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明代版本琐谈
2023/4/26 古籍

    

     明代版本琐谈,这个题目很大。主办方本来安排了两个半小时,我们尽量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全国公共图书馆,有古籍的约8500家,其中90%以上收藏的是明清版本。我们知道,善本与非善本这是两个体系,其中善本的划分是以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界,之前的,称善本。明版书,自然都是善本。

     元代版刻风貌的延续。元刻,多明代刷印本。但也大多号称“元刻”,以壮声势。版本鉴定往往有往上拔高的做法。明代版本的时限问题。以洪武三年和崇祯十七年的明版书举例,顺治间本子也很稀见。历史上朝代更迭时的本子,最为稀见难得,因为存世量低。例如:崇祯十七年,《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少见。

     明代版本的分期问题,可分为三段。正德之前为第一段,嘉靖、隆庆时期为第二段,之后到崇祯为第三段。明代的内府刻本。内府本,有人比较轻视,这是弄错了,因系皇权体系在做刊印,因此用的是最好的纸墨,是明代最有价值的印刷体系。每个时代的官刻本,都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标准。赵孟頫体,软体字,白棉纸,是其特征。大黑口本是明初内府刻本的最大特征。

     南监本和北监本,只是明代特有的状况。例:《周书》明万历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刻本,《春秋公羊传注疏》明万历二十一年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士林重南监,刻本精,是由留守官员负责刊刻。但北监有大量金元底本遗存,足本。北监本特点,粗疏,校勘不精,因为多是太监负责刊刻,学识水平不够。版本,初刻最接近作者,因此宋版书最接近作者的真实原意。要重视早的底本。

     明代内府写本。姚广孝《永乐大典》(明嘉靖内府录副写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明成化十一年内府泥金写本)。姚广孝辅佐燕王朱棣清君侧,消灭建文朝。建文朝四年时间径用永乐年号。《永乐大典》是明代修的大型类书,里面摘抄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典籍。但现存没有原本,现在见到的,只是抄录的副本,存世只有四百多本,10%。原本哪里去了?不知道。修《四库全书》,盖因《永乐大典》多数散佚。《永乐大典》是类书,乾隆朝尚有八千多册。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洋人不懂古籍,见《永乐大典》又大又厚,像城墙砖一样,用它垒工事特别好特别方便,就这样在战火中毁掉了。(金银粉写)羊脑笺书,明中期前的书,很珍贵,没有低于100万的。《皇明典礼》,明建文刻本。建文刻本,极稀见,不低于宋版。三十年来,我只收到了两本,见过的不超过十本。《黄太史订正春秋大全》,明泰昌元年豫章东邑书林王氏郁郁堂刻本,泰昌年号,只有三个月,第二年便开始启用天启年号。因此泰昌刻版极为稀见。

     嘉靖体对中国刻书史的影响。《古今游名山记》,明嘉靖四十四年何鏜自刻本。《宋元通鉴》,明嘉靖四十五年薛应旂自刻本。现在所用标宋字,都是嘉靖体。嘉靖体之后,中国汉字进入标准化时代,可以大批量刷印书籍。不管手稿写得是什么样的字体,刻版出来都是统一的嘉靖体,字体标准化,使得图书可以规模化批量化生产,极大地提高的版刻刷印的速度。嘉靖体在中国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如吴梅有百靖室,黄裳有百嘉室,都是指希望收集到一百部嘉靖刻本。陶缃,董康,都重视嘉靖刻本。嘉靖人把嘉靖体自称是宋体,但实际不是。日本人称之为明体字。

    

     嘉靖本中的别格。嘉靖本前后期的变化。《伤寒论》,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刻本。《新刊唐宋名贤历代确论》,明正德二年宗文堂刻本。正德之前的版本,通通属于稀见版本。万历时期,字体开始变得方正,越往后越方正,到明末突然又变得修长。同治之前字多方形,之后越来越扁。著名的宗教刻本,《道藏》。洪武南藏,明洪武间南京刻大藏经本。三十年收两册。《嘉兴藏》,明万历十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刻本。《永乐北藏》,明永乐十九年至正统五年刻万历十二年续刻本。《永乐南藏》。

     插图本的辉煌。受西方收藏界的影响,我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俗文学,集部又单独分出小说类,带版画的书市场价格都特别高。《明成化说唱词话》,明成化永顺书堂刻本。《新刻增补全像音释古今列女全传》明刻本。藏书票。中国,木面板画。西方,木口版画。

     饾版拱花,凹凸感。《坐隐先生全集》,明万历三十七年,牌记三色。为什么?作不了解答,有魅力。舆图,乾隆时才出现,受西方影响,成为重要的收藏门类。陕西舆图。

    

     明代特有的藩府刻书。《资治通鉴纲目》,明嘉靖三十五年赵府居敬堂刻本。《乐律全书》,明万历郑藩刻本。藩府刻书所用的底本,来自于宫中,是赠送分封给藩王的,底本好,又有钱。故校刻很精。但藩刻较少。分封到河南的一位藩王,专门研究野菜。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为明朝守土,如果遇到了饥荒,我要能找到可以裹腹的野菜,所以在藩府里开辟了菜园子,研究哪些野菜没有毒,饥荒时候可以代替粮食吃。

     文字套印的顶峰。很奇怪,只有湖州这地方有这种技艺,而且集中在两家。凌氏和闵氏,两家有联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新镌分类评注文武合编千金》明版筑居刻朱墨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陶湘有时候说套印本没什么,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又在一篇序言里对套印本大加赞赏。信哪个?都信。文人的话,本来就是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

     金属活字本的出现。活字本全部产生在无锡,而且集中在两家,华家和安家。《会通馆集九经韵览》明弘治十一年毕氏会通馆铜活字印本。《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明嘉靖安国铜活字印本。采用活字印刷,中国人是最早的。这些字来于宋本。黄丕烈言,铜活字本的版本价值仅次于宋版。刻书如果需要一百块版,活字版则只需拼三页,因为可以重新排版。北宋时就发明了活字,但至清代,活字本占比例也不到2%。因为木版适合于小规模印刷,活字本适合大批量印刷。而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书籍商品市场,导致不能大规模批量地制作书籍,活字印刷也没能推广普及。

     著名的书坊:汲古阁。

     钞本的极致:毛钞。《集韵》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五代名画补遗》,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私家抄本的典型:蓝格钞。99%的蓝格钞本,都是明代的。如果遇到一部蓝格钞,你又不确定年代,大可直接定为明代,因为从概率上来讲,这大概是不会错的。

     印谱的出现。艺术印。明代的印谱,留存下来的都很珍贵。其中,前印印谱更有价值,我们要更加关注。后面的刻印印谱,价值就要低一些。《翰苑印林》,明崇祯七年刻钤印本。《秦汉印统》,明万历三十六年吴氏树滋堂刻。重钤轻刻。三堂多刻。

     稀见的大明历书:大统历。大统历存世的并不多,因为它的发售很有时间性,也就每年有几个月是售卖的,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卖了,第二年又是新的大统历了。所以存世的并不多。有位先生收集了不少大统历,后来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现在国家图书馆在大统历方面的收藏应该是国内最全的了,但是也只覆盖了明代大约一半的时间。大统历是一个标准化的书籍。注重标准性,可以成为图书断代的标准器(标准参数)。《大统历》明弘治七年。不要轻视任何断代标准器。

     小话题:南明版本的特殊性。《中兴实录》,明弘光刻本。《妙法莲花经》,南明隆武二年(金粉抄本)。

     问答环节:泥活字,明代的讫今没有发现一本。道光之后,也只有几本。翟金生,泾县制作。

     原讲座记录由张掖市图书馆黄岳年馆长整理,此稿由嘉兴市图书馆郑闯辉做补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