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宅130多岁的藏书阁:清朝孤本 民国古籍 抗战档案......
2023/4/19 古籍
在浦江县黄宅镇日升村莲塘沿自然村,有个130多岁的莲塘李氏藏书阁,又名“荷花书屋”,它的主人叫李忠东。
藏书阁所在的民居,从外面看毫不起眼,沿着木质楼梯来到二楼,才发现里面别有天地。书柜靠墙而立,内藏清代及民国珍稀古籍数千卷。李忠东将其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岁月的痕迹不可避免,但总体都保存得很好。

“我收藏的这些古籍,大多是祖上留下来的。”李忠东介绍起自己视如珍宝的藏书,就打开了话匣子。他拿出一套经典“大部头”——清代嘉庆年间的木刻本《资治通鉴》,纸墨俱佳,品相很不错,堪称“镇宅之宝”。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遗失4本,目前只剩100本。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他说自己也在想办法补齐。

藏书阁里的硃卷(朱卷),可谓宝贵的科举文献。据了解,以前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考官通过辨认笔迹徇私舞弊,考生的试卷要由誊录人员用朱笔誊写一遍,送交考官批阅,称为硃卷。翻看李忠东收藏的这些硃卷,涉及清代10余位中举者,包括义乌的楼杏春,浦江的季学英、张渌、黄文藻、金爣等。硃卷所记载的内容非常详细,有考生履历、考官姓名和官阶、考生文章和批语等。比如楼杏春的会试硃卷(同治甲戌科),前面写明他的出生时间、籍贯、族谱、考试名次等信息,后面还有他所写的3篇文章。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简直就是个人档案和优秀作文选。

浦阳陈郁的《雪樵诗钞》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木刻本,原本有六卷,现在李忠东保存了前四卷,共有182篇诗文,已经成为孤本。《义门郑氏奕叶吟集》也是孤本,收录在浦江历代典籍文献及文学成果当中。在李忠东的收藏中,清代光绪年间的古籍不少,比如《五经合纂大成》《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皇清经解》《古文观止》《八铭塾钞》等,有的非常罕见。还有《医门撮要》《刺灸心法》《蒐成集》《医醇剩义》《薛氏医按》等中医古籍珍本,都极具收藏价值。另外,莲塘李氏太公留下来的清代手抄本,比如《莲塘钓者塾录》《雕虫小技》《乡党经解证》等,因其特殊的意义,李忠东也格外珍视。

此前,浦江县政府斥巨资出版《浦江文献集成》,李忠东特地提供浦江先贤著述等古籍文献给予扫描影印,将私家藏书分享给大家。他认真挑选了35本相关古籍文献,有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油印本、手稿本、手抄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农田水利、科举硃卷、诗赋文学、天文地理、中医教育、名门祭簿等方面。其中版本最早的是康熙三十六年木刻本《地理青囊天玉经解合刻》(浦江王宗臣注);油墨印刷的《战时浦江县全图》,也是浦江珍贵的抗战档案。
李忠东说,李家耕读传家,素有“呼童早起勤耕种,唤子迟眠夜读书”的祖训。老祖宗藏书如此丰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后人受益良多。他翻开其中一本古籍,扉页上的题字是“古书精义之奥妙,后人切不可忽焉”。他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作为莲塘李氏藏书阁第五代传承人,李忠东爱书藏书,同时自己也写书出书。他年轻时当过代课教师,1993年进入浙师大中文系深造,曾经在其他行业打拼,最终又回到文学之路,从事专业写作20多年,著有一部50余万字的传奇故事书《牛犊集》,并编著了10余万字的纪实性文学小说《抗战岁月中山人》,主编《大禹与浦江》。如今,他和老母亲同住,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在古籍堆里打转,沾染一身书香,对他而言是最大的乐事。
来源:金彩云客户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