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翎:我为书狂
2023/4/23 古籍

买书、读书是我最大爱好。出国、上街,唯一的乐趣就是淘书。有时候不读,看着书们一排排立在那里,高高低低、千姿百态也觉得美。看它们时,可以感觉到每本书中或静或动的灵魂。有时候哪本书在书架里歪了,我就想,这个老先生想见我了吧。于是走上前,打开那本书,往往真的会读到意想不到的句子。常常听年轻人说买了房子后,为装修装璜犯愁。其实,我认为室内通天的书架,是最好看的装璜,有形式有内容,完全不必费神想什么西式或中式设计。
2019年春节初一晚,放弃坐在无聊的电视前,通过网络看了一部以色列电影Love and Darkness(《爱与黑暗》)。故事讲的是以色列建国前夜和建国后六日战争时期的困难生活,那时的犹太人几乎没有吃的。当主人公,那个六七岁小男孩对残酷的现实感到迷茫时,他一个人下意识来到图书馆,图书馆一个胖胖的工作人员递给小男孩一本诗集。

电影《爱与黑暗》中的小男孩
让我羡慕的是他那么小已有拥有真正的书
啊,犹太人是用书而不是糖果安慰小朋友的!更令我羡慕的是在生活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犹太人的图书馆有着那么丰富的藏书,并且随便一个小孩子就可以得到一本诗集!这个画面让我非常感动,想到我在他这个年纪,几乎没有读过真正的书。
五六岁时,我印象里只有一本上海出版的儿童杂志,纸张暗黄,书页已残缺不全,也没有了封面,似乎是妈妈在路上捡的。因为是儿童书,上面几乎没什么文字,大部分是漫画。我的画画技能就始于这本小书,它被我临摹了多少遍已经记不清了。后来,我又有了一本小画书,这个书是有皮的,书名叫《动脑筋爷爷》,有图有字,讲的是一些科普小知识。但是,因为没有什么阅读习惯,反倒是上面的画,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

我一直珍藏的《动脑筋爷爷》
后来我知道它是1964年上海出版的

女儿五六岁时为《动脑筋爷爷》画的封面
记得有一篇是讲霜的形成,画页是淡蓝色冬天的样子,整个蓝色空间里画了一个白色的、呼啸而过的风姨。她非常美,好像还在笑,鼓着腮使劲的吹风。从那以后,我对孤独、寒冷的冬天产生了美丽的幻想。当我独自在家,因为怕黑不敢坐在冰冷的室内而缩到窗台上时,我会一块玻璃一块玻璃看上面的图案,它们都是不同的。然后,专心的用指甲刮窗上的霜花,第一个下手的一定选最漂亮的那块。一道一道的,因为毛绒绒的霜下有一层薄冰,所以指甲划下去不会走直线,一道一道开始是直的,突然在某个点上一转变成了曲线。然后我会小心翼翼把集在指甲缝里的霜沫装在一个小玻璃瓶里,举起来看它慢慢变成一个小水滴。

找到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记忆中我已然将这个画面改造了
但是它曾经浪漫了我孤独的童年
每当这时,脑海里就会出现那个白色的风姨,她使劲吹着寒气,把可怜的小水滴吹赶到冰冷的玻璃上,然后风姨又一点点让小水滴变成美丽的图案。有的像热带的大树叶,婀娜多姿地扭曲向上;有的齐整整的,象站队的军人。我在想,风姨这么干时一定非常开心,她鼓着腮,面带笑容,恶作剧的把水滴们赶到玻璃上的的样子又淘气又可爱,那些小水滴是不是会哭着求风姨不要把它们定住?小小的我,甚至幻想这个爱笑的风姨会不会哪天出现在我面前呢。
还有一个画面就是书的最后,讲春天又回来了,柳树发出了细芽,还有两只小燕子在树中飞。小无知和小问号(书中的男女小朋友名字)又接到了动脑筋爷爷的信,他们欢快的跑在干净的大地上。那时,我在想,小无知、小问号还有一个笑呵呵的爷爷的世界是多美啊!多亮堂啊!多温暖啊!我真想进入那个世界。于是,我临摹了许多小无知的样子。他飞跑时,一腿举起、一腿弯着跑的样子,多美好啊!我画他的时候不觉得冷和怕。

《动脑筋爷爷》最后的画面让我的童年充满温暖
后来哥哥大概读六七年级时,不知道哪来的钱,反正男孩子总有办法得到一些钱。他买了一些山东民兵抗战的书,打鬼子、地道战什么的还有三侠五义之类的。记得哥自己还写过一个故事,那个手写本在他的同学中疯传,后来就传丢了,记得哥为这事还骂人了。但我始终不知道哥在书里写了啥。
哥也爱书,他把这些打鬼子的书都编了号,放在一个长条木箱子里,还上了锁,不让别人碰。木箱子是爸爸装假肢的,那个年代,一般家庭没有书架。读过书后,哥会讲给我们这些小土豆听,手舞足蹈的,还会学着日本鬼子的样,说“巴噶亚路”,一派大哥的样子。
上大学是1983年,学的是装璜专业,大概对应现在的平面设计吧。但那个年代中国的产品基本没有包装,也不需要什么设计。记得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看到外国的商标和图案,感觉陌生又漂亮。我绝望的想,恐怕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么漂亮的设计会出现在中国的酒标上或饼干盒上吧。于是每晚去图书馆,把国内出版的外国标志、商标图案、招贴,临摹了几大本子。

1983至1987年我在大学期间临摹的招贴

这个临摹品只标注了色彩没有完成

大学时的临摹
那个时代没有复印机更不要说照相机,我就是用碳素墨水笔天天在图书馆临。如果是彩色的图案,比较麻烦,我会在临摹时用铅笔标上这个地方是什么色、那个地方是什么色。回到教室再凭记忆涂上,当然与原书有很大差距,如今那个自己装订的精装硬皮本还在我的收藏里。
大约到了大三、大四时,听出国回来的老师讲,原来中国出版的书中那些印刷的名画或海报什么的,色彩或色调根本就不对或不准!我非常迷惑,在心里问,书上的东西也会不准吗?那以后相信什么、学习什么呢?面对自己辛苦临摹的几大本资料,觉得浪费了时间,感觉非常委屈。也想到要出国看看,去哪里?自然是美国。
那时为了学英语从调频半岛体收音机中收听的断断续续的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知道那是一个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但是一没钱二不会说英语,出国几乎是一个荒唐的梦想。
因为没有良好的英语读、说水平,我几乎从来没有想过出国看看,也知道那种访学邀请也不会幸运到我头上。但是再荒堂的梦也有实现的时候,这看起来更加荒堂。但它真的发生了,我非常非常幸运地得到一次机会,那是2013年,我已经47岁,第一次出国进行长期工作,地点是耶路撒冷,时间是一年。
即使是传说中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我也不想放弃这次机会。到了以色列以后,最让我吃惊的是以色列国家图书馆。我记得2000年在国内准备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时,必去北京图书馆,就是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但那时,进图书馆首先要办证,办证自然要多多少少花一些钱,花钱多少,看你选择什么层次的图书。看一些善本、孤本还要开证明信,而且看书的人必须是副研究员以上。出国之前,我没觉得国内这些要求有什么不妥。

以色列国家图书馆
可以吃午餐可以喝水可以带婴儿看书非常方便

一个犹太人可以这样在图书馆呆上一天

独自在角落读书的犹太人
到了以色列,我发现这里的图书馆可以直接进入,让我感觉不可思议。记得非常有趣的是第一次进图书馆,一进门我就主动而忐忑的小声问柜台服务员“怎么办证?”他反问我“办什么证?”。因为那会我的口语特别差,为这句话还说了半天。后来看实在说不明白了,就想厚着脸皮先往里走吧,如果服务员叫住我我就出来,没有办证理所当然不能讲也没什么奇怪的。结果,我真的就进去了,而且一路畅行。
在这里,取书、读书、复印、拍照随便,服务员不会凶巴巴的找茬。刚开始几天,坐下来读书时,总是非常紧张,担心哪里作错了被服务员骂。结果,所有的人都在低头读书,根本没人注意我这个小偷一样的外国人。如果与服务员目光相对,他也总是笑着问你需要帮忙吗?于是,在耶路撒冷的一年时间里,除了讨论、看东西之外,全部时间都泡在图书馆。
我用照相机拍照了250多本外文书,要知道即使是2013年,在中国看到宗教类外语书的机会仍然非常少。尤其是有图片资料的宗教类书几乎没有。在以色列国家图书馆的一年时间里,我知道了桑奇大塔是那么漂亮、马图拉雕刻如此震撼、波斯艺术在佛教造像中的千丝万缕。那时可以下载外语论文的Joster,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尚不普及,我工作的国家博物馆也没有这个网。所以,空闲的时候,不是下载论文就是拍书,那是怎样的疯狂和快乐啊,好像自己在挣一大笔钱!
有了书要读,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在中国却少有人作。犹太人家中一般没有电视,现在手机普及了,犹太人也基本不用来聊天。聊天软件只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人喜欢,喜欢到中毒的程度。大家常说犹太人聪明,语言天才不用说,一般的犹太人都可以说三种以上的语言。另外就是全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却是拿诺奖比例最高的民族。没看过这方面的科学论证, 我不知道他们的智力基因是不是比别的民族强大,但我相信用大部分时间读书来武装自己,才是让犹太人聪明起来的真正原因。
一个有趣又令中国人汗颜的传统就是,在犹太人中评价一个男人是否优秀,不是他挣了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而是这个男人是否读书。记得我读《安妮日记》时,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小姑娘学习和写日记的习惯。这个在地下偷生的犹太家庭,每周大人要定时给孩子上拉丁语和法语课,还要朗读。要知道学习是需要心静的,在那样提心吊胆的日子里,犹太人还可以坐下来学习外语生词和语法,是多么强大的学习传统才能作到的!所以形成读书的传统,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多么重要。
耶路撒冷一年,让我看到犹太人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充分使用。我记得在以色列国家博物馆看到最老的一本书是1691年出版的,其他如1900年左右出版的书就更多了。这些书就开架放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翻阅。遇到这类老书,即使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我也会心怀敬意地打开她,轻轻抚抚摸她的容颜,那种感觉真的是穿越。闻着书上浓厚的气息,好像身在一个古老的大书房里,可以和主人对话。
想想如果一本这样的书在中国的图书馆,我们能这么轻易看到吗?识字读书在中国古代是贵族的特权,但在今天这种特权仍然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好书不再是传播文化的工具,本身变成了一件物品被珍藏起来,拥有这样的古书而不是书里的知识,成为身份的象征。这样实用的读书经历让我对以色列民族肃然起敬,无论现在国际间如何黑以色列,我坚信,历经千辛万苦有了自己国家的流浪民族,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领土,常常受世界媒体诟病的以色列强建定居点问题,那种强硬坚持的背后就是知识的力量。由此也理解了何以在以色列当初建国时那样的贫穷、自然资源那样的匮乏,只经过短短几十年,就变成如今世界上国土最小的发达国家。犹太人真正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的道理。
耶路撒冷一年的工作,对我的意义非凡,它不只是中东一个小国家,对我而言它是世界。从此我知道眼界是多么重要、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是多么重要。于是从2014年结束耶路撒冷工作的48 岁开始,通过现在便利的出国条件我不断自费出国。当然这也是我辞掉北京国字头单位的工作、进入四川大学的主要原因(有寒暑假、有田野考察)。
我已经50多岁了,既然知道走出去、读书是那么重要,我就不能等,我也没有时间等。如今我已经拥有500多本纸质的外语书,全部是宗教类的,包括文字的和价格不菲的图版类画册。它们是2016年以来我在印度、日本、俄罗斯、巴基坦购回的。评价一个国家值不值得去的标准,我就看可不可以买到有趣的书。而我的零级口语,如今已经练就的可以自如交流,甚至2018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我第一次用英文演讲了30分钟。我的人生从50岁刚刚开始,开启我50岁人生的钥匙是那些不说话的书朋友。

从印度千辛万苦带回来的书之一部分
我仍然固执的从世界各地买书,并且只购买纸质图书而不用电子书。电子书的虚无总是让我怀疑它可能是一个骗局,担心某天一觉醒来,就不翼而飞了。每天看着书架上多姿多彩的书脊,是我心安的良药。虽然知道不计成本买书是病态,我还是不能停止这个疯狂。
经常有朋友嘲笑我说:“那么多书你看得过来吗?”我就问:“有的人有了几亿还要挣钱,花得完吗?”。并且我也想告诉人们富养女儿的道理,富养不是给她提供好穿好喝、出门飞机,而是用钱武装她的心灵。舍得花钱让她买书、舍得花时间陪她读书、舍得花钱让她旅行,让她去读世界这本大书。女孩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让我狂让我爱的宝贝们

这种古典装帧的书让我觉得自己像个贵族
《爱与黑暗》让我恍然大悟,病态般的爱书情结,源于我童年、少年时的饥渴。而我的另一个梦想,是建立自己的宗教学专业图书馆,让这个图书馆面向所有喜欢读书的大人和孩子。没有进入门槛、没有哪些书不让小孩读的规定、没有各种不可以……不知道这个荒唐的梦想何时可以实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