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儒:《通鉴纲目》宋元版本考
2023/4/26 古籍

    

    《资治通鉴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编撰。是书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通鉴目录》、《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资治通鉴举要补遗》,旁采他书,起三家分晋,迄赵宋代周,记叙一千三百余年史事,是朱熹生前尚未最后定稿的一部纲目体史书。随着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导思想,《纲目》亦被后世帝王钦定为万世史法、史家准绳,成为十三世纪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史学著作之一。本文就《纲目》宋元版本情况进行了一番梳理考证,以期推动朱熹著作研究的深入。

     一、温陵初刻及其流传

     朱熹生前,《纲目》尚未定稿,故此未能付梓。卒后,书稿藏于家。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李方子得《纲目》书稿于朱熹之子朱在。嘉定九年,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时李方子任泉州观察推官,遂以此书呈真德秀。真德秀读此书后,认为“人君通此书,足以明德威之柄,烛治乱之源;为臣而通此书,足以守经事之正,达变事之权。盖穷理致用之总会,而万世史笔之准绳规矩也”。真德秀遂复求朱在新校之本,参稽考定,嘉定十一年,以泉州府之余财,募工刻印,阅岁而书成,嘱陈孔硕、李方子作序,是为嘉定己卯(十二年)泉州刻本,亦即陈振孙所称之“温陵本”(泉州别称温陵)。此为(纲目》之初刻本。是年,真德秀易帅江右,临行前上书朝廷,请求将《纲目》书板移送国子监,“以给四方之求”。朝廷允准真德秀的请求,《纲目》嘉定己卯温陵本书板遂移送临安,置于国子监中,陈振孙谓“今板在监中”可证。

    

     真德秀刻《纲目》时,又单刻《纲目提要》五十九卷。所谓《纲目提要》,朱熹《纲目》序例谓“大书以提要”,陈振孙称“别其纲谓之提要”,赵希弁说《提要》乃“存其纲而去其目,如《春秋》之经也”。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提要》乃《纲目》之纲的单刻本。《提要》今已不存,汪克宽《纲目考异》所引《纲目提要》文字,与《纲目》中之文字时有不同,其中原委,拟另文详考。

     温陵嘉定己卯初印本今已不存。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存五十七册,五十九卷,卷四十六至五十一配其他两种宋刻本。半页8行17字,左右双边,白口,板心上有字数,双鱼尾,下鱼尾下有刻工姓名。卷首有朱熹序例,卷末无陈孔硕、李方子所作之《纲目》后序。据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通鉴纲目》条引潘氏《宝礼堂宋本书录》,可推知此本即据嘉定己卯温陵书板印刷。但因其无陈、李两人之《纲目》后序,当是泉州所刻《纲目》书板移送南宋临安国子监后之印本。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卷三所言之南宋国子监刊本,即指此本。

     台湾图书馆藏有《纲目》宋刊本,其著录为“嘉定十二年真德秀温陵郡宋刻本”。笔者将该本与北图所藏宋刊本作一比勘,两书实出自同一书板。且台湾图书馆所藏宋刊本字迹模糊,时有脱损,间有补板,其印刷时间当在北图所藏宋刊本之后,即亦是泉州书板移送临安国子监之后的印本。自然亦非嘉定十二年之初印本。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进逼临安,谢太后降,临安未经战乱,即为元军占领。宋亡,国子监废,而国子监中板库固存。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就其故址改建为西湖书院。西湖书院钱粮富足,又有义田,岁入其租,以供二丁祭享及刻书目之用。至正二十一年十月至二十二年七月,西湖书院重刻修补南宋国子监书板约120种,嘉定己卯泉州所刻《纲目》书板亦列其中,今北京图书馆藏有《纲目》宋刻元修本,即经西湖书院修补后之嘉定己卯泉州所刻《纲目》书板之印本。

     北图所藏宋刻元修本今存卷首及卷1至11, 18至28, 31至35 , 41共29卷,其中卷9配另一宋刻本,卷3配明抄本。现存各卷中,时有数页字体与宋刻本不同,乃元人修补所致。卷首所载神宗《资治通鉴》序、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朱熹《纲目》序例均为后人抄补,非原刻。卷首另载陈孔硕、李方子《纲目》后序,却是原刻。但既称后序,应附于全书之末,宋刻元修本将两后序载于卷首,当是西湖书院重印时所为,得以窥《纲目》泉州刻板之经过。陈孔硕《纲目》后序,今存《纲目》他本均佚,幸赖此本得存,弥足珍贵。

     明初,西湖书院所藏宋元书板移交南京国子监,嘉定己卯泉州所刻、西湖书院修补的《纲目》书板亦列其中。明初诸帝对于监板均较重视,洪武十五年(1382),因国子监藏板残缺,明太祖命诸儒考补,工部督修。后又颁国子监印本书籍于北方学校。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命工部修补国子监经籍板。宣德六年(1431)九月,明宣宗命南京工部修补国子监阙板。今北京图书馆所藏《纲目》宋刻明印本,即宋泉州刻板由杭州西湖书院移人明南京国子监又经修补后所印。

    

     北京图书馆所藏刻宋刻明印本今存57卷,缺32, 40两卷,不载陈孔硕、李方子《纲目》后序。虽然书中元、明修补痕迹历历可见,但基本保存了嘉定己卯泉州刻板原貌。自南宋嘉定十二年刻板至明初,历时三朝二百余年,《纲目》初刻书板保存基本完好,此诚幸事。

     明中叶后南邕管理松懈,书板每为刷匠窃去刻他书以取利,故旋补旋亡,至成化初,会计诸书亡数已逾二万板。弘治初始作库楼贮藏板片,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亡缺者视成化初又过半矣。嘉定己卯泉州所刻《纲目》书板亦散乱不复存。

     二、其他宋代刻本

     自嘉定己卯真德秀将《纲目》刻于泉州后,《纲目》遂流行天下。据《直斋书录解题》、《读书附志》记载,其后又有庐陵本《吉本》及夔本。赵希弁“所藏夔本,为板四千二百有奇,吉本(庐陵本)二千八百,而且无陈(孔硕)、李(方子)二公之序”。

     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分别藏有《纲目》宋刻残本。上图残本存19、56两卷,北图存53、54两卷。两处残本均半页8行15字,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板心上有字数、下为卷、页数,再下刻工姓名。每卷均钤有“朱早之印”、“子孙宜尔”等两方白文收藏印,可知此分藏于两处之宋残本原是一部。此书刻工有邓挺、中成、胡昌、蔡说、邓拯等人。查王肇义所编《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这些刻工均是南宋庆元以后在吉州刻书之工匠。据此推知分藏于上图、北图之宋残本乃陈振孙、赵希弁所称之《纲目》吉本(庐陵本)。

     据赵希弁所言,夔本书板比吉本多一千四百板,即三分之一。今存吉本半页8行巧字,则夔本半页字数亦当比吉本少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夔本当为一刻于四川的行距宽大之大字本。惜今既未见各家著录,现存宋刻本亦无此大字本,或夔本竟不传世耶?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五著录有宋浙刊大字本,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卷二著录有宋刊大字本,惜实物不传,难下断语。

     上图另藏有宋刻残本,存38, 39, 44, 45共四卷。半页10行16字,左右双边,双鱼尾,避宋讳,无刻工姓名,刻印精美。但卷44与其它三卷字体殊异,且不避“炅”、“徵”等宋讳,与元刻月崖书堂本全同,或是元补宋本。《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谓“昭文张氏有宋淳祐刊本,目录后有武夷詹光祖重刊於月崖书堂一行”,或上图所藏此宋残本即宋淳祐刊本。该本卷44首钤有“杭州九峰旧庐藏书之章”朱文印章、“赵次公印”白文印章,卷45末有“双鉴楼珍藏宋本”朱印。

     三、元代刻本

     因西湖书院存有南宋嘉定己卯泉州书板,故元代官方未将《纲目》重新刻板。但书坊为谋利,屡有刻印者。今元刻本存世者主要有以下数种:

     1、元建安詹光祖至元丁亥(1287)月崖书堂本。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图藏本缺卷首、卷1至4, 13至19 , 46至48 , 52至54等17卷。半页10行16字,左右双边,双鱼尾,黑口,避宋讳。此本与前述上图、北图所藏四卷宋残本板式一致,当有相承关系。但两本字体有异,如“让”字,月崖书堂本作“”,宋残本刻作“讓”,非一板明矣。该本有数卷书板互有大小,当有宋末旧板掺人。建安乃宋元刻书的重要地区,詹氏自南宋以来以刻书谋生,且月崖书堂重刻《纲目》距宋亡不远,书坊藏有宋末旧板亦属正常。因其有宋时旧板掺入,且避宋讳,故原各家著录均作宋刻。但上图藏本卷59末印有“建安宋慈惠父校正、武夷詹光祖至元丁亥重刊于月崖书堂”(北图藏本卷末无此)。至元,元世祖忽比烈年号;至元丁亥,即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遂知此本实为元刻本因此,《中国善木书总目》已将其著录为元刻本。

     卷首:神宗御制《资治通鉴》,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神宗“奖谕诏书”,司马光“与范梦得(祖禹)论修书帖”、《资治通鉴目录》序、《通鉴举要历》序、《通鉴举要补遗》序,朱熹《纲目》序、《纲目目录》不载朱熹自撰之《纲目》凡例及陈孔硕、李方子两人之《纲目》后序。

     2.元安福州东李氏留耕书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存8卷(1至8),八册一函。书函内封上有吴如纶跋语:“绛云楼所藏宋本《通鉴纲目》,海内无二,此旷世奇珍也。桐城吴氏三世世守之宝。”但此本内有牌记:“安福州东李氏留耕书堂新刊。”安福州,元元贞元年(1295)升安福县置,治所即今江西省安福县,此时距宋亡已数十年,故牌记中既称安福州,遂知此本当刊于元元贞元年(1295 )以后,非宋本明矣。

     留耕书堂本半页10行16字,左右双边,双鱼尾,白口,无刻工姓名,板式与上述宋刻残本、月崖书堂本同,或亦是据宋本翻刻。卷首钤有“钱谦益印”朱文印章、“牧翁蒙叟”白文印。卷一钤有“吴如纶”白文印、“执月”朱文印等印章。“牧翁蒙叟”为钱谦益之号,吴如纶称此本为“绛云楼所藏”确为事实。

     卷首:朱熹《纲目》序,《纲目目录》,无他人序跋。此本卷一刻板甚工,字迹清晰,但以后各卷却字迹漫漶,,模糊不清,此亦是坊刻本之常见病。

     3.元刻本(暂称元甲本),藏北京图书馆。半页10行16字,左右双边,双鱼尾,白口,无刻工姓名,该本目录后即正文,无序跋。每卷末钤有“吴郡杨仪梦羽藏书记”朱文印:杨仪,字梦羽,常熟人,嘉靖进士,官至山东副使;称病家居,惟以读书著述为事,构万卷楼,藏书其中,多宋元旧本,此本亦曾为其收藏。卷59末钤有“铁琴铜剑楼”白文印章,遂知后又为常熟瞿绍基收藏。此本字迹模糊,与留耕书堂本甚似,当亦是书坊刻本。

     4.元刻本(暂称元乙本),藏上海图书馆,存残卷24至33、49至51共13卷。半页10行16字,左右双边,双鱼尾。白口,无刻工姓名,当亦是坊间刻本:此本版式与上述诸本相似,字迹更为漫漶,当亦是坊间刻本。卷51唐中和元年三月条下因书板损坏,有大块墨迹,其原文当是“不能复道并”等五小字及大字“夏四月”之‘’夏”字。

     上述四种元刻本与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所藏宋残本板式相同,其相承关系或可作此推断:宋残本——元至正月崖书堂本——元安福州东留耕书堂本——元甲本、元乙本。

     文章原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