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怀——致敬陈志华教授
2022/1/24 6:56:26 王剑的角度

    

     陈志华

     (1929年9月2日-2022年1月20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与保护的倡导者

     陈志华先生千古!

     本文选自《楠溪江中游古村落》里《山水情怀》篇,作者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先生,配以李玉祥老师的摄影图片。借古及今,谈秀丽风光,谈诗情画意,谈山水情怀。

     山水情怀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左:豫章村 右:珠岸村

     楠溪江流域青山层叠,竹树茂密,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时风景如画,引得多少文人流连忘返。这里是中国早期山水文学摇篮之一。它也孕育了乡邻乡亲们的山水情怀,千余年来涵养着楠溪江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刘宋永初三年,谢灵运来任永嘉太守,他“肆意遨游”,不到一年,在楠溪江留下了许多足迹。他写下的中国第一批山水诗里,有好几首咏楠溪江景色,如“登永嘉绿嶂山”、“登石门最高顶”、“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过白岸亭”、“夜宿石门”等(见光绪《永嘉县志》及雍正《浙江通志》)斤竹涧在楠溪江上游,山深流急,谢康乐在诗里说:“逶迤傍隈隩,迢递步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横溪而过的矴步和盘山而上的石径,现在应该还留着诗人的屐痕。

    

     溪口村明文书院

     乾隆《永嘉县志·舆地》说:“往者谢康乐为郡,好游名山,由是此郡山水闻于天下,天下之士行过是邦者莫不俯仰留连,吟咏不辍,以诧其胜。”在这些吟咏永嘉山水的人里,有萧梁时继谢灵运来任太守的丘迟,他写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千古丽句。乾隆《永嘉县志·名胜志》认为,萧梁时陶弘景的《答齐高帝诏》就写于楠溪江的青嶂山,诗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所以青嶂山有白云岭。同时的《大箬岩记》,则说陶弘景在小楠溪上游的大箬岩隐居,所有大箬岩有陶公洞,附近也有白云岭,不远的水云村还造了一座白云亭。而且说他的《答谢中书书》里描写的就是楠溪江的风光,书中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地方志的记载未必都正确,但可以从传说中体味当地人对楠溪江山水风景的审美意识。)

    

     苍坡寨墙

     唐代诗人孟浩然到过楠溪江,在大箬岩捐财凿渠,筑了两处堤防(《大箬岩记》)。清初学者朱彝尊抗清失败后避难到楠溪江支流珍溪上游的廊下村,他的《永嘉杂咏》诗里有几首写廊下,如《华坛望雁荡山歌》:“登华坛之绝顶,眺雁荡之回峦,云容容兮欲雨,水嘈嘈兮下山。遥岭出没不可胜数,但见哀禽离兽日暝而俱还。” 楠溪江的乡民们,生活在如诗如画的山河之中,受着热爱自然的民族文化的陶冶,他们对山川草木有很精敏的审美意识,很亲切的感情。这种意识和感情,一直渗透进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去。例如塘湾乡绅郑公谔,“读诵之暇,惟以弹琴栽花为乐,遇风日晴和则汲泉煮茗,拂席开樽,与二三知己,啸傲于烟霞泉石间,不复知有人世荣辱事”。(见《棠川郑氏宗谱》)。又如花旦朱伯清,“不乐仕进,志存林壑……凡石、树、虫、鱼、水泉、花药之会心寓目者,咸属吟咏其间。遇风和日暖,角巾鹿裘,从以弟子,徘徊乎山光水色。拂云坐石,手挥丝桐,目送飞鸿,逍遥自乐”。(见《珍川朱氏宗谱·珍川十咏序》)

    

     黄南村

    

     鹤盛溪

     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文气质影响到楠溪江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他们为村落和重要的公共建筑物选择风景最美的地段,他们保护地段上风景的美,并且品味、点染和增益,从青山澄江到老树古木直到一草一花。

    

     东皋村

     点染、增益、亲近,仍然不能满足文士们对山水的一往情深,于是他们着手创建山水的美。楠溪江的“隐士”们大多喜欢“锄园种花,凿池开圃”,布置私家小园林。《乐安珍水朱氏宗谱》载廊下村朱映峰“隐居歌”道:“非士亦非农,半耕还半读。傍山数顷田,临水几间屋。筑园又凿池,栽花还种竹……花自吐清香,竹亦言芳郁。池水漾芰荷,园蔬借苜蓿。”明代中叶,花坦村的朱逊,“家颇饶,经营堂构,余址凿池开圃,种花养鱼,以为宗戚朋旧壶觞吟咏笑傲处”。造园艺术已经很普及,并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时已经有了叠石假山技艺,明中叶花坦朱闇轩有“石假山”诗。(均见《珍川朱氏宗谱》)楠溪江小小的村落里,有别处很少见的大型公共园林,池沼开廊、花木扶疏、亭台玲珑,如岩头、苍坡、鹤盛、溪口等村。这些园林和大自然相辉映,把自然的美引进到家家户户的门前。

    

     图水云村

     对美的极其敏锐的鉴赏力,对自然的亲和感,以及最平实的人际关系,也显现在楠溪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上。那里的房屋和村落非常朴素,所用的是未经斧凿的原木和蛮石,随弯而曲,仿佛信手搭接砌筑而绝少雕琢,以致房屋看上去生自天然,与山川草木一切生命相和谐。但他们事实上经过精心的推敲,原木、蛮石的本性、本色、本形的美被一一发现并且利用,巧妙地配合起来,互相映衬,才达到“清水出芙蓉”的境界。

    

     芙蓉村

     这些房屋,体形很自由,不受成式的束缚,但高低错落,虚实相映,正侧变化,光影对照,非常活泼而统一。粗犷的材料构成秀逸的房子,或许正是农人们胼手砥足却心灵手巧的写照。

     转发自公共号“楠溪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剑的角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