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相、星座、塔罗牌,为什么你会相信它?
2018/2/9 明姬心理工作室

     本文约3200字,大约需要8分钟左右。

    

     前几天,收到闺蜜的一条微信“快来团购解锁2018年运势”,点开页面醒目地看到:原价38元,4人成团,团购价18元/人。瞧,以前街边看手相的算命小摊,现在也乘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开启团购模式了!

     在朋友圈,你可能也会时不时看到譬如“看星座知命理”、“看星座找对象”、“看完你就更懂某某星座的姑娘/男人了”等吸引人的标题;而且伴随着各种肯定性评论:妈呀,这个太可以了,句句都是读心术啊!

     就连我自己外出讲座的时候,也不止一次遇到学员问我:王老师,您是哪个星座的?您相信星座吗?心理学有没有研究星座的分支啊?

     东方的面相、手相、生辰八字,西方的星座、水晶球、塔罗牌,尽管对于算命的具体方式和结果解读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但是似乎身处不同文化下的人,都会以某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神秘莫测的“命运”的好奇和探索。

     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而且多数人还会“深信不疑”呢?其实,这里面隐含着多项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且听我慢慢道来。

    

     原因一: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是一位很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他曾经为自己的成功总结了一个公式:节目中永远有一点儿对每个人都适用。换言之,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不同的人“上当受骗”。

     “巴纳姆效应”由此得名。它指的是,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请看下面这一段关于人格的描述,能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尚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虑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估计很多人看完这段材料,第一感觉就会认为——这描述的就是我自己啊!

     其实,这段材料是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展示给被试者的,目的是让他们判断这种人格描述是否适合自己。结果显示,对于上述笼统的、几乎适合于任何人的话,很多被试都认为自己正是材料中所描述的那样,材料的描述简直太匹配自己的性格了。

     关于这种自我认知的效应,心理学家曾经还做过一个实验,研究者给一群人做过人格测评量表后,给被试出示了两份结果(一份是被试自己的,另一份则是很多人回答的平均结果),让被试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大多数参加试验的人都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都有力地证明了,人们更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是空洞的,但他们仍然会认为这种描述准确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而手相、星座、塔罗牌等算命方式所预测的内容,通常没有准确的指向,而是一种方向性的预测,恰恰很好地符合这样特点。这也就难怪很多人会对算命深信不疑了。

    

     原因二:正例谬误效应

    

     “正例谬误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相符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换言之,就是人们在认知加工时,是存在主观选择性的,我们倾向于记下符合自己期望的,而选择性忽略掉不合自己心意的信息,因此就会产生“描述准确”的错觉。

    

     我们知道人格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哲学上把人看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在不同的情景下会表现的差异极大,比如,你可能有时候很挑剔,有时候又很随和,这是你的真实情况。如果,你看到星座算命结果是:你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因为你是处女座,因为你是A型血,因为你身上某个位置有一颗痣……

     此时,你的大脑就开启了“疯狂搜索模式”,我是一个挑剔的人吗?是啊,我从来不吃香菜、每次去理发店对新发型总是不满意、我从来不去路边小店吃饭、一件衣服绝对不会连续穿两天、每天都要用去污布擦洗灶台、我对工作的细节非常在乎……

     各种挑剔的场景开始源源不断地被“搜索”出来,陆续浮现在脑海里,而与此同时,被你忽略掉的是各种不够精细的生活事件,比如你可能不出门绝不洗澡、挑选袜子的时候从不考虑颜色、吃东西生冷不忌、办公桌上一片狼藉……

     由于正例谬误效应的影响,大脑能够帮你找出一大堆支持“你是一个很挑剔的人”的事例,同时不自觉地忽略掉不相符的信息。于是,你深深地震惊了,“原来我竟然是一个如此挑剔的人,以前竟然没有发现!”进而开始无比感慨:“这也太准了,果然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好工具!”进而开始相信算命:“能把我的现状分析的这么准,一定也能精准地预测我的未来。”

     给你推荐一个小妙招,证明“正例谬误效应”的存在。你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其他星座的描述和预测,然后你会“神奇”地发现,其他星座的预测也能与你的情况相符合。那是因为,当你看到某种文字描述时候,脑海中也会自动搜索证明它的事例。

    

     原因三:自我暗示的影响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如果受到自我暗示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按照暗示去做,最后验证“真的好准”。比如,今天你去查看“星座运势”,看到算命大师提醒你“要与人保持距离”。那么,在今天工作中,你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提示去做,一旦出现了一个受益事例(比如因为“与人保持距离”,所以顺利躲过了一场办公室政治风波),你立刻就会产生结论——大师说的真准!

     而受到上面介绍过的正例谬误效应影响,即使你因为“与人保持距离”而被别人误解,你也会把这件事解读为对方的问题,而不是因为自己“与人保持距离”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在生活中“被验证”的预测越多,我们对星座和命理就会越相信,下一次得到新的预测结果,又会从生活中寻求事例去验证这一假设,从而不断强化你对星座学说的信赖感。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了三组对星座了解程度不一的被试,第一组是某占星学校的学生,第二组是不知道星座为何物的1000个孩子,第三组被试是对星座了解程度不一的成年人。

    

     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组被试的出生星座和个人性格有非常强的联系,第二组被试的性格和星座没有关系,第三组成年人越了解星座,他的问卷显示的性格越靠近占星术的预测。

     这意味着什么呢?星座不能预测我们的性格,但是有可能使相信星座的人的性格朝着预测的方向变化。这其实就是自我暗示的力量。

    

     该如何对待星座命理?

    

     星座命理学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比如因为是同样的星座而感觉更加亲近;也可以在受挫的时候将行为合理化,给我们带来心理安慰,比如某个项目失败了,一查星座,说本月运势极差、诸事不宜,立刻感觉好受一些。

     另一方面,星座命理学说如果已经让你痴迷,甚至上升到迷信高度,那就可能会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行为。比如,你是处女座的未婚单身女性,因为星座预测“处女座的女生与金牛座的男生100%匹配”,所以身边有个射手座的男生很不错,对你也很有好感,可你就是置之不理,“因为星座上说射手男花心”,所以执着地等待着某个未知“金牛男”出现,白白蹉跎了青春。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遇到“星座说”不会全盘接受;二是合理运用星座命理学说,以积极心态处理受挫行为,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通俗点说,就是利用星座命理去发现自己的某些特点和不足,完成某种程度的自我探索,然后利用这些自我探索的发现,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

    

     小 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星座命理学说仅仅是消磨时间的有趣方式。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那我们的人格特点就会不自觉地在预期下变成某种星座的主要特质,自我预期—自我验证—自我设限,就会变成一个死循环。

     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倒”星座命理学说的“信徒”,而是帮助您去分析为什么你会越来越相信星座命理,这其中隐藏着哪些生活现象和心理学的规律,同时提醒您不要被星座命理的预言限制了自我发展和自我改变的可能。

     祝愿您站在星座命理的预测上,欣欣然地,成长着。

     作者介绍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生/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