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津:“第三届版本目录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谈
2023/4/17 古籍

    

     我们的会经过两天的报告、发言后,就要结束了,我受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的委托,来作研讨会的总结。实际上,这次的会是2011年11月、2014年11月中山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继续。我们的这次会议,总共有160人参与,其中国内学者100人、台北地区4人、港澳地区7人、美国、加拿大、日本8人,此外本校2015及2016级专业硕士研究生30人。参会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为遐龄93岁的沈燮元先生、90岁的王贵忱先生。

    

     沈津先生在中山大学“第三届版本目录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总结发言

     值得高兴的是,研讨会请到了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平秋先生,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先生,他们都是涉及中国国内古籍整理出版两个重要部门的领军人物,正是因为他们卓越的领导才能,使这方面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安先生在十多年中,对全国高校的古籍整理研究执掌帅印,运筹帷幄,硕果累累。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图书馆系统中不遗余力地推行古籍的普查、整理、鉴定以及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十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调研了各地图书馆,最近又把触角伸入佛寺道观,所以成绩傲人。他们分别就古籍整理、保护的过去与今后的展望,作了全面的、极为精彩的主旨演讲。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图书馆领域版本目录学研究的支持,也让我们在座各位进一步了解了当前古籍整理研究大局中的态势。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各省市一级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以及社会上的私家收藏,都承载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历代的各个领域的学者,他们的著作经过了各种兵燹水火等自然灾害,乃至人为的政诒因素的破坏,而保存到今天,确实不易,那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先民的著作,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因为它代表了今天的文化资源以及未来的希望。

    

     最近十年来,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的研究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领域涌现出的了许多研究成果,多受益于新材料的发现,研究方向也向更深的层次扩展。这十年中也恰恰是一些杰出学者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时刻,他们的研究奠定了目录版本学、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使后来的学者受益並成熟。今天在座的有不少图书馆的同仁,他们不仅有当仁不让的保管责任,也有整理、研究及揭示重要馆藏的使命。

     我始终认为中山大学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为与会专家、学者代表提供了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使之了解这个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各位手上厚厚一巨册的《论文集》,集中了70位作者的大作,凝聚了近两年来他们对文献学、目录版本学研究的新作。由于这次研讨会的时间较短,我们只能安排30位代表宣读论文,这都较第一、二届研讨会为多。我想这些论文中有一些是很值得说道的。

    

     在介绍各馆所藏及图书保护的文章中,有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的介绍,从时间、来源、整理、特点、利用等,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这是我们很多大学古籍所以及中国图书馆界的学者不了解的。他们的介绍,也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国内有关出版机构将来进行资源回归提供了重要咨询。

     对专书的叙述文章较多,但重要者如陈鸿森《文献家通考补正》,若没有数十年中对清代学者史料的关注,又怎能指出书中之讹误?小小的一则一段,竟会引出大段细考,陈氏之"订之补之"之功莫大焉,这真正是大手笔做小文章。王水乔《云南大理国写经的发现、整理及研究》,是介绍并研究云南大理国写经的较为系统的专文,对我们来说,它推动了写经的版本学研究,同时写经的装帧及纸张也是值得注意的。

     杜泽逊《论明万历北监本尚书注疏》,是他与杜门弟子从事《十三经注疏汇校》系统工程中的一段成果。说的虽是北监本,但却是不落窠臼、独具匠心之作,它实际上是为当今校勘学提供了一个严谨周密、涓滴不漏的范式。王国良《近代太平广记校勘整理之专著述评》,可以看出王教授真是花了大功夫,将错综复杂的《太平广记》校勘整理之专著及版本搞了个一清二楚,美、日、韩、国内、台北、香港的藏本全都看了个遍。王教授毕竟是老手,写出的文章是自出机杼、戛戛独造之佳评。

     写作善本书志,是资源丰厚的大馆将来必做的工程,它是揭示馆中珍藏善本内涵的必要手段,张波《书志写作的传统、现在和未来—兼论〈书志〉集刊的创立》,述及书志在传统目录学中的定位及其新特征、目前已出版的馆藏书志及其体例特点,当然这也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她也为即将出版的《书志》摇旗纳喊,这个属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又一平台,当可为图书馆同仁提供一个最好的书志发表园地。《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志七种》、《吉林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志四则》,都是写作书志的样式,也可供研究者参考。各位代表拿到的《〈广州大典〉海外珍稀文献书志》,也为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同仁遵照“哈佛模式”写作的尝试。

     论及广东地区的文章如《广东地区藏域外汉籍简论》、《海珠遗珍一一古雪楼印存与清末广州河南地区的文人艺事》、《晚清广州社会阅读演变探折——以广州大典所收蒙学图书为视角》,都是从不同角度去诠释广东地方文献。

     再如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的功能与美学》,那也是匠心独运、与众不同之作,几十年里发表的谈印谱的文章也并无专门涉及版框的装饰性,我们平时所见的各种刻本中的边框极少变化,几乎都是四周单边、四周双边、左右双边。如若没有经眼大量印谱,是很难想像那种文人雅趣及民间风俗色彩在边框中也是可以得以体现的。

    

     沈燮元先生、王贵忱先生出席研讨会

     沈燮元先生,今年九十有三,是上海人口中的"老法师"。他也是当今在世的一位经冬犹茂、精爽不衰的最高年的重要版本目录学家,他30年来很少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然而中山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前两届研讨会他都与会,且是老僧入定,一动不动,认真听讲。最近,南京图书馆在请他作口述历史,这是要尽快做的好事。沈燮元先生曾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的全过程,贡献多多,他向这次研讨会提供了一篇《嵇康集佚名题跋姓氏考辨》,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是以小见大,文章特别指出了几位版本学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版本鉴定还要进行书法的比对及印章的辨別。像这样一位历史老人,我们祝他长春不老,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论文较多,好文章也不少,但我不能一一为之介绍,好在有论文集在手,各位的论文,会后如需修改者,请抓紧时间,在11月底前交与我们,我们还会再重新排比,与第一届第二届研讨会一样,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山大学图书馆为研讨会提供了一个《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容庚捐赠碑帖》的展览,容先生是中大的教授、著名学者,他生前曾向中大图书馆捐赠了2000余种珍贵古籍和碑帖拓本,展览由于空间的关系,只能从679种拓本中选取了部分,而最可圈点的是1934年所刻《中华民国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拓片,碑文为胡适所作,钱玄同书,碑文讴歌抗日将士奋勇杀敌,顽强灭寇的精神,文及书法堪称双璧,可惜的是原石在1935年被毁,原碑拓片也显珍贵。

    

     我们的研讨会还有两个展览,上海的收藏家王德先生及河北的收藏家赵俊杰先生都在他们十多年来的珍藏中选取了一些精品送来展览,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研讨会的内容,也让我们大开眼界,了解民间收藏中居然还有那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善本。尤其是六朝写经及初唐经卷,以及《程氏墨苑》、《琵琶记》、《柳如是画像》等更是展览中的白眉。

     这次的研讨会在今年6月发出预邀请,9月中旬进入程序,会前的一个月,筹备此次会议的特藏部同仁全力以赴,精诚团结,有条不紊地在进行。然而较之以往的两届来说,人员的变数更大,即以会议日程来说,两个星期中,天天都有变化,即使到上个星期六都还在修订。这包括出席代表名单的确认、餐饮的标准、接送住宿、论文的排比打印装订等,由于办公室和技术部同事们的支持,我们终于赶在研讨会开幕之前,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举办研讨会的任务。

     我们非常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编辑汤文辉先生,他为研讨会及时印制并送到了《〈广州大典〉海外珍稀文献书志》及我的一本小书《书海扬舲录》,感谢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殷梦霞副社长赠送给各位代表的《本草日历》及书袋。

     中国的省市一级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院校图书馆时有各种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但规模不大,出席者不多,影响力多不彰显。我以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中山大学图书馆竟然接连举办了两次各100人次以上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豪举,也是中山大学图书馆的一种自我挑战。再过两天,即本月12日,是中山大学的九十二周年校庆,或许我们也可以看作这是向学校校庆的一项献礼。我想起了中山先生为中大所拟定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人们都说图书馆是知识的渊泉,是知识的海洋,在《礼记·儒行》篇中有:“儒有博学而不穷,篤行而不倦”句, “笃行”就是为学既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对于图书馆人来说,我们只有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方能真正做到“笃行”。这也是程焕文馆长多年来所推行的成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程焕文馆长曾希望中山大学图书馆应该对中国以及世界图书馆事业有所贡献,他要求馆内以后每两年都举办一次这样的盛会,这包括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两年后我们一定再有机会向在座的专家学者学习请教。当然,我也想继续套用我在第一届及第二届研讨会的结束语中所说,我们也定当再次邀请各位重新聚会羊城,握手中大。谢谢大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