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记】泽雅:岁月的碓杵
2018/9/16 9:35:44 王剑的角度
王剑私家地理
旅记集
梦回廊桥(2015-9-6)
遥远的乡愁:浙江古村落巡礼(2015-9-20)
楠溪江情书(2015-10-14)
最后的江南(2015-10-30)
家路悠长——记金温铁路(2016-1-23)
重返天姥山(2016-6-18)
飞越舟山群岛上空(2016-8-28)
文兴桥记(2016-9-16)
杨梅熟了(2017-6-14)
流浪到淡水(2017-7-9)
秋冷四明(2017-11-25)
煮海人:浦东水乡散记(2018-1-29)
图文 / 王剑(国信证券)
最初知道泽雅,是在祝勇的散文集《江南:不沉之舟》。我买到的是2004年的版本,最后一篇是《泽雅纸坊》,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温州山区一个叫泽雅的古镇,那里的乡民还在用古法造纸。
而后,又在其他文献中知道了泽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其实就是四个水碓,旧时用水力推动转轮的一种设备,古法造纸中有些工艺需要转轮。我对乡土地理有着深厚的兴趣,于是也觉得今后有机会时应该去那里走走。
泽雅是个很美的名字,仿佛少女的芳名。然而,这一名字却只是来自雅化的结果,并没有字面含义。该地原名是寨下,据说是山上有寨,还有土匪。中国很多地名取得很随意,庙前岭下之类的,很多深情的含义只是后人的附会。但经当地言的同音字雅化后,寨下成了泽雅。
我来到这里之前,起先并不知道这里的风光和地名一样美丽。原本,我只是为水碓和古村落而来,没做太多功课,只知道泽雅,只知道古法造纸,以及在文献和网络上见过的四连碓和梯田的照片。
01
国保四连碓
朋友是地地道道的泽雅人,开着车带我驶离了温州市区,钻进了市区西边的深山。这是雁荡山脉,它从北边的乐清县海边拔地而起,向南偏西方向漫延,把温州活生生隔离成了海岸线上的绝域,古时难与内地相通。山脉自北向南形成了北雁荡、中雁荡、西雁荡、南雁荡等一系列山海胜境。泽雅就深藏在这片深山里,位于西雁荡附近。我们首先到达的是泽雅水库,天空放晴,蓝天绿水,但在浙南山区并不少见。没多停留,我们就继续再沿着水库向山中行去,沿着盘山公路不知道绕了多少圈,很快就来到了四连碓的溪对面,我们在国保碑边停下了车。
公路离溪面有十来米的落差,刚好能看到对岸四连碓全景。有几个摄影者在溪对面拍摄四连碓,可惜时间不对,四连碓刚好躲在阳光的阴影中,拍出来的效果不甚满意。为了寻找更好的角度,我们在路边找到小径下去,来到溪边,隔着流水观望四连碓。
四连碓分别藏在四个小房子内,四个小房沿着溪流错落排开,其位置恰到好处,仿佛轻挪一下都会破坏整体的完美。旁边就是几个小型瀑布,溪水欢腾而下,在下方形成了一个深潭。可惜昨日暴雨,今日水色略有浑浊,整体呈粉绿色,未见文献上的碧绿。
意犹未尽,我们再次上车,驶到溪对岸的四连碓景区门口,沿着溪边小径,走到四连碓中间。近处一看,水碓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水流推动转轮,转轮上有拨板,拨板拨动碓杆上下摆动,碓杆的杵就用来舂米。当然,泽雅的水碓舂的不是米,而是处理过的竹子,舂碎了用来造纸。只可惜,这几处列为国保的水碓已经停用,转轮停在那里,只是依然有水流流过,发出清脆的回响。
文物分死活。活的文物,是指依然履行着它原有功能,比如离此处数十公里外的泰顺廊桥,依然像始建时一样为旅人通津、挡雨,甚至如泰顺仕水碇步,除了边上多一块国保碑外,一切和最初建造时一模一样,乡民依然从上面像踩琴键一样轻盈而过。而有些文物死了,只是保留其躯体供人瞻仰而已。很可惜,四连碓好像是死了,因为它不再转动了,碓杆上长了厚厚的青苔。有两个木匠在给其中一碓换上新的碓杆,很粗壮的一根木头,是槐木。因此,这些文物稍作打理其实还是随时能转起来的。
我们再次驱车往山中行去,又不知绕了多久,到达山顶一个叫黄山的小村,朋友说这里有一家有名的农家乐,可惜主人不在,不能招待午饭。我们继续行驶,又到了另一个叫北林垟的村庄,终于有一户餐馆开着,于是停车吃饭。午餐是野猪肉和炒粉干,配一壶岩茶,味美至极。
02
岁月的碓杵
出了北林垟,换条路往山下行去,路过泽雅的梯田。水稻尚未成熟,满眼碧绿。一座旧式民宅落在梯田的山脚,把田园风光点缀得恰到好处。我们继续往下山行,直奔造纸的古村,想亲眼看到实际运作中的造纸坊。
首先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村子,朋友首先看到了几个造纸坊,我们停车走了过去。村子的新房不少,从房子样式来看较为富裕,还有一幢高大的教堂。而在教堂跟前就有几个造纸坊,有人在劳作,这令我们心中一喜。
屏纸,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古法造纸术的活化石,历经十多道全手工的工序,与《天工开物》所述的工序几乎一致。先是把竹子砍下,去叶,放到腌塘里用石灰泡。泡上一年,熟了,取出来洗净,晾干,然后用水碓舂捣成绒状,称为“纸绒”。再经过一系列工序,最后在纸槽中,用工具捞上来就是一层一层的,晾干即为纸,再整理出售。这种纸品质不佳,几乎无法书写,都出口至福建海边,福建渔民用来祈福,所以这纸又被称为“迷信纸”……
泽雅山区竹林茂盛,水势湍急,乡民利用这样的天然优势,家家户户造纸,造纸成了其经济支柱。目前,村里仅有十几户人家还保留古法造纸。我走到造纸坊前,看到两位村民正在捞纸,一次捞上来一层,放到旁边的纸堆上,一层一层往上面放,极其枯燥的重复劳动,也不知一天能捞多少。朋友用方言和他们交谈,问水碓在哪,他们指了一条小径。虽然同属吴语,但我几乎听不懂温州方言。做着枯燥的重复劳动,但他们是笑着和我们说话的,那笑发自内心。我们按照他们的指向,沿河边向上游走去,穿过一片泡着竹子的腌塘,里面存着褐色的水,有臭味散发出来。还没到水碓,已经听到了碓杵敲击的声音。
进了水碓的小房子,我终于清楚地看到了水碓的运作。刚才是死的文物,现在是活的,它运动着,像几百年前一样运动着,水流推动转轮,转轮推动碓杆,碓杵捣击着下面的竹碎,捣成纸绒。一个阿婆坐在碓杆边,不断地把纸绒往碓杵敲击处推,节奏与碓杵敲击一致。敲击产生巨大的声响,但却没有令人不悦。阿婆也是笑呵呵,朋友用方言和她交谈,最后他也干脆坐到碓杆边,和阿婆一起把纸绒往里推。而后,他又拿出手机拍摄,还让我多拍点,说这些场景不久后或许将绝迹了。
面对运转的水碓,我遥想,他们的这个姿势保持了几百年,或许还更长,代代相传至今。而泽雅,也保持着几百年的美丽,呵护着她淳朴的子民。子民们辛勤劳作,制造了泽雅屏纸,卖给同样辛勤劳作的渔民,带去心灵的慰藉。
这只是历史中简单的一环。但时光终究不会永远静止,像其他很多古代工艺一样,或许终究会被时代遗忘。我们把它传承下来,或许只是出于对祖先的敬意,感恩祖先用最朴素的辛劳养育了我们,又把韧性的血液遗传给我们。
03
山野居民之美
告别阿婆,她依然用真诚的笑容向我们道别。继续驱车往山中驶去,道路上方有褐色的旅游景点标识,显示前方有几个造纸的古村落,且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一是唐宅,二是黄坑。沿着一条小溪向上游而去,溪边不时出现和刚才一样的造纸坊和水碓。直到道路消失在山脚,前方不再是机动车道。我们下车询问,已是黄坑古村。我们走到村中,一座古宅下有几个村民集聚,朋友再次问讯,然后我们一同向山上走去。
这个村落从山脚延续至山腰,山脚的房子很多已换成新式楼房,但山上还是有很多古宅。很多古宅已经无人居住,其中有一幢黄氏宗祠,也已破败,还能看到里面的结构,以及一个大戏台。不远处还有个庙宇,不知供奉何方神灵。民宅、宗祠、庙宇,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江南血缘村落。再加上散落于屋前溪边的水碓、纸槽、腌塘,又织成了一幅纸山村落的特色图景。如今,村民陆续搬离了山沟,向往外面的世界,留下这些遗迹般的古建令人遐想。
浙南的旧式民居,和我们浙中浙北地区不一样。浙中北地区的古民居基本上是婺式的合院,三合院或四合院,四周是高高的墙,几乎无窗,马头墙高耸,成为江南景致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笔。马头墙的功能是防火,这反映了当地人口兴盛,村落中房子密集,为防止火势蔓延而引进了防火墙,形成硬山顶。东阳工匠把防火墙装饰得美仑美奂,竟然成了婺式民居最经典的特征。
但在浙南的深山中,人口相对稀少,房屋散落于山间,间隔大,防火墙并不是必需的。而当地湿润多雨,为防雨而把屋檐设计得格外夸张,伸出墙外好远,形成悬山顶。建材也是使用莽木和原石,显得古朴,而外挑的屋檐又更显活跃,直接反映了山民率真自然的天性,天人合一的审美。房子较少建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多为单体,即使有院落,墙也仅与人齐胸,邻人走到墙边便可与主人交谈,展现了山民热忱开放的心态,与高高的马头墙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温州各区县山区里,遗存了大量这样的浙南民居。
我们下了山,开车返回温州市区。车子沿着小溪边的村道行驶,我望着溪岸上错落的水碓坊,略有几分不舍。不多时便出了山,前方又是都市迷乱的霓虹。连绵的雁荡山脉,恰是岁月的栅栏,在那片静谧而艰辛的纸山中,留下碓杆的轮转,不顾光阴。或许,在这样的一片山林中,祖先会永远守护着我们内心最后的安宁。
2014-9 初稿
2018-9 修改
书讯
王剑新书《回归本源:我眼中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版,各网上书店、线下书店已陆续上架,敬请关注。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出版社微店)购买。
欢迎点击以下二级码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剑的角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