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望: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2023/4/6 古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艺术成就巨大,文章高妙,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造诣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

《黄州寒食帖》行书墨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
传承过程
940年前,被贬官湖北黄冈的苏轼作寒食诗,次年,苏轼以书法墨迹的形式将其书于纸本,后人称之为《黄州寒食帖》。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最早的收藏记录自河南永安县令张浩开始,1100年,有心人张浩找到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与他套近乎,对他说,我的父亲与令舅李公泽是好朋友,黄庭坚想了想说,嗯,是有这么回事,我确实在李舅舅家见过令尊,于是,黄庭坚与张浩也成了好友,并欣然为之在《黄州寒食帖》苏书后面题跋。该卷后经张浩家族数代递藏,南宋初年其族孙张演在卷后题跋,详叙了其先祖找黄庭坚题跋的来龙去脉,根据收藏印章分析,此卷后被南宋官员洪迈收藏,再往后流传过程不详。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之一
到了元代,《黄州寒食帖》先被元人张金界奴所藏,后进入内廷,被元文宗内府收藏。明代中晚期,该卷进入了人韩世能、韩逢禧父子的收藏体系并经董其昌鉴赏题跋,至清初,先经孙承泽鉴赏,后入纳兰容若家族,清中期,再次被乾隆嘉庆父子纳入内府。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该卷流落民间,被陕西巡抚冯展云所得。此后入盛伯羲、完颜景贤手。1902年,曾有人将该卷携至武昌左宗棠公署,欲献于左氏,左在对方不收钱的情况下,没有接受。1917年,该卷出现在北京书画展上,广受关注。
1918年,颜世清购得《黄州寒食帖》,并于1922年将其售于日本藏家菊池惺堂,一年后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菊池惺堂冒死从火中将《黄州寒食帖》抢救出。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之二
大震之后,菊池仍心有余悸,将中国国宝寄存到日本汉学家内藤虎处半年有余。次年,内藤虎应菊池惺堂请求,作跋文记录《黄州寒食帖》从中国辗转流离到日本的过程。
二战中,《黄州寒食帖》如有天助,幸免于美军对日本国土的轮番轰炸。1948年,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以重金将此贴从日本购回,后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
艺术特点
苏轼是文采斐然,引领一代风气的大文豪,其造诣并非止于一处。《黄州寒食帖》记述了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流离失所,饥寒窘迫的处境。黄庭坚对该诗崇拜之极,称其“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其意为,苏诗像李白诗,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李白。南宋人张演则称其“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摹本局部
笔者以为,该诗在文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简洁流畅,直抒胸臆。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书名为画名所掩,如近现代的徐悲鸿、陆俨少;有书名为诗名和文名掩的,例如蔡元培、胡适、矛盾、钱穆等民国诸文人,其书法造诣皆不俗;也有因为书名掩盖了诗文之名的,如书圣王羲之;唯独苏轼是幸运的,在宋代四大书法家中,既有资格位居书法大师之列,又堪称文豪的,仅此一例。
苏轼尝云: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他在艺术上的“直抒胸臆”。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对文人士大夫而言,自古诗书不分家,直抒胸臆的诗句通过勇敢率真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成就了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其实,回顾中国书法史,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杨凝式的《韭花帖》《神仙起居贴》,李建中的《土母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芾的《蜀素帖》,哪一件作品不是成于直抒胸臆呢?
直抒胸臆的另外一个代名词即“真诚和率意”。无论为文、为诗,还是作书,都是为人,只有真诚的人才可以书写出真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篇章。
历代研究和赞美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的文章不少,有各种赞美的方法,笔者以为,万变不离其宗。
做人,要以真诚为基石;行文,唯真诚能直击灵魂;做事,则以真实为生命力。唯有真诚,才能恒久立于天地间。
书法渊源

北宋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在为《黄州寒食帖》题跋时说,“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意思是说,苏东坡此书,学的是颜真卿、杨凝式和李建中。在笔者看来,具体地说,此书借鉴和学习了颜真卿《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和李建中《土母贴》的行文风格和笔法。
无独有偶,乾隆帝在跋文中也以为,“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中“颜杨”即指颜真卿和杨凝式二人无疑。

北宋杨凝式《韭花帖》
清末文字学家罗振玉在跋文中记录了左宗棠见到此卷后的态度,比较有意思。有心人持此卷找到左宗棠,看到左很喜欢,欲无偿献给左宗棠,左不接受,说:如果卖给我,可以,否则不敢接受。
次日,端方、梁鼎芬等官场和文化界巨头也赶来欣赏《黄州寒食帖》,藏家邀请左宗棠题跋。左宗棠说,“山谷老人谓此诗兼鲁公、少师、李西台之长,某意则法于北海与鲁公”。其大意为,黄庭坚在前跋中说此作师法于颜真卿、杨凝式和李建中,我却认为其师法于李北海和颜真卿。

北宋杨凝式《神仙起居帖》局部
从目前存世文本看,左宗棠、端方、梁鼎芬等人最终没有在该帖上留下墨迹,由此判断,左宗棠因为对该帖的看法与古人存在差异,处于尊重古人的原则,并没有在卷上题跋。这个故事,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左氏人品之端正,也可以使我们从不同侧面去研究该帖的艺术渊源。
笔者以为,以上三家所言《黄州寒食帖》书法渊源皆符合苏轼书法特点,不妨将其合而述之。

唐李邕《李思训碑》
左宗棠所言“北海”指的是李北海,即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其存世著名书法作品为行书李思训碑,现存陕西蒲城县。
其书法特点是,左低右高,遒劲舒展,险峭爽朗。这本来是符合苏轼的大多数书法作品特点的,但该碑在体势上是从楷书过度而来,具刻板之嫌,而《黄州寒食帖》则是苏轼书法中的另类,是从行书向草书过度的一种书写形式,该书更加注重书写的率意性和灵动性,故黄庭坚和乾隆帝在分析该帖师承时,未提及李邕此人及其作品。
所谓,知父莫如其子,知师莫如其生。黄庭坚作为苏轼的门生、好友,对苏轼书法的评价当然是更加准确的。
史上的文学艺术大家,其得意作品往往得之于偶然间,随意时。王羲之《兰亭序》成于酒醉微酣之际;颜真卿《祭侄文稿》写于悲愤之中、情真之时;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当然也借鉴了二者率真随意的抒情方式。笔者将其称作心法,亦即其心法源于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
此外,在笔墨技法上,颜真卿本来就是宋代书法界膜拜的大神,北宋四大家,乃至南宋朱熹等人的书法无不来源于颜真卿。苏轼书法的所谓“笔肥”其实是取法于颜书的“颜筋”,只不过"尚法"的“颜筋”到了苏轼那里,筋骨弱了很多,成了“尚意”的元素。所谓“尚意”,顾名思义,书家不再过分强调法度,而是更加注重神韵和意味。
杨凝式和李建中是介于颜真卿和苏轼之间的人物,其重要贡献就在于开了宋初“尚意”一途之风,用今天的话讲,那就是,二者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苏黄米蔡诸人不过是在此二公的基础上加大了书法改革的步伐,并最终享受到了成果。
杨凝式的《韭花帖》和李建中的《土母帖》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拙中见巧,看似拙笨,实则不然。杨氏的《神仙起居贴》辗转腾挪,率性而为,于疯癫中见精致。

北宋李建中《土母帖》
《黄州寒食帖》于笔肥中见墨韵,字体大小错落,笔划肥瘦相映,拙笔如樑椽,巧笔似燕翅,实笔如墨猪,虚者似游丝。集颜尚书的雄沉厚重、杨凝式的灵动活泼,李建中的似拙实巧,李北海的遒劲舒展于一体。
苏黄米蔡,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集大成者,苏轼则是宋四家中的领军人物,《黄州寒食帖》践行了其“书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学理论,并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宋代尚意法帖。

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王公望,旅美华侨、作家、书画鉴赏家。曾旅居南美、欧洲、北美等地,现定居洛杉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著有散文集《闯荡地球村》《月是故乡明》。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