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反对的婚姻,到底会不会幸福?
2018/8/31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02篇原创文章,约3100字,需要占用您8分钟左右。

    

     悲伤的故事,比比皆是

     晓菲的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市里某局局长,母亲是能写诗能作画的艺术家,作为家中独生女,晓菲是名副其实的“掌上明珠”,在她的记忆中,爸爸在她童年时就常常摸着她的头,说:“我的女儿不需要那么辛苦,以后爸爸养你一辈子!”

     方方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伙子,1米85的身高,长得很帅气。他的父母为了生计,早早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做些体力工作赚钱养家,儿时的方方自然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留守儿童”;高中时,方方来到了父母打工的城市读书,成绩平平,最后考上了当地一所二本院校读书。

     偶然的机会,晓菲认识了方方,只一眼,晓菲就被这个高大帅气的男孩深深吸引,尤其看到方方拿着吉他在公园草坪上一边弹唱一边微笑的样子,晓菲已然是芳心暗许。彼时的晓菲,在本科学的是形象设计专业,毕业后和几个朋友开了一间服装设计工作室;而方方在一个不好不坏的公司,当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白领。

     交往了一段时间,晓菲回家告诉妈妈,自己有了男朋友,并且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当了解到自己女儿想嫁的人比“凤凰男”还普通时,妈妈斩钉截铁地表示“绝对不行”。爸爸得知后,也坚定地同妈妈保持一致,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宝贝女儿被一个如此平凡不出色的农村穷小子娶走。

     晓菲没想到,自己眼里品味脱俗的妈妈和宠爱有加的爸爸,竟然双双不接受自己的爱人,枉她还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崇尚尊重、民主自由的家庭,而今第一次觉得爸爸妈妈竟然这么专断、市侩、无法沟通。

     晓菲和家里越闹越凶,哭过、吵过、冷战过、甚至离家出走过,可惜父母还是毫不动摇、反对到底,并且放出话来,如果晓菲坚持要与方方在一起,就要跟她断绝关系。

     事已至此,一方面深感与父母沟通无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不是屈于威胁就放弃爱情的人,晓菲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和方方领了证、结了婚。爸爸妈妈十分难过,很长时间都不再跟这个女儿联系。

     小两口的婚后生活,既没有像电视剧演的那样“贫贱夫妻百事哀”,也没有像童话故事的结局说的那样“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像无数对夫妻一样,过上了安静如水、琐碎平淡的日常生活。

     可是,晓菲的性格却越来越敏感,对丈夫的很多生活习惯看不惯,工作生活中发生任何的不顺心、小两口的每一次小口角,晓菲都会不自觉地将这些不顺利归为“自己不听父母劝告的下场”、“是自己自作自受的结果”,觉得自己得到的“幸福”根本配不上当初付出的“代价”。

    

     起初,为了回报晓菲不顾一切嫁给自己的情感,方方对妻子耍小性子和各种挑剔抱怨都是百般包容,可随着天长日久,面对晓菲越发敏感乖张的性格,方方也变得疲惫不堪、失去了耐心。两个人开始争执不断。

     就这样,日子在彼此忍耐、彼此伤害中疲惫地流过。晓菲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如果当初父母的态度不是那样的决绝,今天是否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情景?此时的结局,到底是怪自己当初一时冲动,还是怨方方婚后不够包容?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否注定没有好结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家德斯和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越是干涉儿女的感情,这两个青年人之间的感情就会变得越深,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可惜的是,这样的婚姻最终常常是以悲剧收场。

     那是因为,如果一段婚姻在初始,就没有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和祝福,势必会在小夫妻心中埋下一粒不安的种子。当爱情超过了保鲜期,从开始的浓情热烈、不顾一切回归到理智清醒平淡时,这粒不安的种子就会破土发芽,在各种生活琐事和夫妻口角中不断长大,变成一颗大树横亘在婚姻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阻碍,时刻提醒着小两口:这段婚姻曾经是不被看好、不被祝福的!

     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一旦外界阻力消失之后,往往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爱情也就容易随之降温。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种例子:父母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越挫越勇、越战越强、相爱越深。可是,一旦父母的阻力消失了,浓烈的感情似乎也变淡了。

     就像上文的晓菲一样,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的爱情选择没有错,决绝而草率地做出了结婚的决定,可惜,结果并不如自己期盼的那样幸福。

    

     为何会出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一是独立自主的心理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成为他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己身时,就会引起个体强烈的反感,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抗拒心理——为了反对而反对,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人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要放弃的人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二是获得的难度会增加吸引力。心理学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相反,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爱情时,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三是个体需要维持认知平衡。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原因,当外在原因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理由,反之亦然。同样地,恋爱时接近对方的行为,可以解释为双方的爱情真诚热烈(内因),也可以解释为亲人朋友的支持鼓励(外因)。

     当亲人采取粗暴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身处恋爱中的个体认知出现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情感因素“升级”或“加码”,用以解释自己喜欢对方的行为,使认知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这也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错当成“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青春期,因为好奇心和个性上的互补,与异性交往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但是这种交往并非成年人的“爱情”。可惜,许多老师和家长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疑神疑鬼,甚至贴上“早恋”标签公开反对,这就使得身处逆反期的孩子们把对异性朋友的情感依恋,误认为是自己坠入爱河。

    

     对我们的启发

     一是要理性对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中的男女因为父母的反对阻挠而爱得“荡气回肠”、“轰轰烈烈”,自己把自己都感动了;而父母们则误做了推动两个人坚决走到一起的“幕后黑手”,事与愿违。所以,无论是哪一方,都需要冷静对待情感问题,避免激化矛盾,放大“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二是要关注TA人反对的“理由”,而不是TA人反对的“态度”。自由恋爱固然值得称道,但父母反对也有一定道理。不妨理性地了解父母反对的理由是否成立,提高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不要把恋爱动机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抑或“满足好奇”等方面。

     三是注意反对的“方法”,切忌态度强硬。想要说服别人改变主意时,“高压政策”恐怕是效果最糟的一种做法。越是批评、训斥、打骂,越是在众人面前不留情面,越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容他人解释,越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形成反作用力。父母要学会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运用“适度忽视”策略,给孩子留出自我反省的时间,让TA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感情。

     小 结

     《圣经》中对“爱情”的解读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婚姻,是缔结两姓之好,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所以得到父母的祝福和支持,是婚姻幸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然,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冲破家庭阻力、不顾父母反对、缔结幸福婚姻的例子,我们永远会为真爱点赞。今天的这篇小文,只是想提醒某些朋友,不要因为外界阻力所造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而误以为自己遇到了“真爱”!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刘心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职研究生,目前在IT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如果您对情商教育指导师的考证培训感兴趣,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客服,进行试听和咨询。

     王老师为她的学生申请了课程优惠价,

     优惠券ID为8008。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七夕特刊: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附赠求爱N种方式)

     人还在,爱已老?你的婚姻该“保养”了!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因为得了“爱情沉默症”

     “下嫁”的女人不幸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