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地支藏干在奇门风水地理学中的应用
2021/3/15 19:09:00 奇门遁甲易学堂

点上面 奇门遁甲易学堂 关注
修行人生、道家修炼、奇门遁甲、风水法术


奇门遁甲易学堂
道家修炼 | 修行人生
奇门遁甲 | 风水法术
天生十干转道场,地化二六护阴阳。阴阳互蕴广含道,融炼一体乾变坤。得道者,阴阳互为一体不分彼此,会于无极。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于地表物质皆有对应。如代表人的十二属相,代表一天时间划分的十二个时辰,代表地域方位的十二分野等等。这些属性、时辰、分野等皆与十二地支相应,说明十二地支在时空场中按时空划分领域,即在一定领域内,所有信息分布与调整都由某个地支来管。而人与地支的相通,决定了信息的沟通与遗传。如子女的外貌像其父母,那也是一种信息复制和转化的交汇,形成了新的个体,但其中还留有主体的信息,这就叫异形同源。

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天地组成阴阳。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可分: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阴阳如此大致的分类。但若想继续查找细微的物体,光靠大概的分类是不行的。故而古人又进一步以天干为经,以地支为纬,把天干地支划画一个坐标系。在这坐标系里还有坐标系,形成立体多维的空间。无论从哪面看,也无论在寻找谁,通过天干地支就能一下找到对应点。天干与地支的匹配构成了古代历法的基础,六十年为一轮运。在六十年当中每天的天干配地支都不尽相同,预测者可以把种组合纳入坐标当中从阴阳、五行等方面,判定每天发生的事的吉凶。每件事物的表面结果为阳,内部为阴,阴生阳成。只有找准阴生,才能把握阳成,知其雄,而守其雌。如此追根寻源,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主动的去引导阴来改变阳。老子曰:“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也。
天干与地支相比而言,地支更贴近人类,而地支潜藏着天干,为事物发展的另一条暗线。当弄清地支内遁藏的天干是如何组合的规律后,对地支所包含的深义就会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阴阳互生干支配,阴生阳成表里藏。相合互变伪暗真,干支魂里藏天机。地支藏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十二地支分成三大板块:子午卯酉四正,寅申巳亥四孟,辰戌丑未四季。
子午卯酉的纳干为固定的,子藏癸,午藏丁,卯藏乙,酉藏辛,四天干都为阴。其中子为阳水藏阴水癸,午为阳火藏阴火丁,卯为阳木藏阴木乙,酉为阳金藏阴金辛。寅申巳亥:寅藏甲丙戊,申藏庚壬戊,巳藏丙庚戊,亥藏壬甲戊,所有天干都为阳,故寅申巳亥为阳。辰戌丑未:辰藏乙戊癸,戌藏辛丁戊,丑藏癸辛己,未藏丁己乙。
对于辰戌丑未来说,以支而论,辰戌原为阳土,与戊比和,丑未本为阴土,与己比和。然受乙癸丁或癸丁乙之分,便使之无力,而纳入阴中,以尽天地化育之妙,易用之则大。对于寅申巳亥另有规律,寅顺比甲,隔八位到丙,故寅藏甲丙,所以寅为阳。
申顺比庚,隔八位到壬,故申藏庚壬,庚壬为阳,所以申为阳。巳顺比丙,隔八位到庚,故巳藏丙庚,丙庚为阳,故巳为阳。亥顺比壬,隔八位到甲,故亥藏壬甲,壬甲为阳,所以亥为阳。辰戌丑未四支也亦如此,顺逆略有不同。
辰逆比乙,隔八位到癸,故辰藏乙癸,乙癸为阴,故辰为阴。戌逆比辛,隔八位到丁,故戌藏丁,辛丁为阴,故戌为阴。丑递比癸,隔八位到辛,故丑藏癸辛,癸辛为阴,所以丑为阴。未逆比丁,隔八位到乙,故未藏乙丁,丁乙为阴,故未为阴。
其中主要的规律是,除子午卯酉四正固定藏干后,阳支和邻位阳干相比,顺数第八位即是藏干;阴支和邻位阴干相比,逆数第八位即是藏干,即相邻的天干和顺(逆)第八位的天干都为此地支的藏干。再加上阴纳戊土,阳纳己土,就构成了完整的支纳天干表。
在地支纳干中有一个规律就是除四正外,余下八支都为阳顺比,顺数八位而尽纳二干为内;阴逆比,逆数八位而尽纳二干为内。这是什么原因?
天地演化,天干纳于地支,天象地形。天干即天象,地支为地形。天地如此,应对不爽。地有八面来分,天有九方分野,八加一者为九,故合成为纳干之数。阳顺阴逆互为常纲,在天于的表层物质流动是与地支中五行的相生相克互为对应的,隔八位为本支异干,阴阳相互协调,阴中含阳,阳含阴,二十四山中以八分而成四,按河图演绎成洛书的运转规律,颠颠倒而成后天,即天地同宗,体不同,本自通,源出处,化甘露,丰富了地支的内容。既然天干地支不分纯阴纯阳,其中必然包含其它的气物,种种气物的交流转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死不息,生气蓬勃,永不停息。
堪舆奇学万代场,真龙阳宅干支藏。若明其中真意境,不为人地海中天。
堪舆学中二十四山九星图其中包括地支十二,天干十和乾巽坤艮四卦宫,共为二十四山。二十四山中分为天元龙、地元龙、人元龙。天元自相通,四正无顺逆,地元为阴逆通人,人元为阳顺通地,阳顺阴逆隔八位,领数八数支藏干。其中河图对应十天干,阴阳相间,丝毫不爽。同气相求,运之体为河图,运之用即洛书。天一生壬水,地六癸成之。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同为水而互为阴阳。故一六共宗而居北。地二生丁火,天七丙成之,则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故二七同道而居南。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成之,则甲为阳木,乙为阴木,故三八为朋而居东。地四生辛金,天九庚成之,则庚为阳,辛为阴,故四九为友而居西。天五生戊土,地土己成之,则戊为阴土,己为阴土,故五十同途而守中。乾巽艮坤四卦,字字属阳,此是河图的大用。一六同宗,合之为七,奇为单为阳,故乾属阳。河图二七同道,合之为九。为单为阳,故坤为阳。河图三八为朋,合之为十一,为单为阳,故艮属阳。河图四九为友,合则为十三,为单为阳,故巽为阳。所以乾巽艮坤四卦宫为阳。在奇门堪舆学中,二十四山九星把天地人加以细致的划分。
天可通人地,人地不通天。天地有通道,藏干纳支中。
地支藏干在奇门堪舆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地支藏干把大场的气运转换过程完全的显示出来,利于对气运走向的把握。
2、地支藏生物场源的终始性,使地脉与之相应,生成气机。
3、地支藏干隐秘性使地脉的气穴积聚成形,并不易泄露,保持于地表之下。
4、地支藏干还可以把事物的本质描述,便于在堪舆点中把握住主线,不被外型所困扰。
5、地支藏干还可以更全面深入的揭示地脉中气运的成份及含量,来加以事物的配合、相交、互换。
6、地支藏干能更好把握住气运的走向,在气运未交之前作接气引运的准备工作。
7、地支藏干把先天之气引于后天之物,应于人事变化,取有利为用。
8、地支藏干气势的形态划分种类,使堪舆学中的脉络清晰,在实际运用要加以区别和判别。关注公众号:奇门遁甲易学堂
是非只因内线乱,藏干寻支归本家。一顺二吉三富贵,却指生弘笑世人,只须分清天与地,你中有我是乾坤,乾坤造化堪成就,天干真伪分阴阳。
在堪舆学中气机运转的走向呈大概有一些规定,但是世间事错综复杂,要想通过天干、地支、飞星、八卦、九宫的布局来分析判断事物,并准确无误的话,必须弄清楚每个定义的内涵。每个地支都代表不同的人、方位、事物,但这事物的表面由地支来表达和操纵,而实际上,是由天干和地支共同协调完成整体运作的,要把握这种动向的规律,必须对其本质进行探讨,为变化无形打下基石。气运的走向决定了人世的吉凶兴昌,如能及时把握气运则会时来运转,发运旺丁。人们常说时来运转,时来是有规律的,运转也是有规律的。天地气机的运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把握它,利用它,调节它。能量源的吸收与迸发创出奇迹,这不是神话,而是一门古老而高深的玄法。玄中生法定气数,运转时福寿开。
地支中隐藏的天干即为地表天地之灵的分布与吸收之处一一流露出来。在地表分布的气机形成生气勃勃的生长发展区,在区域的生活中可以借助藏干的力量找出出气口,净化增加人体的内外气机的生度。就堪点龙脉时,脉道多射,但要找到穴点的正中,地支中的藏干就起到了作用。.
天象地应,地支纳藏干精,其隐秘性正与穴位隐而不露相对应。穴点的位置,通过隐位于不起眼的地势中。大智若愚,真正的真气是不易于露出地面的。在灵气四射的周围,必有奇异的人文景观。精于此术的人一看便知心与之相应,便能一下子把握主线。天象演义,地支化成。追根寻源,方可制化。天成地就堪造化,地灵山秀水成河。天体的运转,章规有度,犹如形体优美、凹凸有致的少女,丽质天成。在堪舆学中得地的地支旺于五行,其气运之大广为世人所不易接收。空间对人事的信息随时都可以改变频率,把握天机道的精华,才能明确的探知地脉道的本质。地支纳干的阴阳重组结合,天地人三者的信灵、信息,使自己始终处于清明状态,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意境的升华。这可以超过任何文字描述,把有形之物幻为无形之体。顺为凡,逆为仙,人在中间颠倒颠。
在气运相交时,物体的内在变化正在形成。一个事物的形成不是瞬间完成,其内部内核慢慢导引变化,在时运一来,马上与之相应。而明了地支中纳干的顺序就能为接引气运作好各种准备。风水的真正调整不在一年、二年吉祥如意,而在百年大计。在风水调整中若通达天干、地支的对应法则,就会通过及时的相应的调整,及时准确的抓住机遇,以应天时,以和地利。天地人和人中神,仙乐飘扬梦鼓乡。一时敲得金玉来,法归道行在中央。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门别类按各自的能量级别及成份比例等分成不同种的类型,气脉也是如此。大地潜龙蕴藏的气数成份都不尽相同,不同的气脉针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影响。福禄寿全意无双,既然天地本无全,又何必强求事事遂心愿。运气虽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动运程的能力,也会对某些方面形成冲击,这种冲击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圆满性。好与坏之间就如同阴与阳,只要搭配得当,就不会产生负极的影响。可又有几个愿意去这样做。人们愿心当中只有好而没有坏。设想只有阳而没有阴,只有男而没有女,世界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人在五行中,要想跳出这种规律,平常心是关键。如果没有心的摄持,永远只在吉凶祸福中打圈。
地支藏干,把先天之气引于后天之场,应于人事变化取有利为用。先天的成就要靠后天的发挥,如同山主人丁,水主财运。地为固定的,水为流动的。固定的东西要靠流动的物体平衡和周旋,才能把场稳定。天干为天为止,地支为地为流动。一个天干有时可以调动十二个地支流转运旋。反过来,天干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自动来对应人事物。苍天有好生之德,只要你不变,天就会自动与你对应,形成阴阳太极。所以阴阳只有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阴阳。阴阳互换轮常纲,天地乾坤场中央,四周辐射成宇宙,干支相转成道藏。地支藏干中的精华,出于天,归于地,先天之浩然正气经过演变成为后天的灵气,造人化气,为补人之不足,完善人世的真善美。成全别人,为至真。真心辅弼至善,道法自然为至美。天地如此之厚德,作为人子是否能体察一些,能否能效仿一些。先天之气幻化纳入支中,可以根据需要在干支任意选取所需之气,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给堪舆奇学带来莫大的方便。三元九运是真途,同元一气领中路,左右逢源兼为佳,斜角直上是本家。
地支藏干把气势划分种类,使堪舆学脉胳清晰,便于掌握。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八卦、阴阳、九星形成堪舆错综复杂。如果不一一将它们理顺弄清,即使知道其威力无比,也只有望洋兴叹。地支藏干给人一把梳子,顺着二十四山就把其中的血脉、肌肉、骨骼,分别理清。
天上九星飞转,地上山河变幻。作为地脉学的精华是天地对应。地支藏干反映了天体运转生生不息,大地始终如影随形。这才是天长地久。没有条件,没有理由,只有对应。掌握这一点,就会对人事中的一些问题有了答案。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如果静止就会死气沉沉。天体的运动,在于阴阳互换,地支藏干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地支藏干是一种形象的剖析学,反映了物质的多变性、可变性和重组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物质与物质的组合,气机与气机的运化形成了多彩的社会。这本是点化世人不要执着于事物,要分清其内部的本质,就会发现自然之中皆如来。
在中华古老而博大的古文化中,堪舆术是地灵的点化,人世的变迁,运程的转化的归纳与总结。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对应于得运则兴,失运则衰。地支藏干在某种意义上在指点人世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如何去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用在关键时,但绝不是要人们去执迷不悟,只知求生,不知有死。认清物质的原貌,就不会被信息牵着走,东游西荡毫无目标。只有树立自身的目标,不畏艰险勇往向前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宇循物换同根源,幻影天地成物形。
世人莫把花当树,酒醉梦醒趁早回。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3] 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4] 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4]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为荣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以及张治、李东阳等县内前贤的诗文都有记载和吟咏。但是,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些材料记载得比较零散,或语焉不详,或引而不发,对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来略作说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题目是《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与上述文字资料一般性的叙述并不一致。这些资料表述为尹彦德犒劳岳家军。《茶陵州志·义举》(各种版本的)记载说:“宋岳飞讨曹成,道茶陵。彦德谒军门,以牛酒犒军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学士李东阳回乡祭祖,应尹彦德的后裔尹汉琼之请为尹氏族谱作序,序中引用尹汉琼的叙述,也持这种说法:“岳武穆讨曹成时,彦德以牛酒犒师”。但是,尹氏族谱中的彦德小传却是另外一种说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彦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乐施。时,岳武穆王奉命讨曹成,师次火田,公与弟彦尚、彦和以牛酒诣军门犒师,武穆称为长者,赠以诗云:‘富民高义重茶城,能犒行营十万兵。暂写一经光世业,凯旋飞奏请恩荣。’并赠古砚一方、‘一经堂’三字。后杨诚斋先生书以匾,其堂有记载。旧谱中州城旌忠庵镌岳夫子像,亦镌‘一经堂’三字德公。”
这一段文字清楚的记载犒劳岳家军的是尹彦德兄弟三人。为什么在一般性的叙述中只提到尹彦德一个人呢?这可能与古时候所说的父亲亡故之后,“长兄如父”,为一家之主的说法有关系,即尹彦德为兄弟三人这个大家的一家之主,称颂一家之主即是称颂一家,无需再说彦尚、彦和的名字。
2、尹彦德兄弟三人犒劳岳家军的原因。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都没有提及,值得一说。
岳飞奉命追剿曹成而进驻茶陵,事情发生在绍兴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间传说在叙述这一事件时说,岳飞头一天晚上从江西经毛竹坳进入今秩堂乡合户村,在当地私塾先生帮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达今火田镇五门村杉里园,接受尹彦德兄弟的犒劳。其中留下的悬念之一是岳家军将士的早餐应该是在这里吃的。据上述资料称,在岳飞由秩堂移师火田的过程中,先后留下了墨庄、光泉题字,还有过平梅花、与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还记载了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师过茶陵之秩糖(应是“堂”字之误)。向有冬青树大数尺,横生梗道,过难之。忠武师至之夕,树忽直立。”后来,茶陵民间据此将其演化为岳飞一剑劈开穿石门的故事。这些材料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个悬念:岳飞并非如上述资料所说的那样,在不足12个小时的时间里,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间行军,而有一个因事而宜、亦驻亦行、从容行之的行军打仗过程。
再看看尹彦德兄弟是怎样犒劳岳家军的。据火田《尹氏族谱》记载,尹彦德兄弟此番劳军的“详单”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壶酒,两斤大米,另给每人一双鞋。除此而外,尹彦德还入军营宣讲,对岳家军将士作了一番“战前动员”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载,尹氏兄弟的此番义举“令六师之气不战而先夺,其于成功之助盖多矣。”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支部队一共有一万人(一说八千人)。要让这一行人吃早餐的时间、地点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彦德一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这一行人准备早餐,还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犒劳物资,绝不是事前毫无准备匆促行之的结果。这其中隐含的悬念就是:尹彦德兄弟与岳家军之间一定有过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么,尹彦德兄弟为什么要费这么大财力、精力来犒劳岳家军呢?答案只有一个:希望以此获取朝廷恩荣及政府的保护。这是一个富而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乱世谋取自保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没有展开的必要,我下面的叙述可以印证这一点。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几个后续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荣。据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载,当时,岳飞对尹彦德说:“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并且还亲笔题写“一经堂”三字相赠,作为这个宗族的堂号。同时,应尹彦德之请,奏请朝廷选派国子监太学生掌教一经堂,教授宗族子弟。后来,宋高宗又为一经堂题写匾额。淳熙十六年,尹彦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经堂东侧筹建明经堂,宋高宗恩赐明经堂为明经书院。这是茶陵最早的书院。杨万里、杨至、龚用卿、翁溥等人先后为书院题写名字、匾额并撰记。这些人题写的匾,撰写的记后来都散佚不存。一经堂、明经书院为这个家族引来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尊师重学风气和传统,也它为培养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凤、尹谦孙、尹毂、尹岳、尹惟日等进士,使其成为茶陵仅次于谭氏家族的第二大科举名家。明经书院在历代风雨的熏浴中,几经拆建改造,最后成为长生观。1958年,人们又在长生观上兴建火田公社卫生院,现在,又由卫生院改为民房。
其二,岳飞赠送的古砚、诗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谱序》(南宋时期)、《尹氏续修族谱序》(明永乐十六年春)中介绍了两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诗刻于里之湖亭,后以寇毁”。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之后,“家传武穆所赠古砚旧落陈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过李家里,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间低谷的几个小山村。其中有一个山村地域狭小,四面高山环护,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们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区划意义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陇、半冲、冷水井、铜锣坪在内的地方。如果结合历史遗迹来考察它的地域范围的话,所谓的冷水井,应该还包括下大垅在内。民国二十四年实行保甲制度,这一带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命名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这里。
冷水井地处深山老林,偏远闭塞,交通尤为不便。从1992年开始,这里的人开始陆续外迁。现在,冷水井、铜锣坪的住户已全部迁出,山村荒芜,行将为人遗忘。但在历史上,这里曾因为穆和隐居而名闻遐迩。
《茶陵州志·杂志》(明嘉靖版)记载:“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陈文帝时,处士穆和为太常博士,及北隋继统,和隐居教学不倦。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湖南省掌故备考录》记载得稍微详细:“陈文帝庚辰年,处士穆和为大常博士。隋继统,和隐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岁余犹闻朗读之声。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为著其事,勒碑志感。裴寂纠之,遂扑其碑。明初于灰尘蔓草中得之。”两者可以互为印证。穆和隐居冷水井的原因、经过以及他最后的去向,我们现在无从稽考,但以上述记载为主干的传说,却仍然在潞水民间流传,它的基本情节与上述记载一致。据考证,穆和隐居教学不仅是潞水地区的私人办学之始,也是至今为止见诸文字记载的茶陵私人办学之始。在民间传说中,穆和隐居冷水井的故事还有一个留证的实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桥的小石拱桥,传说这座桥是他在隐居期间修造的。这座桥在下大垅境内,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曾经是一条交通要道,经冷水井过攸县,可以北上长沙等地。在民间传说中,过往官员途经潞水,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说的是风水宝地,不可干犯亵渎。实际上,这应该是文官武将过里仁桥时对穆和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自觉行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带与老人闲聊。有人告诉我,穆和隐居的具体地点很可能是铜锣坪。这是一个因地形酷似铜锣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国年间,这里还能看到青砖铺就的土坪、下马石、马厩等遗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这里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旧的青砖。曾经是铜锣坪的居民则言之凿凿的说,穆和在这里某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埋了的护庄宝物,铜锣坪遭难时宝物就会示警显灵。如此这样,不一而尽。看来,穆和可能真的隐居在这里了。
前几日跟几位道友品茶论道时,分享了一个我曾听说的因忤逆不孝死于非命,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颇有感触,也聊起他拜师入门不久就被雷劈的经过,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为震惊。
随 喜 打 赏

长按二维码支持我们
● ● ●
报名参加
【主题】:?奇门遁甲”之“初级班”
【城市】:中国.北京
【费用】:原价9800元,本次 免费!
(现场有免费预测机会)
【报名】:加微信/手机号 182 0136 9981
(备注:报名奇门)
老师公益课上现场随机抽选,现场预测视频!!!
丨改变运势,赚取财富,从报名开始!!!丨
-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图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如涉及版权请直接联系我们!

奇门遁甲易学堂
弘扬中华道家绝学
奇门|风水|法术|修行
▼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加微信
免费获得奇门遁甲基础知识培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奇门遁甲易学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