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苟且”生活乐观的力量(上)
2018/1/26 明姬心理工作室

     本文约3600字,大约需要占用您9分钟左右。

    

     关于乐观与悲观的讨论,似乎已经是一个烂梗,无数的名人警句都聊到了这个心理特质。但是,2017年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依然如暮鼓晨钟一般,在很多人的灵魂深处荡起了波澜。其实,这句高晓松自己说不是原创、却的确因高晓松而大热的话,本身就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天然鸿沟。

     因为悲观者沉浸于眼前的“苟且”,沮丧失望于生活的无奈;而乐观者却在“苟且”样的生活中,还有心理能量去抬头眺望诗和远方。正如英国谚语所说,“乐观者在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在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

     有人说,悲观或乐观是天生的,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也有人说,乐观的人是因为遭受的挫折和磨难还不够多。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也探讨一下到底悲观者有没有可能变成乐观者。先跟大家分享一位医生朋友提供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我在一家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刚好负责照顾一个叫嘟嘟的10岁小男孩,当时他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嘟嘟从出生起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在化疗中期的时候,他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病情及对父亲的思念,请求父亲能到他所在城市的医院相聚。令嘟嘟高兴的是,父亲不久就回信了,答应会去医院看他,完成他们父子人生当中的第一次见面。

     在接下来苦苦等待的时间里,嘟嘟的治疗情况不甚理想。但嘟嘟是一个乐观的孩子,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康复,一定会有大把的时间去了解父亲,因为父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占据着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个周一,嘟嘟的器管开始衰竭,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的母亲给他的父亲打电话,催他快点儿来。当天晚上,嘟嘟得知父亲已经买好了机票,预计周六下午就能到医院。第二天,嘟嘟的情况明显好转,他竟然能够起床、散步,并且兴奋地告诉我们他的父亲要来了。

     接下来从周二到周五,为了跟父亲相聚,嘟嘟一直在为父亲画画、写故事、练歌。在为父亲的到来精心准备的过程中,我们都为嘟嘟的斗志赞叹不已。周五的晚上,嘟嘟兴奋的睡不着觉,主治医师最后不得不给他开了安眠药。周六早晨,嘟嘟恳求我们让他出院去机场接父亲,但因为要输液,所以医生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父亲的航班将在上午12点抵达机场,按着正常情况计算,他应该在下午3点之前来到医院。但到了3点半,父亲还没有出现。嘟嘟执意坐着轮椅去医院门口等待,一直等到下午6点,都没有看到父亲的身影。这期间,母亲给父亲打电话,没有人接、也没有回电,嘟嘟一直认为父亲是由于航班晚点或交通堵塞才会晚到,但母亲核对了航班后发现飞机是按时到达的。母亲向他解释,父亲不算个成熟的人,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做好一个父亲,但嘟嘟就是不听,他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的信念。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既担心嘟嘟,又不得不四处忙碌,照顾其他病人。最后,到了晚上11点,嘟嘟终于被母亲带回了病房。看到他的轮椅在大厅中缓缓移动,我蹲下来给了他一个拥抱。嘟嘟开始放声大哭,告诉我们父亲到来这件事一直在鼓舞着他。看到他小小的身体随着啜泣不停地颤抖,我和他的母亲眼眶都湿润了。

     直到午夜,嘟嘟终于睡着了。大约4个小时后,我正在撰写病历报告,突然听到护士叫我:“快,李医生,嘟嘟出状况了”。我跑到病房并对嘟嘟施以急救措施,但已无济于事,嘟嘟还是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

    

     至此,第一个故事结束了,我们看到是“希望”让嘟嘟有了活下去的愿望——“乐观”是多么有力的一种力量;但失望——怎么都等不来盼望中的父亲,也让嘟嘟失去了继续努力活着的动力。悲伤的结局为这个故事蒙上了阴影。

    

     第二个故事

    

     小雅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8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医生的建议是先采用大剂量的化疗,再进行骨髓移植,但问题是找不到匹配的骨髓,因此小雅的父母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再生一个孩子,希望TA能和小雅配型成功。

     小雅的母亲怀孕后,医生开始对小雅进行小剂量的化疗,以便对她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使小雅能活到婴儿出生。得知母亲怀孕的消息,小雅非常快乐,她一早就盼望有个弟弟或妹妹。尽管化疗不断地伤害着她的身体,但是她的精神特别振奋,她告诉护士,癌症正在离她而去,她要当个好姐姐。但检查结果一再表明,她的情况其实并不乐观。

     宝宝出生的时候,小雅也来到了产房,看到她将宝宝放到臂弯轻轻摇晃,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遗憾的是,检测结果表明无法配型成功,父母崩溃了,但小雅却告诉她们不要担心,因为她已经完全康复,不需要再进行骨髓移植。主治专家们不断地摇头,他们说那是不可能的,她所接受的化疗剂量不足以使她痊愈。

     但奇迹真的发生了,再次的检查结果证明小雅是对的,在她身上竟然没有了癌细胞的踪影。

     第二个故事,尽管可能会有人争辩说是小剂量的化疗使她康复,但我更相信是“希望”和“乐观”挽救了她的生命。

     若你在医院工作或有做医生的朋友,或者平时有留意过此类新闻,总能时不常地听到乐观产生病愈奇迹、悲观导致病情反复或者加重的故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乐观者的“心理弹性”更好

    

     乐与悲都是我们的情绪,乐观与悲观就是以乐或悲的情绪相伴随、相辅助地去观察人生和世界。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认为,当事物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时,所有人——无论是“乐观者”和“悲观者”——都会感到暂时性的无助感,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无助感的持续时间。

     比如,和男朋友分手、配偶去世、或者罹患绝症,发生这些糟心事都会让我们感觉仿佛被现实生活重重一击,进而自然会产生悲伤、愤怒、害怕、无助等负面情绪。不过,当负面情绪出现后,“乐观者”和“悲观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态度。

     “乐观者”刚开始也会感到士气低落、甚至暂时抑郁,但他们能够迅速平复心情,跳出这种氛围,深信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自己一定能顺利渡过难关。这种从打击中迅速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抗逆力,或心理弹性。

     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有不同的看法,命名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所有这些称呼,对应的英语名称都是“resil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使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

     所以,乐观者普遍具有较好的抗逆力。他们在遭受挫折后,能够调整心态,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重新投入到快乐生活中去,以更为健康的方式对待坏事,增强对无助感的“免疫力”。

    

    

     悲观者更易“习得性无助”

    

     与之相反,悲观者的心理弹性欠佳。在遭受挫折后,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感到无助,进而使情绪低落至临床上的抑郁,对一切都感到绝望,觉得这种不好的经历将永远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产生的绝望情绪让他们感受自己一直处于情绪的垃圾场,深深不能自拔。

     有的朋友一定会问,悲观者为什么不去努力改变呢?为什么不像乐观者那样从逆境中挣脱出来呢?不是因为悲观者自己不想挣脱,而是因为,悲观者在挫折事件后获得的“无助感”持续时间更长、更容易“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个概念是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根本躲不开电击,只能倒地哀嚎。多次实验后,实验人员先把笼门打开,再响起峰音器并施加电击,此时狗不但不逃跑,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动物实验类似的结果。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败,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不聪明,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这样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从根本上对自我做出否定,认定自己的努力都是在做无用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悲观者。

     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了两个小故事,探讨了乐观者之所以乐观,是他们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而悲观者之所以悲观,是因为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不可自拔。明天,我们将继续聊聊悲观和乐观会给我们的身体(生理方面)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各位朋友,欢迎关注明天更精彩的内容,《赋予“苟且”生活乐观的力量(下)》。

    

     作者介绍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生/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