,竟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颇为异曲同工。在千年的中世纪,欧洲文化也同样万马齐喑,而硕果仅存的基督教,则艰难地承担起了保护西方文化火种的全部责任。

    

     聖索菲亞教堂的鑲嵌畫

     左:捧著大教堂模型的查士丁尼

     右:捧著城市模型的君士坦丁大帝

     所以,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曾这样形容中世纪:

     这一千年需要我们穿上童话里的“七里靴”尽快通过。

     然而,中世纪却未必如黑格尔说得一无是处。基督教并非是黑暗与愚昧,恰恰相反,基督教是光明与智慧的。而神学就是对宗教理论的严格论证,以及对宗教智慧的理性阐发。因为:

     1、在公元5世纪,奥古斯丁就建起了基本定型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基督教神学体系,用知识和逻辑的力量,坚定捍卫了基督信仰。 2、公元12世纪,当亚里士多德愅命在整个欧洲方兴未艾,神学家阿奎那又闪亮登场,一举用基督教神学收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将希腊罗马文化成功嫁接上基督教的主干、纳入了神学范畴;他用理性证明信仰,让哲学与神学兼容。

     事实上,基督教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理性,正如中世纪神学家安道尔谟所说:

     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公元537年由查士丁尼一世主持建造完成

     后被改为清真寺 直到1519年 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

     可即便阿奎那让哲学降格成了神学的婢女,让理性沦为了宗教的奴仆,中世纪也绝非停滞不前。因为,阿奎那的理论看似论证严密,但事实上,他却让洪水猛兽般的亚里士多德被彻底合法化了。

     2、从弱势平等 到强势平等

     当中世纪的剧情缓缓落幕,阿奎那的脚步渐行渐远,整个欧洲便陆续迎来了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马基雅维利、伊拉斯谟等无数思想大师,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乐章翩翩起舞、行为叛逆、言语惊人。虽然,其中人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甚至神学家,却无不极尽所能弘扬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揭露教会的腐朽与荒谬。

     更重要的是,西方文明中的自油平等理念,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持续不断地生根发芽、生长壮大的。

     1、基督教本来就是草根宗教,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而,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早已种下了平等的种子。但这种由宗教理念所支撑的人格平等观念,是一种弱势平等,因为它仅仅提供了理念、却不解决实际问题。

     2、但文艺复兴,让大写的人站起来了,人是美的、善的、有力量的,充满了乐观与勇气,世界的图景从此变得鲜亮起来。 文艺复兴虽然没有刻意强调平等,但却加快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进程,让人们更加关注此岸世界。这也催生了人们对君權神授、等级製度的怀疑。如果大家都是俗人,那么谁又比谁更高贵呢? 3、而宗教改革则打破了教会權威、强调因信称义,让人人都能自己研读圣经、与上帝沟通,真正做到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人变得更加勇敢、自油,当教会的等级体系被彻底打破,平等观念便被发挥到了极致。 4、在伴随而来的科学愅命中,人们用数理实验的方法,发现了隐藏在自然之中的客观规律。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就能够解释、并预测世间一切物体的运动。人类运用理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掌控感。 5、最后,启蒙运动汇聚了此前所有的成就,让人从先前的矇昧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了理性的力量。于是,拥有理性和天赋人權的人们便决定联合起来,自油平等地建立国家。而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君权神授的世俗世界,同样非常美好。进入现代社会的人们,最终实现了?治權利上的人人平等。

    

    法国油画 人们围在一起讨论启蒙时代的基督教教义

     可见,当西方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弱势平等原则,过渡到“人人拥有平等的?治權利”的强势平等原则,泯主的地基也就打好了。而声势浩大的法国大愅命,正是这种强势平等原则的兑现。而随着后来的拿破仑战争,它被推广到了整个西方世界。

     随着宗教教權日渐坍塌、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欧洲各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泯主浪潮,形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最后全都落实在一项?治原则之上——即一切權力属于人泯。当國王被请下神坛,甚至被请上了断头台,人民,便登上了?治的王座。

     3、君權神授 pk. 理性主义

     从启蒙运动开始,西方才真正过渡到现代社会,即一个提倡理性主义、进步主义和自油泯主的社会。

     启蒙enlightenment,直译过来就是“照亮”,即让人勇敢地运用理性之光照亮自己、走出蒙昧。启蒙时代的人们会乐观地认为,只要善于运用理性,人类就能实现永无止境的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而拥有天赋人權的人们也该理所应当建立起平等自油的國家。

    

    Une soirée chez Madame Geoffrin 启蒙时期 描述法国沙龙文化的画作

     称得上启蒙运动大师的,有英国人霍布斯、洛克、休谟,法国人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德国人康德,等等。他们从哲学、伦理、法学、?府学等方方面面,推动着启蒙运动的进程,建立起涵盖了理性进步与自油泯主的现代理论体系。

     他们虽然个个天生就是基督徒,但几乎人人都被怀疑或指责为无神论者——对于近代欧洲人来说,“无神论者”可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指控、甚至是人身攻击。

     可以说,在启蒙运动的过程中,英國人演奏了序曲,法國人引领着高潮,而德国人则负责收尾。显然,启蒙运动应是整个基督教世界所共同完成的一项杰作。

     然而,任何乐曲,总是高潮那部分最令人心潮澎湃。事实上,浪漫的法國人最后还真的把这场运动演绎成了声势浩大的愅命。所以,启蒙运动的功劳也多半都被算在了法国人头上。

    

     左:世界上最臭美的国王 路易十四画像

     作者亚森特·里戈 画于1701年

     右:路易十四于1671年参观法国科学院

     启蒙运动之所以在法國表现得如此激烈,归根结底,还是与宗教改革不够彻底有关。在17世纪下半叶赢得了三十年战争的法国,各方面的发展都颇为迅猛,看似国力强悍、风光无限。而这却让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上层贵族感觉良好,越发向天主教倾斜。

     最终,自信手握一把好牌的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即废除了宗教宽容,教權与王權重新联手对内施行高压统治。權力的傲慢所引发的,一定是法國國内各阶层共同的不满和愤怒,比如:

     1、法國绝对主义君主製的合法性来源,无疑是君權神授;而启蒙运动,则强调理性平等,甚至带有强烈的无神论色彩。在波旁王朝的高压统治下,君主製的根基则更容易被摧毁。正如前文所述,世俗化与君主製原本就是一对天敌。(参见《宗教的逻辑(之五)》)

     2、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而路易十四大肆宣扬的是太阳王的光辉形象。理性主义的诉求,就是事事都要讲道理;而光辉形象却实在经不起推敲、极其容易露馅儿。

     君权神授的逻辑,只能靠玩神秘,上帝如何授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權力,不需要经过理性论证,只需要民众的顶礼膜拜。然而理性,却鼓励民众运用科学、独立思考,破除神秘、赶走迷信。人变得越来越理性,君主神秘的光辉形象就越来越可疑。而且,此时此刻:

     孟德斯鸠重点研究了君主製与专%製之间的共性;伏尔泰虽赞美过“路易十四时代”,但对路易十四本人却极尽嘲讽;狄德罗通过编纂《百科全书》,让民众了解体系化的知识与科学,对宗教和君主却极尽刻薄;卢梭更是发明了民意、公意和人泯主權等等一套大词儿,处心积虑要撩拨起民众对國王、教会的满腔怨恨。

    

     油画《哲学家的晚餐》作者:让·于贝尔·伏尔泰Voltaire

     右数第三位是法国《百科全书》主编者德尼·狄德罗

     这一切,无不在质疑君權神授,以及国王合法性的来源,一旦人运用理性找到了自信与独立,太阳王以神權支撑的光辉形象,就将轰然倒塌。于是,法国国内的种种问题,比如贵族纨绔、军队烧钱、腐败丛生等,自然遭到了强烈质疑,也成了日后人民审判国王的罪证。

     3、启蒙运动越是呼喊自油平等,波旁王朝的统治就越是强势高压。国王也愈发凶狠地迫害新教徒、审查书籍报刊,收税像抢钱、征兵像抢人。结果,民众对君主製的厌恶,同样变得前所未有,自油平等的口号一浪高过了一浪,当愤怒的情绪到达顶点,法国大愅命便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简言之,启蒙运动将欧洲打造得越来越世俗,当人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原来稳居金字塔尖儿的教皇和君主的權力地位的来源,就变得越来越可疑了。

     世俗化就是用日常凡人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与之相对的,就是用神秘主义的宗教眼光来看世界。而人运用理性、去驱赶神秘的过程,则称为祛魅。结果,当世界变得不再神秘,君權神授的崇高和伟大便不知所踪。若有人还想用崇高和伟大说事儿,那就必须运用理性,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行得通了。

    

     这两位就不用介绍了

     那么,启蒙思想家如何才能把启蒙的道理讲清楚呢?当然是用硬核的科学与哲学啊。比如:

     1、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大到天体、小到石头的运动轨迹,就被说得清清楚楚。 2、洛克写出《政府论》,批驳君權神授、世袭君主的荒谬,论证了?府權力的合法性来源,是民众对于个人權利的让渡。 3、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自油市场理论、私有产權理论,以及“看不见的手”,等等。

     启蒙运动所的崇尚科学哲学,就是对人类理性的最好证明。于是,富于理性、并拥有天赋人權的人团结起来,逐渐实现了?治權利的平等。从此,社会取代了教会、议会取代了國王,现代自油泯主的价值观不断生长,这意味着西方文明走向了成熟。

    

     启蒙时代 展示幻灯机的油画 作者:英国画家保罗·桑德比

     但是后来呢?

     摆脱了宗教控制的现代西方文明,真的高枕无忧了吗?启蒙运动的信条真的无懈可击吗?宗教对民众真的可有可无吗?

     人一定是理性的吗?理性一定是万能的吗?科学能解释或解决所有问题吗?人和世界会越来越好吗?发展会永无止境吗?

     实现了泯主就一劳永逸了吗?每个人都具备参与泯主的愿意和能力吗?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还有待于后来者不断用理性来论证、或从实践当中亲自寻找答案。

     4、尼采——上帝真的死了吗?

     所有古代文明,无论东方西方,无不想尽办法将分散的人装入整体主义的框架。不管那是上帝、还是苍天,都在力图从行为到心灵、全方位地罩住所有人,将人固定在尊卑长幼、秩序井然的權力和秩序的金字塔里。而上帝或苍天,则稳居秩序金字塔的顶端,居高临下、掌管一切。

    

     尼采在巴塞尔 大约1875年

     但是,当人类正在满怀信心、大步迈入现代社会时,尼采说,上帝死了,即以往代表着秩序的金字塔坍塌了。例如:

     1、尼采第一次提到“上帝之死”,是在一本名为《快乐的科学》的书里,当时他还有所顾忌,借用了一个疯子之口说道:上帝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是我们杀死了他! 2、后来,尼采在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时,干脆抛弃了疯子的托词,而是从容淡定、直接了当地说:上帝死了,死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好像这应该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既成事实。

     其实,并非是尼采杀死了上帝,而是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世俗化世界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上帝不过是人类的发明。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即这个世界被“祛魅”了。

     而尼采对于基督教的反对,却有着他鲜明的个人特点和独特的推导逻辑。就像他在一本后期的小册子《敌基督者》里说道:

     什么是好?即一切提高人类權力意志的东西。

     什么是坏?即一切源于卑微和软弱的东西。

     不得不说,尼采终其一生所反复强调的,就是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因为他认为,只有權力意志才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其实,尼采对“權力意志”的表述,来自于叔本华的理论——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即存在于一切生物意识之中的“活下去”的意志。

     而尼采认为,只有權力意志,才是生命更为根本的动机;因为无论植物或动物,生命的意志本身就是对于力量的追求。而那些过分强调谦卑、更多关注来世的哲学和宗教,就是对于生命本身的否定,比如基督教。

    

     叔本华和尼采

     尼采不是反道德主义者,而是非道德主义者。在他眼里,力量就是力量。就像狮子猎杀羚羊、鳄鱼捕杀角马,一切都是權力意志的体现,是生命谋求生存和延续的体现,而无关乎道德与否。

     对于尼采来说,同情就是对生命的否定,并会使人失去力量。所以,他才冷酷地说道:柔弱者和失败者当灭亡。

     虽然后人无法得知,尼采写作相关观点时,是否带有种族主义的意味,但这些理论后来却成了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尼采所批判和否定的同情弱者的宗教,恰恰是针对基督教而言的。

    

     右:拥有无数追求者的俄罗斯大名女莎乐美

     但这位红颜知己 还是离开了尼采

     左:莎乐美、保罗·瑞与尼采 摄于1882年 莎乐美手握皮鞭

     也许,对宗教意识淡漠的中國人来说,上帝死了,So what?太阳明天无疑会照常升起,生活今后也同样将原样继续。

     可是,对于千年以来浸泡在基督教传统里的西方人来说,上帝死了却犹如天塌地陷,这将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价值体系的坍塌。因为,上帝是支撑整个西方文明的最重要的基石,若是在瞬间被猛然抽走,那么,一切无疑将变得岌岌可危:

     若失去上帝的终极保障,人便将被迫直面虚无,就像永远面对着一个能随时吞噬自己的深渊。

     若失去了稳定价值的源头,人又将何以生存?人活着,又该去追求些什么呢?

     这也是尼采在1880年代所预见到的,未来虚无主义的前景:

     上帝死了,便意味着将再无彼岸世界,而只有此岸世界;没有本源,只有现象。

     从此,世界上便没有了居高临下、超越感性、说一不二的约束者,只剩下朝生暮死、无依无靠、及时行乐、与野兽别无二致的芸芸众生。

     就好像当老师忽然离开教室,孩子们虽然会瞬间感到莫名狂喜,但在喧嚣欢腾的背后,却一定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和彻底的失序。

     也许,尼采看到了虚无主义的危机,他却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他呼唤權力意志,期待超人(德语übermensch,英语常译作superman,overhuman应更合适)的出现,去直面虚无、战胜虚无,最终成为人和世界的主宰。

    

     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尼采手稿 最末端是莎乐美的名字

     然而,尼采却并非强者,他从小身体欠佳,5岁丧父丧弟。虽然24岁就当上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学教授,却在35岁时因双目几近失明而被迫离职。他不仅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同时还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在他生命最后的11年里,医生在他的诊断书上赫然写着:精神错乱症。

     也许,正是尼采孱弱病态的身心,反而令他生发出种种强權的哲学理论;尼采的著作,在发表时不是无人问津、就是恶评如潮,但在他死后却又家喻户晓、名满天下。1900年,尼采离开人世。他最终也没能呼唤出任何超人,世界却很快迎来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以及世界范围内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油画《罗纳河上的星夜》作者:文森特·梵高 1888年

     现藏 巴黎奥塞美术馆

     5、康德——上帝存在吗?

     上帝死了,大写的人站起来了,但人却不免陷入无尽的迷茫。如果没有了上帝,那么:

     人与人之间如何还能好好相处?

     人如何还能认识真理?如何还能分清善恶呢?

     这些问题如果放在中世纪,一定被上帝包办了。但是现在,就得靠人自己了。康德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枢纽和高峰。作为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康德所建立的基本哲学框架,两百多年以来,至今无可撼动、更无法超越。

     理性的局限性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解决的,是关于人应该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人若离开了上帝,人还能够认识世界、认识真理吗?

     答案必须是肯定的。

     在康德以前,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派,至少吵了一百多年。但康德横空出世,不但综合了两派观点,还将它们整合进一个新的框架,简言之即:

     人为自然立法。

    

     油画肖像 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

     作者:约翰·贝克尔 作于1768年

     康德思想的愅命性在于,反转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比如:

     1、牛顿发现三大运动定律,他说自己是发现了上帝在自然之中预设的规律。 2、而康德则认为,牛顿运动定律并非客观地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他利用先天观念(即知性)、整理加工自然世界的后天经验(即感性),而得到的知识。

     康德思想的核心,是利用知性能力,加工感性材料,从而形成知识,就好像人成了立法者,为自然界颁布法律。

     但是,人有了知识似乎还不够,人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让认知更为系统、更成体系。这才是人的理性能力。

     人通过感性材料和知性能力,所得到的知识,只是些表象,即这个世界呈现给人的样子。而这些表象,则构成了我们知识的边界。理性并不产生知识,它只负责知识的整合加工而已。

     但问题在于,人的知识全都只是一些表象。人类其实无法得知,表象背后的本体是什么?康德将其称为“物自体”。物自体不但超出了人类知识的边界,而且在理论上也无法被认识。

     康德说,如果人类能对知识的边界(或曰表象)感到满足,就能避免很多徒劳无功。可是,人类就是不满足,总是在追问表象之外的本体是什么,这恰恰是理性的源头。

     也就是说,理性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认知能力的冲动,或者说,是想要越界的冲动。就好像人总是想要弄明白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

     1、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始终在探讨的。

     2、宇宙运行有没有统一的规律?

     ——顶级的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霍金等终生求索的。

     3、证明上帝是否存在?

     ——所有神学家动用一切资源,想要证明的。

     而在康德看来,那些真正想要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都存在一种理性的痴心妄想。

    

     但这种“跨界”的冲动,却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有好的一面,能帮助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知识;但它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三种理性的幻象:

     1、对灵魂本质的幻象;

     2、对宇宙本质的幻象;

     3、还有对上帝的幻象。

     灵魂存在吗?上帝存在吗?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思考,却始终没有答案的问题。

     比如关于宇宙的幻象,康德就提出了四个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

     1、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宇宙里有没有不可分割的东西?

     3、宇宙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还是自由的?

     4、宇宙里的事物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这四个问题都很难回答,或者,无论回答“是”或者“否”,理性都能提供同样强有力的论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是理性想要“越界”,而导致的自相矛盾。

     这些矛盾就叫二律背反,即矛盾双方有着同样充分的理由,而理性却无法判定谁对谁错。

     也许,我们比康德幸运,因为现代物理学关于宇宙的起源,已有了得到广泛肯定的“大爆炸理论”。但是,在无远弗届的宇宙学中,每当人们解决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如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其后,便会冒出更多新的问题,而且一定会源源不断、无穷无尽。比如:

     奇点的本质是什么?

     宇宙在大爆炸以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宇宙不断扩张,扩张的尽头是哪里呢?

     等等……

     当人类的已知世界不断变大,那么,未知世界就会伴随着呈指数级放大,更凸显出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康德说,从哲学诞生开始,人类就在思考这类问错了的问题,追问存在的本质、灵魂的本质、神的本质,这就是一代代哲学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且,他们对人的理性能力充满了自信。

    

     如此说来,康德相当于直接宣判了这类问题的死刑,同时也沉重打击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盲目自信。

     所以,到底什么叫做《纯粹理性批判》?

     1、“纯粹”是指不掺杂经验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2、而“批判”,并非批评、指责,而是彻底考察;

     那么纯粹、理性、批判,即康德要彻底考察人的理性,看看理性到底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什么,并且为理性划定界限。

     为全人类立法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要解决的,是人应该如何理解道德的问题。人若离开了上帝,还能够分清善恶吗?

     答案当然也必须是肯定的。

     康德的道德法则,归纳起来就是:

     让你的行为准则,能成为一条普遍法则。

    

     但这条道德法则究竟该如何理解,康德给出了三个步骤?

     1、你应当这样行动,就好像你的行为准则,是普遍的自然法则。

     比如,牛顿运动定律是一条自然法则,是世间万物都一定会遵循的规律。而人靠理性确定的道德法则,也应该像自然规律一样,适用于万事万物,不可以有所例外。

     2、你应当这样行动,任何时候都应将自己和他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当作手段。

     康德是在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能把人当作工具。所以这句话常常被简化为——人是目的。但康德却是在强调,不能将人“仅仅”当作工具。比如: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为了某些目的,把他人当工具。比如出门打车,司机就是你出行的工具,而你也是司机赚钱的工具。这无可厚非。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应该彼此尊重,而不该仅仅把对方当工具。

     3、你应当这样行动,要让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成为普遍立法的意志。

     康德是在说,在确定任何道德法则时,你都应该将自己设想成一位君主,正在为全人类制定法律。当理性告诉你不该撒谎、不该5B,应当成为道德法则时,你就同时为全人类颁布了这条规则。 这也叫自律公式,即自我立法。当一个人服从自我订立的法则,他就实现了立法者与服从者的合二为一。这时,人不仅是自律的、同时也是自由的。简言之即——自律给我自由。

     康德相信,即便没有了上帝,人也能够为自己建立道德法则,因为人有理性。而且,康德尊重每个一人,并把所有人都提升到了全人类立法者的高度。

    

     理性能给人颁布道德法则。这个理性,即所谓“实践理性”,而“批判”,同样意为“彻底考察”。

     上帝真的存在吗?

     前面提到,康德所说的三种理性的幻象分别是:

     1、对灵魂本质的幻象;

     2、对宇宙本质的幻象;

     3、还有对上帝的幻象。

     前文我们简单讨论了“宇宙本质的幻想”,另两个问题则更为关键,即:

     1、人有灵魂吗?灵魂是不朽的吗?

     2、上帝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么上帝是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承认,理性无法证明灵魂和上帝的存在。因为,人无法通过感性和知性,来回答关于灵魂或上帝的问题,而人的理性又太过有限,同样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启蒙时代 约纳斯·桑Johannes Zahn 所制世界地图

     但是康德认为,若在实践理性的范围内,人便可以大大方方地讨论灵魂或者上帝。既然不是在实证科学的语境里,而是在道德领域,理性就可以直接设定上帝和灵魂的存在。

     比如,人在认知方面有两种不同维度:

     1、在现象维度,即在感性和知性能够感知的现实世界,由于人们会受到具体现实情况的限制,往往很难完全遵照道德法则行动,因为当事人不得不首先面对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2、但理性却要求人们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那么,若能在本体维度,设定灵魂存在、且灵魂不朽,人们便能在“无限”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实现理性颁布的道德法则。

     而且,理性也必须设定上帝存在。因为:

     如果遵循道德法则,人们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欲望和情感,甚至放弃个人幸福。但现实中,却并非总是善恶有报,好人吃亏、坏人得利的情况也会时常发生。那么,道德法则便很难得到落实。

     这时,有一个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就十分必要了。因为只有祂才能保证,按道德法则行动的人们,就算今生今世没有获得福报,也能在来生得到幸福。

     即理性要求人们道德,却无法保证幸福;要确保福德一致,就必须预设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简言之,理性必须设定灵魂不朽、上帝存在、意志自油,才能确保人们遵循道德法则。因为反之:

     如果本来只有短短几十年的人生,死后又是一了百了。那么,许多人就会因为各种现实考量而放弃道德要求。然而,

     若你能相信,在冥冥之中有更高的意志需要敬畏;相信生命的意义,不止于肉身的生老病死;相信心灵的自油,大于现实的利益;相信灵魂将永远不朽;相信上帝必然将主持公道……

     人们才能获得极大的动力,去尊崇理性所订立的道德法则。

     康德其实将他的论证,从道德领域延伸到了宗教领域。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先是将上帝请出了他的哲学体系;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又把上帝请了回来,这也被称为道德神学。因为:

     康德要为理性划定界限,从而为信仰留下地盘。

    

     康德的作息時間表 也叫康德鍾

     他每天下午3点出門散步 时间精确到可以用来對表

     康德的道德神学,与传统基督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

     1、传统信仰是先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上帝为人类颁布了一系列诫命,从而产生了道德。

     2、而康德的思路正好反过来,他先从人的理性里推导出道德,然后再从道德里推导出宗教。

     康德先将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作为公设,就好像数学的公理;而后,又祭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个大杀器,认为德福一致,是一个属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于是,德性与幸福,便成为一种因果关系。所以,善良的人们便重新找到了信靠,他们只需要相信,上帝一定会按照人的德性来分配他的幸福。

     康德甚至认为,所有宗教,本就是把人类通过理性认识到的道德义务,视作上帝的律法。

     他实际上是在说,即便人离开了上帝,同样必须有敬畏、有持守、有担当。千言万语、如果归结为两个字便是——自律。所以,学术界才一直都保持着以下的共识:

     宗教并非是盲目产生的,而是有一种理性的根据。

    

     6、信仰之不可或缺

     当最根本的信仰问题得到解决,西方文明中的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比如:

     1、?治。霍布斯用契约论讲清了国家的逻辑,并不是当權者代表上帝行使使命,而是他们获得了國民權利的让渡,国家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國民的幸福。

     所以,世俗國家都不必再假装高大上了,它不过只是一个管理机构;所谓?治,本质上就是管俗人之间分蛋糕的事儿而已。

     当利益分配成为國家?治的常规,國家的?治神圣性便大打折扣,國民的授權和分配公平,便成了?治合法性最直接的标准。

    

     描绘法国大革命的?治漫画

     2、法律。相比传统社会,法律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当统一的教会失去了權威,宗教就成了私人事务。当宗教退居二线,法律便成为调节民众行为的关键。在中世纪人人都离不开牧师,而现代社会则是人人都离不开律师。

     在纷繁复杂、规模巨大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孤立而陌生,但对于独立且平等的人来说,不必相互了解内心是怎么想的,大家都只要管束好外在的行为就好。而这正是法律所擅长的。

     于是,在现代社会,法律便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接管了國家、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全部领地。

     3、市场经济。亚当·斯密指出市场经济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而这就是无数匿名者通过交易而形成的庞大网络。

     无需国家權力的插手,市场就会形成自发秩序,让经济自成体系、规模暴增,于是出现了國家和社会(社会包括市场经济)的二元并立。而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保障是法治,只有借助法律,市场才能健康良好地运转。

     在现代社会中,无数独立、平等的个人,再也不用被装进神秘莫测、秩序森严的宗教或封建等级的金字塔里,能够自主自发地形成由法律所规范的网络型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秩序的特点与古代相比,即上下等级的纽带越来越弱,而在法律规范下的四处开花、分散自油的网络秩序,却显示了巨大威力。

     既然是平铺的网络,就没有绝对的中心,而网络结构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是可自油扩展和无限延伸的。而现代文明,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演进的。海洋文明也好,全球经济也罢,抑或席卷世界的互联网时代,都是由无数的节点所汇集而成一张巨大网络。

    

     那么,上帝究竟存在吗?我们是否依旧需要上帝呢?

     当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让人类理性感觉不可一世、无所不能;而掌握了巨额财富、尖端科技、手握大權的顶级精英们,往往将自己看成上帝,误以为他们能操纵一切、甚至统治地球了。那么,宗教、信仰和上帝是否该识趣地乖乖退场呢?

     自从16世纪大航海以来,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國,这些國家依次走过了飞速发展、大国崛起之路,世界经济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爆发式增长。但一代代智者哲人,无论休谟、还是康德,始终在苦口婆心地警告世人,人类理性的局促与有限。

     而在那些尚未走远的历史中,无论法國大愅命、还是两次世界大战,无不在用血淋淋的事实向人类昭示,如果背离上帝的启示,不再保持谦卑,如果一味迷信科学、理性、力量或權力,将会付出多么惨痛代价。

    

     伦勃朗名作《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作于1632年

     也许自大愚蠢的人们,会给出无数上帝不存在的理由,比如,世界永远无法杜绝天灾人祸或不公不义。从人类有限理性的角度,他们的种种证明,也许都不无道理。但若从信仰者的角度,它们所反映的,却不过是人类理性的傲慢:

     智慧有限、难免一死的尘世男女,竟敢用自己那点可怜的逻辑去规定上帝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若上帝无法被他们感知、或不合他们的期待,就铁口直断上帝并不存在。这难道不是一种典型的傲慢和无知吗?

     而对信仰者来说,上帝存在与否,只有通过启示才能获知。也就是说,这并非有限的人类理性所能把握的对象。

     因此,上帝存在根本无需证明,它或者来自于启示,或者不证自明。如果你不信仰上帝,那么,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和狂妄;如果你根本没有能力获得启示,你又凭什么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呢?所以《圣经》中说:

     愚顽人的心里没有上帝。

     至少,我们该牢记于心的是:占据着人类文明高地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除了雅典、还有耶路撒冷;除了理性、还有信仰。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对康德有过一个非常精彩的论述: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里,扮演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大力士,坚决地将上帝请出了他的哲学体系。但你们以为故事会就此结束吗?绝对不会。在一场悲剧之后,一定是需要一场喜剧的。

     因为,当康德转头看到仆人老南佩的脸上挂满了不安的泪水时,便忍不住想,善良的老南佩一定需要一个上帝。于是,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又坚决地将上帝请了回来。

     因为,对于世界这条大船来说,只有上帝存在,人类社会才能承载高尚的道德、善良的人性作为它的压舱石和定心丸。托斯托耶夫斯基说:

     如果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生,那么,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否将意味着道德的崩溃、秩序的瓦解、人性的败坏?一切禁忌都仿瞬间烟消云散,而人们任凭做什么坏事,都将会毫无顾忌。

    

     艾伦·拉姆齐绘制的大卫·休谟像 David Hume 1711-1776

     左图作于1754年 / 右图作于1766年

     休谟与康德一样 终生未婚 但他却是个广受欢迎的Mr. Right

     想想悲催的尼采吧。他终其一生,都在忙着与基督为敌。所以,他不但从未获得过幸福,最后还成了疯子、百病缠身、英年早逝。而他的哲学,甚至呼唤出了纳粹这头恶魔。显然,他的心中只有恨、没有爱。他永远都无法获得上帝的祝福。

     那么,当今米國的某些泯主黨人呢?他们不断煽动仇恨、鼓动曝力,摧毁传统、撒谎成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毫无底线。可以肯定的是,当今世界上诸如此类的敌基督者,同样得不到上帝的祝福,他们将最终身败名裂、被历史唾弃。

    

     康德晚年有本著作叫做《论纯粹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专门探索宗教与人类认识的整体性问题。康德期待一个理性的上帝,能够将必然与自由、科学与道德等对立的问题整合起来,将世界统一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而所有这些问题,最后聚焦成了同一个问题,即:

     人是什么?

     人的本质,是整个康德哲学的最终落脚点。康德探索知识、道德和信仰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理解人的本质。其实,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在回应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铭文:

     认识你自己。

     睿智而严谨的哲学家,即便如康德般赋予了人类理性以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荣誉,可是当哲学论证走向极致时,依然无奈于人类理性的局促和有限,只得紧急呼唤上帝前来救场。

     就连康德在关键时刻都只有求助上帝,那么,何况你我呢?也许,这正是人类理性有限性的最好证明。如果没有上帝,人类将永远无法仅凭自身的力量挺立于宇宙之间。

    

     太阳系于银河系中 无论体型或位置 都相当不起眼

     地球在太阳系中 也是一颗最最卑微的行星

     那些自以为世界中心的人 正应验了:越无知 越自信

     海涅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

     我的朋友打碎了格兰登堡一条大街上的所有路灯,然后他在黑暗之中,发表了关于路灯必要性的演讲。 那么,康德之所以先在理论上赶走上帝,正是想要在实践中证明,如果没有上帝,人类将会多么得举步维艰。

     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就是人类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必然宿命。因而,在康德无数枯草晦涩的哲学论证中,才出现了一句相当富有诗意的句子: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经常地、持续地反复思考,就越令我们心中,充满历久弥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而文艺复兴的干将伊拉斯谟也说曾过:

     心灵懂得,理性所无法了解的。

    

     伊拉斯谟Erasmus 著有《愚人颂》In Praise of Folly

     在宗教高压盐论限制的时代 以嬉笑怒骂揭示现实的悲剧

     不得不说,宗教思维正是所有人类文明共同的起点,它也是任何文明得以维系发展的道德支点。科学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不但不会相互对立,而现代科学正是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两者共同孕育的文明成果。(参看《现代科学从哪里来》)

     最后,请容我借用《圣经》的表达方式抒发一下近来的感受:

     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即有限又愚蠢;而人类却往往越无知、越狂妄;反之,则越博学、越谦卑。

     所以,一个无法认识上帝的人,必定是愚顽者;他们无法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同样得不到上帝的祝福。而一个不信神的民族,也将注定多灾多难。

     -- END --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李筠· 西方史纲50讲》作者: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2、《存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作者:康德。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者:尼采。4、《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作者:周濂。

     转自好奇的芦苇 作者 钱立峰 Jennifer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compo@mail.com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华尔街俱乐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