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洋大臣沈葆桢的祖屋——海外女儿寻根
2023/4/15 古籍

     福州宫巷11号,是创办清朝南洋海军、南洋大臣沈葆桢(文肃公)的故居。

     按照林则徐女婿沈葆桢的初心,这里居住的是其长子沈玮庆及他疼爱的胞弟沈琦的后人。

     如今的宫巷11号,因后代在海内外开枝散叶、原住民日渐凋零。从2021年6月政府开始招标、修缮起,现更是人去楼空。

     现实生活中的宫巷11号宅院,似乎有阴盛阳衰、女性胜过男性的气场。

     在宫巷11号,最具国内影响力的女性,当首推林则徐二女儿、沈葆桢的夫人林普晴(图1)。

     林夫人的父亲、丈夫皆为清朝名臣,她生于1821年8月15中秋夜,1873年中秋之夜,林夫人病逝宫巷家中,享年53岁。有一幅凭吊沈葆桢夫人林普晴的挽联写道: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锦缎夫人分伟绩;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边图皓魄,云裳仙子证前身。

     挽联中突出了林普晴生命中最为辉煌的一件事,就是她啮血作书求援解围,所谓“江右佐元戎”这豪壮的一举,堪与当年张鲁生藉冼夫人张锦缴骑马执剑驰骋疆场相媲美,前后辉映,伟绩分标史册。林普晴生在名门,嫁与名臣,所作所为不愧为名门之女。

    

    图1

     生死同日的林普晴,沈葆桢的贤内助。

    

    林夫人血书碑拓片。位于三落西侧的黑色石碑毁于文革。

     而林家最具国外影响力的女性,目前抑或是年轻有为、已经移居海外的小女生——林璎。

     林璎(Maya Ying Lin),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的“越南战争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的设计者——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21岁,大三学生。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之一。

     获颁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华裔建筑设计师林璎,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邀到北京访问。母女二人专程从北京转道福州,看望住在宫巷11号的姑母张瑞美(适沈祖牟)(图2)。

    

     图2

     1985年在宫巷11号三落合照。前排:左一郑立枚,左二林璎(Maya Ying Lin);后排:左一沈孟璎,左二沈季璎,左三张瑞美,左四张明晖(林璎母亲),左五林潭。

    

    图中的真理钟,以及汕头大学主校门均是林璎设计的作品。(李纾摄于2017年6月)

     平心而论,从林普晴受清朝皇帝诰命到林璎因为设计了“越南战争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上下一百年,沈家女确实不如林家女表现得那么亮眼。

     相片中与林璎并排站的小女生、沈季璎之女立枚业已移居南半球、南洋的澳大利亚悉尼。

     解放后,有多位沈家女从宫巷11号移居海外,其中移居最多的海洋国家是澳大利亚、最多的海洋城市是悉尼。屈指一算,约有3户女儿家(图3)在悉尼安家立业。她们是沈玮、沈蕾、以及图2中的沈季璎及女儿郑立枚一家人。

     沈玮是沈葆桢疼爱的胞弟的后裔,其沈家谱系为:沈廷枫→沈琦(沈葆桢胞弟)→沈咏濓→沈怀清→沈有璂→沈祖格→沈玮和沈暉俩姐弟。

     沈蕾是沈葆桢六世孙女,其沈家谱系为:沈葆桢→沈玮庆→沈翊清→沈觐笏→沈祖椿→沈蕾。

     沈季璎是沈葆桢六世孙女,其沈家谱系为:沈葆桢→沈玮庆→沈翊清→沈觐平→沈祖牟→沈季璎→郑立枚。

    

    图3

     2019年2月,五位沈家女(媳)从左到右:沈季璎女、沈祖格妻、沈祖幾女、沈祖格女、沈祖椿女在悉尼合影。

    

    2019年2月,三位沈家女的下一代(三位悉尼大学的校友),从左到右:沈季璎外孙女、沈蕾子、沈玮女在大学礼堂合影。

     移居其他海洋国家、且限于解放后在宫巷11号住过、但后来移居海外的女儿家还有:沈小菡女儿移居岛国英国;沈祖强女儿移居岛国新加坡;沈亚璎的女儿移居加拿大……

     寻访祖屋

     签押房故居第三落的西侧厢房为沈葆桢卧室,旁有一小门通往西侧隔墙外的签押房(沈葆桢办公处,见图4)。再往西便是两层的饮翠楼。

    

    图4签押房內精致的“缕空花屏”(沈蕾摄于2021年6月)文肃公签押房面对海棠轩,沈文肃初督船政时,丁忧在家,素服办公,僚属人员,在北屋办事休息。庭中有大海棠一株,高出墙外,大可数围,后家人多在海棠下洗衣。屋后有大槐树,三人抱之不合,庚子年前后两树均已枯萎,南方有池,以石栏围之,后移至大大斋。

     沈玮是宫巷大家庭最先来澳洲的一员,也是将“签押房”住户移民到澳洲最彻底的一位。她不仅仅帮助胞弟沈暉移民到澳洲,而且还将父亲沈祖格、母亲陈寄凡移民到澳洲。为全家人在新国度的求学、求职、求房、求医、生老病死操尽心力,其个中滋味唯她自知。

     当她风轻云淡地说出,初到悉尼,中央公园的笨贼不劫财却只看上她身穿的皮衣,则“顺”走了她暗藏在皮衣内备交语言学校的学费款;随嫁到新加坡,被德士司机视为在电子厂打工的“大陆妹”,目的地却是本地人住不起的“Great World City”寓所;回到悉尼,她忙着车载念私立女校(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的女儿去营地练骑马、划艇、辩论、做家长义工,女儿却为身为银行高管的父亲在校园四处照相感到脸红,而这些也只有与她共享澳洲、新加坡经历的堂姐沈蕾能体会一二。

    

    沈玮母女在悉尼大学毕业典礼上(沈玮供图)寻访祖屋

     藏书楼(饮翠楼)1“饮翠楼”系沈文肃长孙沈翊清购建。1899年,沈翊清次子沈觐宸娶新妇孙徽,适逢沈家建饮翠楼落成,新房就设在楼中。沈觐宸诗曰:

     步障明珠鼓吹声,阿爷东国正观兵。

     (适船政提调沈翊清衔命往日本阅操。随员中有六弟沈永清、长子沈觐平。)

     筑楼饮翠迎新妇,拓地看云待馆甥。

     喜气两家全盛日,嘉辰冬至十分晴。

     一书寄与孙莘老,山谷文章自有情。

     饮翠楼,海棠轩西,有楼梯二十余级,楼上前后四间,原为藏书楼。屋顶有露台,可望见于山的白塔和乌石山的乌塔,今台已撤,楼已危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盛夏的一天,一女婴在“饮翠楼”西侧房一张清朝年间的美人榻上呱呱坠地,她是沈小菡(图5)。居住在“饮翠楼”对门(补竹斋)的三伯姆张瑞美等待多时,闻婴儿啼哭声,即高兴地往“饮翠楼”,望着这小生命红扑扑的脸庞,曰:眼线长定大眼睛、高鼻梁、菱角嘴型。可爱漂亮的女孩。

     沈小菡是沈葆桢六世孙女,其沈家谱系为:沈葆桢→沈玮庆→沈翊清→沈觐笏→沈祖幾(沈觐宸契子)→沈小菡→陈罕捷。祖父沈覲笏(配萨嘉玙)在家族“覲”字辈中排行廿四,她父亲沈祖幾与母亲陈玉英结婚的新房也设在楼中,她长兄沈孝先结婚的新房也设在楼中。“饮翠楼”孕育了廿四房几代人在里面学习、生活的美好往事,追忆长绵!

    

    图5 六十年代沈小菡站在饮翠楼露台上(沈小菡供图)沈小菡计统专业统计师,荣获福州市先进统计工作者证书。沈小菡与福州一中的缘分很深,90年代初曾放弃赴美国发展机会,留下支持夫婿的教育事业。她夫婿陈鑫是福州一中资深的生物学特级教师,生物奥赛金牌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三位学生荣获全国生物奥赛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一位学生荣获银牌,分别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后又赴美国深造。她女儿陈罕捷和女婿均是福州一中的毕业生,后赴英国伦敦留学。

     在书卷气如此浓厚的氛围中,她夫妻二人不仅教育出已在伦敦安家立业的金融业翘楚,而且她女儿陈罕捷与夫君在第三代子女的教育上亦初现成效:儿女均入伦敦切尔西区毗邻着丘吉尔首相故居的著名私立小学,儿子9岁参加Junior Math Challenge,即以离金牌一分之差夺得银牌;10岁获Primary Math Challenge, Gold Level;参加全英国初中统考本校第一名;旋获学校唯一的一名最高奖学金Academic Scholarships(学术奖学金)。

     沈小菡一家在伦敦每年都会前往格林威治原皇家海军学院,追思、缅怀当年马尾船政学堂精英学习生活过的地方,表达敬仰之情!

    

    沈小菡站在英国格林威治原皇家海军学院当年福建船政学生严复、林永升、萨镇冰等人下水实地演练处。(陈罕捷摄于2020年)

     寻访祖屋

     藏书楼(饮翠楼)2藏书楼(饮翠楼,见图6)的东侧居住着沈蕾一家。据沈蕾回忆,“饮翠楼”的匾额约90×40cm,呈长方形,以原木整板制成,浅木刻的“饮翠楼”手书呈翠绿色,与楼名相应贴切。匾额悬挂于“饮翠楼”二楼楼宇的正中央,显得十分的典雅和书卷气,令人铭心难忘。

    

    图6 饮翠楼与楼前水井(沈蕾摄于2021年6月)在悉尼,沈蕾靠加班车衣栽培出了一个博士丈夫;沈蕾靠不加班车衣栽培出了一个博士儿子。

    

    沈蕾一家在悉尼(吴昊供图)沈蕾丈夫李纾在自费读博的三年期间,约完成了6篇有关行为决策的期刊论文,并如愿将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期刊选成了能发表他第1篇论文的期刊(图7)。

     选择这个期刊投稿的理由只有一个:在众多相关的SSCI或SCI期刊中,唯有这个期刊有要求作者写一个非常简短的“传记”(biography)。就为了让世人能够在白纸黑字的“传记”中看到以下两句话,他选择了将手稿投寄给JBDM期刊:

     李纾是从中国来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学博士生。他的妻子曾是专业女高音,若没有他妻子没日没夜地在制衣厂打工以支付他的学费和生活费,他绝不可能完成该风险决策的研究。

    

    图7

     JBDM期刊1993年第6卷281页截图:His work on decision making would not be possible without the support of his wife, a one-time soprano, who sews day and night to cover his fees.

     通常论文作者说的“行话”不外乎是感谢某某研究基金资助了其研究,他却要“搞笑”地说:他的研究是完全靠一个专业女高音车衣服资助的。而这个会车衣的专业女高音即是沈家的一个女儿。

     寻访祖屋

     补竹斋

     补竹斋(图8),位于大大斋之北侧、饮翠楼南侧,为沈家私塾之书斋,庭中植竹,遂以名斋,檐前悬丁字帘,月夜风吹,竹影帘动,与朗朗书声相和,自民国后宫巷成立小学(留学德国的沈觐康任校董),学生入学读书,私塾不复存在。

     文肃五世嫡孙、已故诗人、藏书家沈祖牟一家后居于此。沈祖牟一生精于目录版本之学,善聚书,搜罗最富,欲联合同志刊刻《福建丛书》以逝世过早未及实行。

    

    图8

     补竹斋北侧入门(沈蕾摄于2021年6月)

     补竹斋是整个宫巷11号唯一会发出钢琴声的地方。沈祖牟夫人张瑞美擅弹钢琴,文革初期,曾对担心钢琴谱被当作“四旧”的小沈蕾说:“不用担心,我已经把《献给爱丽丝》《少女的祈祷》等谱子藏起来了,唯留下《国际歌》和《马赛曲》这些革命曲子”,并镇定地为红卫兵小将们弹奏《国际歌》而躲过一劫。

     书香、琴声是补竹斋的特色。

     从补竹斋走出来沈季璎女儿的女儿(Jennifer),在悉尼的读书道路就走得通顺。在父亲怀中酣睡的她,犹如母亲怀中抱着的考拉,父母的拼搏给她造就了衣食无忧的读书环境。

    

    沈季璎女儿(立枚)一家在悉尼沈玮女儿(Kareena)就读名气颇大、收费不菲的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她母亲也早早给她报名预注册了这所私立女校;沈玮女儿受过沈蕾儿子辅导数学,她也受过沈蕾儿子辅导数学;沈玮女儿考进了澳洲最古老的大学——悉尼大学,她也旋即考进了悉尼大学。冀沈家堂号《致远堂》的读书精神在长房女儿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寻访祖屋

     观心楼(五间排)观心楼,为第四落,称五间排(图9),楼前栏干作亚字形,它曾经作为沈家的藏书楼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沈家人。

     走廊上与藏书楼直接相接的覆龟亭,几乎抛弃了一切装饰,完全以结构本身来表现建筑的力与美,为明式覆龟亭较为典型的实例。原有匾额“观心楼”为玮庆公(沈文肃长子)所书。设有佛堂,原为藏书楼,族人读书室。后用来贮放祭祀物品,楼下为管家及花匠等住所。

    

    图9“五间排”残景(沈蕾摄于2021年6月)据沈蕾外曾祖父陈遵统(字易园)等编纂的《福建编年史》记载,沈觐平(沈文肃嫡长曾孙),字丹元,号半泉,籍侯官。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优贡。喜收藏,藏书处曰“观心楼”。

     出生在五间排的李力搏是个男性另类。他的“基因”标注是:

     沈葆桢→沈玮庆→沈翊清→沈觐笏→沈祖椿→沈蕾→李力搏;

     沈葆桢→沈玮庆→沈永清→沈觐康→沈絪青→李纾→李力搏。

    

    在后厅“五间排”最西侧的房间内,左一沈蕾抱着刚出生的李力搏在此间坐月子,左二、左三为沈絪青、李舒平夫妇。

     李力搏在福州上小学4年级时,由嫲嫲沈絪青带着去悉尼与父母团聚。在他准备报考纽省的精英中学(Selective Hight School)那段时间,明明工厂里有加班,可以拿双倍薪酬(double pay),他母亲沈蕾却宁可在家里闲着,也不去加班。沈蕾拿定的主意是:第一代移民往往拿自己的苦难经历说事、教育第二代子女要发奋读书,殊不知这种做法会给子女施加多么可怕、可恶的压力。为了不给儿子添加任何压力,她坚决不去赚加班的双薪。

     而结果也遂了沈蕾的心愿。儿子就读的Marrickville West Public School(图10),整所小学就一男一女两名学生考进了精英中学,而这两名学生都是来自福州的第二代新移民。

    

    图10

     念中学的Jennifer去参加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公开日活动,“好高”地对她的同学们说:UNSW数学学院这位接待我们活动的Senior Lecturer是我舅舅呃。(Jennifer供图)

     寻访祖屋

     展望?祖屋正在修缮中,沈宅上下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不知修缮后的她会以什么样的容貌示众。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毕竟,隔壁林聪彝故居(宫巷11号隔壁宫巷10号,是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解放后曾长期征为福建侨委的宿舍。两边人家倒也熟络)里的那只浮雕壁画麒麟经修缮后,被改得面貌全非。毕竟,宅里几乎所有价值的祖宗文物都毁于文革,残留下的只是已经模糊的童年记忆。

    

    图11

     围封中准备修缮的宫巷11号(现26号)沈葆桢故居。(沈蕾摄于2021年7月16日)

     或许,请建筑师、艺术家林璎为这古宅的男主人沈葆桢或女主人林普晴设计一个“想象”作品,是目前能想到的对这个古宅最好的纪念。

     文章作者:沈家海外众女儿:沈蕾、沈小菡、沈玮、郑立枚涵泳编辑整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