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命的最初(三):如何提升观察力?
2018/3/16 明姬心理工作室

     本文约2700字,需要占用您7分钟左右。

    

     良好的观察力,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和知觉基础上的。提升宝宝的观察力,对孩子终身影响深远,而且在0-3岁的婴儿期进行训练,效果最为明显。

     前面两期,我们主要介绍了生命早期各种感觉通道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知觉,它比感觉更加抽象,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对一系列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用来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比如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婉转的歌声、闻到咖啡的香气等,都是知觉现象。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比如,同样是闻到了榴莲的味道,这是一种感觉刺激,但是有的人觉得美味无法抵挡,也有的人觉得臭得可以熏死人,此时人们的知觉是不同的。

     所以,有的人会说,“我闻到了香甜的榴莲味儿”;而同时也有人说,“我真是忍受不了榴莲的这股味道”。

     大小知觉和形状知觉

     对宝宝来讲,大小知觉是最简单的。在1岁以内,他们就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到了2岁半至3岁这个期间,他们就可以具有判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比如三角形、长方形等等。

     您知道吗?孩子们掌握形状的次序依次是: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一般来说,宝宝在3岁左右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4岁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5岁时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不过,上述的年龄是研究发现的平均年龄,如果家长在宝宝小时候有意识地引导TA认识不同形状,那么宝宝的形状知觉能力会有所提升,相比其他孩子,能够更早一些区分不同的形状。

     在这段期间,4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的时期。

    

     方位知觉

     上下、左右、前后,关于这些方向的知觉和判断都属于方位知觉。那么,您知道在上面的三种方位知觉中,对宝宝来说,哪一种最难呢?

     揭晓答案:最难学会的是左右知觉!

     3岁的宝宝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已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

     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用实验证明了——由于“左右”空间关系的相对性突出,就连7-8岁儿童掌握起来,都是比较困难的。

     你还记不记得,咱们刚上小学时,每次体育课上练习左右转的时候,总会有小朋友傻傻分不清。那就是因为方位知觉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也是比较难的。

     深度知觉

     我们对于远近、深浅的知觉,叫做深度知觉。心理学家吉布森和瓦尔克专门设计了一个十分有名的“视崖装置”实验(如下图),来观察人类是于何时产生深度知觉的。

     “视崖”是一个高出地面的玻璃平台,被一块木板从中间分成两个区域。在其中一个区域,一个红白格图案的活动板被直接放在玻璃的下面,称之为“浅”区。而在另一区域,同样图案的活动板被放在玻璃下面相距几英寸的地方,即为“深”区。

     这种设计在视觉上就会产生不同的“落差”,踩上去会有“一步踩空”的错觉。

    

     像现在有些摩天大楼的高层、或者山体的悬崖峭壁旁边,就做了“玻璃栈道”这种类似的设计,即使是成年人站在上面,也难免会有胆战心惊的感觉。

     研究者将婴儿放在活动板上,让妈妈在对面想办法哄婴儿爬过视崖深、浅两个区域,从而测查他们的深度知觉。研究发现:

     第一,2个月大的婴儿可以注意到深度差异,但不会害怕。研究人员将2个月的婴儿脸朝下放到视崖的深浅两侧,并记录心率变化。结果发现,婴儿被放到深区时心率会下降,而在浅区则没有变化。心率下降是婴儿对事物感兴趣的表现。这说明宝宝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并且有生理反应,但没有感到害怕。

     第二,6个月及更大的婴儿已经具备深度知觉,并且对高度表现出害怕。当婴儿能爬行时,就在行为上表现出了“逃避”深侧的倾向,他们会爬过浅的区域,而不愿意爬过深的区域。在参加实验的36个宝宝中,有27人爬过了浅滩后止步不前,只有3人爬过了悬崖、投入到妈妈的怀抱。

     结果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在六个月左右学会的。

     时间知觉

     关于时间流逝的知觉,即使是成年人也做不到像钟表一样精确,但是成人的时间知觉至少比小宝宝们靠谱多了。尽管2岁以后的婴儿已具有了时间知觉,但其时间知觉是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

     一方面,婴儿可以掌握很多表达时间概念的词汇,比如,马上、刚刚、一分钟、今天、昨天、明天、天黑了、天亮了等,并总是在强调这方面的词汇。比如,宝宝很喜欢说:“我刚刚洗完手”、“我今天很不开心”、“我睡了1分钟”这样的话,以表示TA们有时间概念。

     但是另一方面,宝宝们其实对时间的变化漫不经心,表述的时间概念常常与客观事实不符,还经常闹出一些让大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比如,TA们说的“我刚刚洗完手”,可能是1个小时之前洗的手;说“我今天很不开心”时,可能自己才早上刚起床;说“我睡了1分钟”,可是TA明明已经睡了3个小时。

    

     实践:如何培养宝宝的观察力?

     前面,我用了三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婴儿期的感觉和知觉,是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对提升宝宝的观察力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提出以下5点建议给爸爸妈妈们:

     (1)从保护宝宝的感觉器官开始。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在各类电子产品充斥和噪音污染生活的今天,爸妈要有意识地让婴儿远离危害源,保护感觉器官的继续健康发育。

     (2)展开早期感觉训练。敏锐的感觉可以提升观察力的细致水平,建议从小就对婴儿进行感觉训练,比如教会TA识别颜色、辨认形状、说出方位等等,同时这也是对思维和言语的训练。

     (3)提醒和肯定宝宝的观察。多带宝宝接触大自然,提醒宝宝去主动观察,比如这种花是什么颜色,两种树叶有什么不同等等,并对宝宝的观察结果给予积极反馈,及时表扬。

     (4)引导宝宝进行有序观察。观察的时候,注意观察的顺序,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家长可以用语言去引导这种观察顺序,一段时间之后,宝宝就可以自己进行有序观察。

     (5)培养宝宝观察的多感官化。带领宝宝打开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感觉通道,从多个方面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的多种特征。比如一个新玩具,可以让宝宝用眼睛判断颜色、形状,也可以摇晃一下玩具,听听有什么声音,还可以洗干净后啃一啃,用味觉和触觉来感受玩具的软硬和弹性。

     生命初期,虽然稚嫩、脆弱,但也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学习力。希望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学习一点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帮助宝宝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迈出稳稳的第一步。

    

     作者介绍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