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物数所在大脑如何调控进食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18/7/10 11:40:18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近日,武汉物数所徐富强研究团队在大脑如何调控进食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了小鼠下丘脑结节核(Tuberal Nucleus, TN)的GABA能somatostatin(SST)阳性神经元在进食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进食调控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

     哺乳类动物的下丘脑是进食调控的主要脑区。其中外侧下丘脑和下丘脑底部的弓状核(arcuate nucleus)及其中的AgRP阳性神经元是进食调控的关键部位。下丘脑里是否还有另外的独立于外侧下丘脑和弓状核的调控进食的脑区还是未知。

     在本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特异性标记SST阳性神经细胞的转基因小鼠,发现在饥饿或饥饿素处理的小鼠中,结节核内的SST(TNSST)神经元会被激活。通过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手段,发现激活的TNSST神经元有效地促进小鼠进食;而抑制TNSST神经元则减少小鼠进食。TNSST神经元调控进食的作用主要通过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PVN和终纹床核BNST起作用。研究者还发现,消除TNSST神经元不仅减少食物摄取,而且还降低小鼠体重的正常增长。

     该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下丘脑结节核的生理功能,揭示了一个全新的食欲调控机制。鉴于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往往伴随食欲的变化或者代谢类疾病,这项研究将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代谢或食欲变化提出新的理解。

    

     小鼠下丘脑结节核(tuberal nucleus)脑区SST阳性神经元调控进食模式图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脑科学中心为该论文的合作完成单位。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傅玉研究员。武汉物数所新引进的李琴副研究员是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李琴副研究员于2015年在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进食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201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青年俊才(候选人),2018年入选第八批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2018年4月起受聘为武汉物数所副研究员。

     (查看论文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